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60节:出山泉水浊(3)(1 / 1)

我们不需要猜测,只要看看历史就可以了,因为后世的道家中人,也有一些想要出仕的人物。但是和孔子有些不同,是他们往往采用的方式更为委婉,他们会凭借智慧,巧妙地影响当政者,达成一些有助于被压制的弱者的利益。比如汉武帝时的东方朔,他认为一般隐士们还是太拘泥于形式,实际上"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一个人即使是做官,也一样有可能保留自己心灵的纯洁,又能在能力所及的范围,为这个社会多少做一点事情。当然,和山林隐居相比,要在朝廷做官吏,又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和人格尊严,还有偶尔劝谏皇帝不要太奢华,最好不要建上林苑,最好杀死奸邪小人等,这样做的难度要大很多。"出淤泥而不染"毕竟要比"出清水而不染"难度高多了。而东方朔采用滑稽幽默的方式,隐去了自己身上的锋芒,而让皇帝能够接受他。这就是道家"水"的灵活性的表现,内心有理想,而行为上不妨绕路。出山泉水浊,东方朔的态度就如他所赞许的柳下惠一样,可以坐怀而不乱:清水虽然流在浊水旁边,但是也可以保持清澈,正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不乱心,无奈我何。

我承认,东方朔之类的大隐,的确比陶渊明一类的小隐更为有智慧和境界。但遗憾的是,像东方朔这样做,难度太大所以鲜有人能够成功。相对来说,有个叫做冯道的人就很成功。冯道自号长乐老,一生在五个不同的王朝做宰相等高职,不管政权如何更替,他都像个不倒翁一样保持高位。冯道为官的秘诀是,"遇事依违两可,无所操决,唯以圆滑应付为能事"。他最善于察言观色,辨明风向,随风倒,靠老谋深算维持地位。因此,司马光之类理学家对他十分厌恶,认为他不忠于君而且无耻。但是我觉得从冯道来说,他觉得那些君主并不值得他忠,他为君主们做行政事务换饭吃,也并无什么不当。且他也在有机会的时候,就会帮助百姓苍生,比如契丹灭晋,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问他:"天下百姓如何救得?"冯道说:"现在就是佛出世也救不了,只有你皇帝救得。"这马屁拍得很"无耻",但是从当时情况看,契丹人非常残暴,而听了这个马屁,契丹皇帝被架得高高兴兴,大大减少了残暴的行为,这个马屁不知救了多少汉族人的性命。我理解冯道从事政治是有理想的,并非仅仅贪图自己的权利,他的一些不被人理解的行为,背后大多有他不为人知的苦心。

但是试图像东方朔和冯道这样做而不成功的人,最后的结果则是和世界同流合污,成为了腐败政治的一员。那些人得到了政治中的权力和一定影响力,但是却完全失去了道家最根本的东西,对人的慈和对自己健康心灵的保护。而道家的智慧也被那些人堕落为官场权术、阴谋诡计,使中国政治更为阴险邪恶。这个态度就是:浑水摸鱼、同流合污、不问善恶、但求多福。这样一批老滑头"道家"人物的存在,是民族性日趋下流的原因之一,也是对道家思想的最大亵渎。更何况有一些人,并非是"失去"了理想和信仰,而是一开始就没有什么理想和信仰,只是把道家智慧当作自己玩弄权术时的工具,那就更是下流无耻、不可收拾了——当今书摊上,什么《老狐狸做人术》之类的书籍,就是教这些蝇营狗苟之术。这类书也能够畅销,也就证明了道家的真精神已经式微,唯末流还是很兴旺的,这颇令人感叹。道家清泉,到了这些人手里,已经是污秽不堪,如同沼泽中的臭水污泥一样了。

有一次上课,学生问我一个难题:"老师说道家思想很伟大,为什么道家却败在了你说低劣的法家手下?"

我回答说:"一、是我们的民族作为整体,还远不能达到真正了解道家精神,少数人的思想深刻,不足以改变全民族的命运。二、从更深的一层看,道家并没有-败于法家-,以道家的态度,当法家锋芒正盛的时候,道家并不会迎头痛击他。相反,道家会灵活应对、等待时机,在合适的时候再出手,四两拨千斤,扭转中华文化不良的走势。虽然,这个等待用了两千多年,但是,在天地的运行中,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个时间也不算很久,当时间恰当时,我们就会看到道家思想突然光芒四射,照亮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这一天,我相信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