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龙吟 (三)(2 / 3)

“臣谢陛下,谢太后大恩!”

“免了,将士们为国捐躯,皇家不能亏待了他们。问过海民没有,这种气还要持续多久?”杨太后安排完了抚恤将士的事情,强逼着自己问道。刚才6秀夫提醒得好,此刻已经到了最后关头,每个人都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海民是沿海一带以捕鱼为生的百姓,没有土地,也没有什么恒产。地方官员眼中,海民向来归于蛮族异类。他们的生死,向来是不闻不问的。但这些以船为家的人偏偏对大宋十分忠诚,自从闻听皇帝在崖山落了脚,驾着乌延船(一种海船,捕鱼居住两用,出不得远海)赶来助战,送鱼送水的,足有三千多家。行朝上下,对海情气的了解,无人出海民之右。

“海民们,今年雨水来得迟,闭了地气,所以海生飓风。什么时候地气散尽了,什么时候雨停。往年少则一两,多则十半月!” 同知枢密院事王德出列,站在凌震身后回答。

他本是个文职,受命参与军队指挥。自己知道无领兵经验,所以也不争权,而是尽力搜集崖山附近文、地理信息,为张世杰、凌震、6秀夫等人的决策做参考。

殿中响起了几声低低的叹息。被困以来,大伙关注最多的就是气和海情。但据附近的海民反映,每年这个时候是气变化最剧烈的季节,伶仃洋(香港澳门之间的水面)内巨浪已经可达丈余高,伶仃洋外,巨浪如墙,船出立覆。前段时间俞如珪老将军不相信海民的话,认为军中巨舰抗浪性高,冒险出海去搬救兵。至今音讯皆无,估计已经带着满腔的忠心,葬身鱼腹了。

君臣之间面面相觑,再也想不出什么办法来。处理了几桩与军务无关的杂事后,就宣布散朝。凌震将军匆匆忙忙赶往军中,巡查各处防务。6秀夫却与礼部侍郎邓光荐一起,走进御书房,督导皇帝做起每的功课来。

今日刚巧讲的是《孟子》中关于治理国家的论述,皇帝与两位大臣先施君臣之礼,再施师傅弟子之礼,然后一同温习里边的名句。

帝景这几年随着军队流离颠簸,身上已经被磨得很少见帝王家的骄矜之气。背了几篇后,指着其中的段落,恭敬地问道,“老师,这几篇都是的如何实行王道,振兴国家的办法。但为什么诸侯不肯听之呢。是不是他们的资质过于愚鲁,不解圣人所言之意呢?”

“得为诸侯者,自幼有人教习之,见识肯定异于常人。臣以为,非其不知,而不肯为也!”邓光荐在垫子上跪坐得笔直,正色答道。

“为什么不肯为呢,难道他们不想让其国家强大么?”帝景点了点头,又问。

对啊,为什么不肯为呢?邓光荐学富五车,却从来没解释过,为什么春秋诸侯,谁也不肯让两位圣人一展所长的道理来。即便是在议论中,被圣人及其门生得心悦诚服,转过脸,却立刻将圣人之言抛于脑后。

这个问题,难住了邓光荐,让他一时有些语塞。

“应是大道艰难,而旁门左道实行起来相对容易吧。欲使五帝三皇之盛世重现,需要乎常人的毅力和坚持方可。而诸侯之心,皆在争一时霸业上!”6秀夫在旁边,替邓光荐回答。

在6秀夫眼里,帝景的资质远高于常人,登基前又有黄龙出水之兆,将来肯定是一个绝世明君。这样的睿智之人,往往最缺乏的就是坚持到底的毅力。如果自幼年打好基础,将来,在他手中,实现几代儒家的理想也不定。

“可眼下,我们与北元之争。是先争霸业呢,还是先行王道!”帝景若有所思,迟疑着问。

“这?”这回,6秀夫也不好回答了,想了半,才勉强道:“那些蛮夷,跟他们讲王道和霸道,都是讲不通的。倒是以兵威克之,才是上策!”

“那,如何才能重整我大宋兵威呢?”帝景又问。

“不外以圣人之言,勤修内政,亲贤臣,远人……”邓光荐回答。豁然现,自己绕来绕去,又绕到了开始如何行王道上去了。如是绕之,便陷入了个无限循环中,永远解答不了帝景的问题。

好在帝景只有十岁,性子还没完全安稳下来,不会就一个问题死追不放。听完邓光荐的答话后,就问题转到别的角度上去了。君臣三人做了一个半时辰学问,赐饭谢恩,各自散去。邓光荐跟在6秀夫身后出了临时皇宫,心事重重。

“邓大人好像不高兴!”6秀夫听见背后雨地里“啪嗒”“啪嗒”的脚步响,转身问道。

“没什么,在想万岁今日之问话!”邓光荐的回答,听起来分外无精打采。

“万岁还年幼,自然有些古怪想法。这正是我辈引导之责,何必为一两句问话而烦恼!”6秀夫笑了笑,低声安慰道。作为老师,看到弟子有疑惑应该高兴才对。一个帝王如果对谁的话都唯唯诺诺,将来主政之后必然会缺乏独立的判断力,容易被人的谗言所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