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264章 哈萨儿王(2 / 2)

辛亥革命以后,整个中原都陷入了动荡和混乱之中,这时候活下去和有吃的才是首要问题,至于古董?挨饿的时候,如果乾隆的砚台能换一顿饭,那也是毫不犹豫的换了。溥仪逊位住在故宫的那段时间,自己也弄了大量的故宫文物卖出去,而什么宫女太监之类的,也都在卖。而这个时候,还有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物贩子涌入中国,收购、抢夺、盗窃了大量的中国文物。当年比较出名的一个案子,就是有个欧洲来的文物贩子收了一船的中国文物,但是实在没法全部拿走,那船没法出远洋,于是他选择了几箱最珍贵的文物,然后用炸药炸了整条船,他根本不在乎毁了中国的文物,只在乎自己手里剩下的东西能拿到更大的价值。

以这种方式流失海外的文物,数不胜数。而建国200余年,本土从未遭到军事袭击的美国,作为典型的发战争财的国家,当人成为了大量文物的流入地,在八十年代,常常是在美国的地摊上就能买到正宗的中国文物。时间走到2000年左右,很多人已经从中赚到了大笔的钱,不仅仅是从美国低价收文物,更包括在中国制造大量貌似古董文物的东西,拿到美国的古玩店,卖个好价。像什么写着乾隆年间烧制的花瓶最终被发现‘微波炉适用’字样,也是那阵子常常发生的事情。

这个理由说出来,反正根据方诗韵的反馈,那个老教授是信了,但是要求和袁帆通一次电话,袁帆把整件事情过了一编脑子,又编出了一个自己的同学,总算让那个老教授相信了,只是惋惜连连,最后说了一些‘振兴中华的事业就寄托在你们呢年轻人身上了’这种话。

经过了这一番周折,袁帆终于拿到了那段八思巴文的翻译稿,据那个老教授说,有一部分他也搞不懂是什么意思,但是大体上并不影响阅读。说是这段文字可能是成吉思汗的后人留下的。因为说的是元代的事情。

袁帆最终拿到了翻译稿的照片,拿出来看,翻译稿写在一张纸上,字迹工整有力,现在的人,书法级别的硬笔作品。

这段文字翻译成汉语,只有不到二百个字,其中有一大半是在歌颂一个人的丰功伟绩。这人的名字叫哈布图哈萨尔,袁帆知道这个人,这人生在蒙古草原,是成吉思汗的胞弟,一声跟随成吉思汗,建立了不少丰功伟绩,不过最后因为遭到神棍的陷害,权力和兵力被削减。但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蒙古族之中有大量的哈萨儿王的后裔,已经发展成一个相当庞大的人群。

而在这段碑文的最后,说到哈萨儿王永远忠于成吉思汗,但他担心别乞会毁掉蒙古。他带着神的圣物长眠在草原,永远守护蒙古帝国。蒙古帝国一定会延续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