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25节:无私奉献:吃人肉的故事(3)(1 / 1)

辑二都是仁爱惹的祸第25节:无私奉献:吃人肉的故事(3)

在接受割股的一方,心理的变态也一样存在。

当然,记载中那些吃了人肉或者喝了人肉汤的人,当时对此都是无知的,他们往往都是以为那只是羊肉或者什么肉而已。这样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如果要他们明目张胆地接受别人奉献的人肉,未免就显得自己太不善良了。但是,我们知道这些人并不反对别人送人肉给他们吃。刘备落难时,某人要请他吃饭而没有肉,于是把妻子杀了煮给刘备吃。刘备发现后,并不以为那个男人是邪恶的家伙,相反还颇为此感动,这就是吃人者的普遍心理。如果说割股者是受虐狂,这些吃人肉者就是虐待狂。中国古代的吃人文化,就是由这样的受虐狂和虐待狂组合所创造和维持的文化。

实实在在的割股奉献,实实在在的吃人肉,毕竟是数量有限的。但是中国文化中,心理层面的割股,以及心理层面的吃人肉,却几乎可以说是人人都逃不脱的一种现象。鲁迅曾经询问,还有没有没吃过人的人?我想,只怕没有。同样,如果我们问,是否有没被人吃过的人?我想,只怕也未必有。

文化心理中的割股,就是所谓的"奉献精神"。同样,我们要承认,奉献精神并非病态。出于真实的爱,以健康的心理,奉献出自己的所有,以造福于社会和他人,这不仅不是病态行为,反而是一种伟大的美好的利他主义精神。

但是,在中国文化中,我们的奉献精神受到了扭曲。被扭曲的儒家,用一种偏执狂一般的态度,狂热歌颂儿子对父亲、妻子对丈夫、臣子对君主的奉献精神。同样使得一些投机者,通过表演"奉献"而试图获得更大的功利。有些臣子们表现出来的样子,仿佛他们完全不会为自己着想一点点,全部心愿就是为了帝王的利益服务。好像他们天生贱命一般,就能甘愿被帝王虐待驱使作走狗。在潜意识中,他们希望的是感动帝王,从而给他们更多的利益。这样的一种心机下,所谓的奉献精神不过是一种卑劣的权谋。另外,当然也有一些更高贵些的臣子,他们的确试图追求一种更健康的奉献。但是,他们越是对自己严苛,越是诚恳地奉献,结果越是被人利用,白白奉献了自己的血肉,而往往未必能对世事起到多少作用——这些清官的奉献得不到回报,使他们很快耗尽了自己的血肉,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在奉献中,实际上也存在怨恨,因为他们内心深处也知道,在"奉献"的呼吁下,他们实际上正在被掠夺,同样,他们有一种受虐的倾向,只是试图自己化解这些怨恨,甚至把怨恨转向自己,怨恨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到更"忠心耿耿"。

这些奉献精神的追求者,一方面是受到了扭曲后的儒家思想的欺骗,误以为自己正在做一个高尚的人应当做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多多少少受到了扭曲后的佛家思想的影响。

佛家提倡慈悲心,而"布施"这样一种奉献的行为,是可能增进慈悲心的。在一个佛教故事中,某个慈悲的王子看到有只母虎捕不到猎物,和虎崽一起都面临着死亡。于是这个王子就决定舍身饲虎,让老虎吃自己的肉以存活。实际上,这个故事更多的是一个象征或寓言,目的是告诉大家什么是慈悲心。人们误解佛教后,误以为这是一个规范:善良的人应该把自己的血肉(或者利益)送给别人(或者野兽)。这也增加了一些人的"奉献"倾向,使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利益让给那些虎狼一样邪恶的贪官污吏与帝王将相。

提倡"无私",是加强这样一种"奉献"倾向的好方法,因此"无私奉献"经常被连在一起构成一个听起来很神圣的词汇。那些能从别人的"奉献"中获益的贪官或者帝王,当然愿意不断鼓励对方的"奉献",因此也就不断地用这种扭曲的意识形态,诱惑对方继续"奉献"而且最好彻底地"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