繁体
首页

从经济机制设计理论到社会工程学(1 / 3)

center张顺

摘要: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机制设计理论认为信息问题与激励相容问题是一个经济体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社会工程学则以社会理性人为基本假设,以及现有社会制度与社会文化的约束下,如何通过社会规则与社会机制的设计实现合理的社会目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在社会变结构的条件下,社会规则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以及社会工程学研究对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机制设计 社会工程学

@@@一、机制设计理论产生的背景

机制设计理论发端于20世纪早期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机制可能性问题的“社会主义大论战”。论战双方的主将分别是新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L。Mises)、哈耶克(F。Hayek)与兰格(O。Lange)和勒纳(A。Lerner)。随着苏联的日益强大,中央计划经济体制成为许多经济学家关注的问题。他们的争论焦点是,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能否获得成功,或者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能否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一方认为,社会主义计划机制无法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1920年春,米塞斯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核算》的文章,否认社会主义有实行经济核算和合理配置资源的可能性。首先,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不可能获得维持经济运行所需的信息;其次,就算中央计划当局能够获得这些与经济决策相关的信息,也不可能建立并求解涉及千千万万未知数与以数十万乃至百万计的物品和劳务的方程式;最后,即使计划当局解出联立方程组时,消费者的偏好和厂商的技术条件也可能早已发生了变化。哈耶克于1945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价格制度是一种使用知识的机制》的论文。他进一步强调中央计划当局缺乏必要的信息,有效配置资源所需的价格及成本信息只有通过市场过程本身才能够获得。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市场经济优于中央计划经济。

以兰格和勒纳为代表的论战另一方则认为,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仍然可以利用市场机制,即实行市场社会主义经济机制。在这种机制下,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资源流动由供求关系决定,企业根据边际成本等于中央计划机构制定的价格来确定产量。可以证明,这种机制所导致的分配是帕累托效应。兰格撰写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长文,认为中央计划当局比任何私人企业家掌握更多有关经济体系的知识,而且可以短于竞争市场的相继试验系列来获得正确的均衡价格。兰格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源配置是由形式上类似的共同原则指导的,并指出社会主义经济贯彻决策的一致性和执行决策的效率法则,确实与企业家们在纯粹竞争市场上的实际行为完全相同。

但是,兰格和勒纳模式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激励企业完成中央计划当局下达的任务。由于边际成本是企业的私人信息,企业为了更方便地完成中央计划当局下达的指标,就有动机隐藏这些信息。如果市场社会主义不能解决激励问题,那么就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上述争论使敏锐的经济学家们注意到,无论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共同面临着信息分散和激励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们开始考虑什么样的经济机制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赫维茨是最早探讨这个问题的经济学家之一。赫维茨生于苏联、长在东欧,对苏联模式有深刻的理解,在比较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和西方市场经济模式后,提出了所谓的机制设计理论。

@@@二、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局限

1.机制设计理论的基本观点

首先,赫维茨创立了机制设计的基本框架。信息问题是赫维茨在其1960年发表的论文《资源配置最优化与信息效率》中分析的主要问题。赫维茨认为,这个信息交流系统会碰到计算和信息传递这两个难题。首先必须找到一种算法来计算每个信息集下的最优配置。由于要处理的问题太大,有太多复杂的约束和变量,因此很可能也没有一个机构有能力处理这么多的信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信息的传递,几乎不可能将分散于整个经济的信息集中到单一机构手中,因此,必须设计一种可以把复杂的经济问题分解成小问题进行计算,同时又能使所需信息传递最小化的机制。1972年,赫维茨提出了激励相容的概念。1973年提出了一个分析和比较各种经济机制的统一框架,正式奠定了机制设计理论的基础,并且指出机制设计理论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私人信息和激励问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从而为机制设计理论日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次,迈尔森运用显示原理寻找最优机制。为了解决寻找最优机制的问题,经济学家提出了“显示原理”(revelation principle)。在吉巴德(Gibbard,1973)提出直接显示机制之后,迈尔森(1979)等将其拓展到更一般的贝叶斯纳什均衡,并开创了其在规制理论和拍卖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按照迈尔森(1988)的说法,假设有一个仲裁人可以与经济参与人分别进行秘密的信息交流,那么直接显示机制就可以定义为仲裁人根据自己搜索到的信息来决定向经济参与人提出建议的规则。如果每个经济参与人都预期其他参与人会按照仲裁人的建议行事,因此没人能够通过虚报信息或违背仲裁人的建议来获益的话,那么这个直接显示机制就可以说是激励相容的。吉巴德的显示原理是一种占优策略的概念,而且只适用于没有虚报信息的情况。其后,马斯金和迈尔森等人在1979年通过引入博弈论将其扩展到贝叶斯纳什均衡,但也只能用于没有虚报信息的情况。1981年,迈尔森把显示原理运用于拍卖理论,迈尔森根据显示原理把最优机制的寻找范围缩小到了激励相容的直接机制,并将最优拍卖机制设计问题转化为一个双重约束下的线性规划问题。1982年,迈尔森对显示原理进行了综合,并将其扩展到包含不完全信息的贝叶斯纳什均衡,同时包括虚报信息和可能违背建议的情况。1988年,迈尔森又将其扩展到多阶段博弈,从而将显示原理推广到最一般的情形。

再次,马斯金运用博弈论分析了社会选择规则实施的一般问题。显示原理在简化机制设计分析和寻找最优机制方面极其有用。但是,就算我们已经找到了最优机制,仍然要面临如何实施最优机制的问题。吉巴德——萨特斯维特操纵(Gibbard-Satterthwaite manipulation)定理指出,如果对个人的偏好域不加任何限制,那么对于任何一项非独裁的社会选择规则,都不可能找到一种能使每个经济参与人都说真话的机制,能通过占优策略均衡来实施的社会选择规则只能是独裁性的。1972年,赫维茨提出了与此类似的不可能性定理。该定理认为信息分散条件下不存在任何能使经济参与人说真话的有效机制。这与只有在独裁条件下才能实施促使经济参与人说真话的占优策略是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表述。1977年,马斯金运用博弈论分析了社会选择规则实施的一般问题,并且讨论了单调性和无否决权的性质,认为单调性与无否决权是机制实施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现代机制设计理论仍然沿袭了主流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运用博弈论作为数学工具,探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优机制及其实施条件,给社会工程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起点与参照框架。

2.经济机制设计理论的局限

首先,西方经济学的机制设计理论以静态的市场经济制度为前提,以西方个人主义的历史文化为基本预设,在个体纯粹自由选择的条件下,探讨在不对称信息的条件下实现社会目标的最优规则设计,当然这符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情况。然而,这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发生的持续的制度变迁相去甚远,其制度环境处于不断变动的过程中,在变动的制度环境中的机制设计将变得异常复杂,在制度环境变动的不同阶段,社会目标可能有所不同,实现社会目标的最优机制也会不同。

其次,机制设计理论主要探讨了经济制度的设计问题,对以公正取向的社会制度的探讨有限。机制设计理论可以表述成,仲裁人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了应对仲裁人与参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进行的行动规则设计,从而使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具有一致性,在实现个人约束条件下效用最大化的同时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现实的社会目标不仅仅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目标,机制设计也并非仅仅限制在经济领域,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领域的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不同的,每项具体制度改革的目标也并非是单一的。如医疗制度改革更重要的目标是救死扶伤,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教育制度改革的更重要的目标是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如果仅仅以资源优化配置为唯一目标,会加剧教育的不平等程度,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