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从工程社会学的视角看工程决策的双重逻辑(2 / 3)

任何工程活动都是在社会大系统的背景之下进行的,工程决策也具有社会系统决策的特点。工程决策是在工程思维主导下的决策模式,它与追求逻辑严谨的科学思维不同,工程决策在整体上表现出不严格的逻辑性,常常是一种决策要素间的非逻辑整合,或者是超逻辑协调[4]。一项工程不可能仅仅是技术要素的决策,当然会涉及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追求、理念和意志因素,在实际进行工程决策时,我们会看到,决策者在思考和处理同一属性或者同质性问题时往往坚持同一逻辑的原则,可是,在思考和处理不同的工程要素及其关系时,往往又不是一以贯之的逻辑,需要权衡或取舍。例如,为了控制工程成本,而降低安全标准。总之,工程决策的目标则在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也考虑协调工程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均衡,并将其转变为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操作步骤等等,多维目标和价值之间的综合平衡就需要在工程决策中进行非逻辑整合。

第四,工程决策有层次性和群体性特征。工程决策可分为两个层次:目标决策和过程决策,也可以概括为工程的战略决策和工程的战术决策。前者是工程活动的总体战略部署,确定工程目标,后者是制定和选择具体的实施方案。工程建设的总体战略部署,主要是根据问题、需要和条件,决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安排什么工程。战略部署需要考虑工程的可行性,但重点在于工程总体布局的合理性、协调性与经济性。工程具体实施方案的选择,是要对多个可能的实施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从中选择最满意的方案。决策方式也可以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两种,前者应对常规和标准化行为,后者处理新的、复杂和无结构决策问题。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认为,工程的社会决策就相当于非程序化决策,技术决策相当于程序化决策[5]。

虽然工程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具体实施方案选择是紧密相关的,但是其决策内容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其决策的主体也是不同的。方案决策更多的是一种技术选择和决策,主体主要是工程技术专家和工程管理人员。工程决策群体性是指,现代工程也是在塑造新的社会结构,涉及的方面、领域和利益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参与工程决策和影响工程决策的主体类型比较多,甚至国家大型工程决策政府要组织专家学者反复论证,听取民意,最后人大代表投票集体才能决策[6]。比如三峡工程的决策,国家先后组织各领域专家四百余人反复论证,最后由全国人大投票表决。

@@@三、工程决策的逻辑结构

工程决策涉及的问题、因素和方面很多,可以从工程决策的主体、过程和环境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结构来分析工程决策的逻辑结构。

1.工程决策的主体

工程活动是复杂的社会活动,由于社会制度、环境、条件、任务、目标等不同情况,工程决策的主体(决策者)尤其是大型工程的决策主体多是各级政府、企业或其他类型的主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重大工程决策都是由政府做出的。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许多工程决策都是由有关的公司、企业做出的。鉴于工程决策的层次性,在不同的决策层次中,工程决策主体或有所不同。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方面是工程的社会决策,就是从社会系统整体出发,把工程项目看成区域社会系统结构中的一个变量,这时对工程的决策体现在战略决策和部署;另一方面是工程的技术决策,就是工程活动自身的设计和建设所需要的技术和方案的选择和实施的决策。前一种工程决策的主体比较广泛,包括政府、企业、专家,可能还会有与工程活动相关的利益群体的参与,前一类主体可以称为社会决策主体,后一种决策的主体主要是工程技术专家和工程项目的专业管理者,可以称为工程的技术决策主体。

法国社会学家Michel·Callon提出了“工程师——社会学家”这一概念。卡隆认为工程师们并不是单纯的工程技术的崇拜者,在其所试图构建的行动者——能动者网络中,他们所欲引入的创新要素被赋予了双重意义:技术可能性和新的社会价值[7]。

2.工程决策的一般过程

工程决策就是指工程的决策主体针对所要完成的工程任务和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确定目标,进行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对将来工程活动的方向、程序、途径、措施等所做出的选择和决定。工程决策过程包括三个步骤:根据发展需要或者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工程目标,收集和分析影响工程项目建设的信息和条件并拟定多种方案,综合权衡和进行方案抉择。

确定工程目标是工程决策的第一个步骤,任何工程活动要想达到一定目的,就需要有确定的目标。比如三峡工程就是要在长江流域实现防洪、通航和发电的目的,因此就有了建设三峡大坝的工程总体目标。当然,工程的总目标中可能会包括其他一些方面的子目标,包括经济目标、社会目标、技术目标、生态目标等,那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型工程也可能有政治目标,如神七的发射工程。

科学、正确和全面的决策是建立在充分、及时和准确地收集和处理各种相关信息的基础之上的。在决策过程中,根据工程总体目标的要求和战略部署需要,广泛收集自然、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提出可能的工程实施方案,是非常关键的工程过程。通常,由于工程将带来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往往会提出多种备选方案,这些方案也会各有所长。

在全部信息齐备、方案设计完成的基础上,决策者要仔细分析和预评估。整个阶段涉及对不同工程项目所涉及的多向度规律的约束、互动与优化,多重工程价值的分歧与整合和多种工程理念的冲突与协调。这一阶段是工程决策的实质性步骤,决策者必须按照工程思维特点进行权衡选择,综合决策。

事实上,工程决策的过程是工程的社会决策和工程的技术决策交织和互动的过程,我们可以从工程决策的活动过程中分析工程决策的社会逻辑与技术逻辑的关系,工程决策的开始步骤首先是要确立工程目标。这个阶段属于工程的社会系统决策,各类社会系统因素,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等都影响着工程项目的立项,此阶段技术和其他因素一样只是工程决策考虑的一个方面,工程目标的确立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工程目标确立要立项建设工程,就进入了技术决策阶段,即确定和选择影响工程建设社会变量和技术变量,并考虑变量各自的起作用的途径及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工程即使进入了实施阶段,工程活动的局部和细节的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也一直会按照各自的作用逻辑影响工程活动的全过程。

3.工程决策中的非技术因素

决策者的决策活动是很复杂的,它要受到许多方面和许多因素的影响。帕金在《Management decisions for engineers》一书中指出,先前的决策和行为、特定信念、个人价值、社会和职业标准、认知偏好、个性与环境压力等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决策的做出[9]。在影响决策的众多因素中,价值、情感和意志等非技术因素对工程决策也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虽然工程决策需要以理性为基石,但是人类理性有限,而且非理性的因素——特别是情感与意志——也会在工程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决策者都是有感情和喜好的。在许多情况下,决策者的感情因素和喜好倾向都会对决策产生影响。例如,有些投资商在做投资决策时,会更倾向于在自己的故乡投资,而不在乎这里的投资条件是否最优,这就是感情因素发挥作用的具体表现。大都市都在市中心修建了美丽、气派的中心广场,提升城市形象和增进城市自豪感的情感,无疑是做出这类工程决策的重要因素。在工程决策过程中,价值问题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决策在性质上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价值导向下主体的价值选择,决策的结果对决策主体不是无关紧要,而是利害攸关的,特别是当工程项目涉及不同利益主体的价值冲突时,工程决策应当避免单一的价值决定论,要综合权衡。

4.工程决策的约束条件和外在环境

工程活动的本质是创造一个原先没有的新的工程事物,工程活动的开展就是将工程决策的蓝图变成现实的工程实在。因此,工程决策也不只有理论思考,任何工程决策也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下进行的,包括资金、技术、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理论抽象可以很完美,然而发生在现实社会结构中的具体的工程活动却不得不考虑各种自然、社会、历史、文化和环境等条件的制约与承受。不仔细认真的了解某项工程活动需要具备的自然物质基础,不考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等地方性知识及其工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评估工程建设及其运行的环境成本,所决策出的工程方案就只能是“乌托邦的工程”,注定要失败。即使技术上工程本身完全可以建成,也可能会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矛盾,也不会持续长久。历史上有很多天才的工程设想,要么没有付诸实施,要么遭遇重大失败,究其原因,人们就会发现许多错误都是由于忽视了现实存在的约束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影响所造成的。

@@@四、工程决策的双重逻辑

工程按照其结构来看,不仅是技术的系统集成,而且也是社会和环境因素的系统集成,因为它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且也涉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工程活动既是一种技术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在技术要素集成与综合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着社会要素的综合与集成,发生着与技术过程与技术结构相适应的社会关系结构的构建与重组。所以,工程实践的过程,也就是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重新建构的过程。当工程活动结束时不仅塑造了一个物质性的工程存在,也塑造了一个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因此,作为工程活动关键环节的工程决策,不仅是对技术系统的决策,也是对社会系统的决策,社会决策是技术决策的基础和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工程技术的选择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