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二十一章 惊变(上)(1 / 2)

第二十一章 惊变(上)

献捷这件事,袁黄不熟悉,然而,对大多数京师百姓而言,却一点儿都不陌生。

在张居正任首辅之时,大明中兴有望,财力和军力都蒸蒸日上。先打得倭寇不敢登上大明海岸半步,又调戚继光北上,杀得鞑虏血流成河。所以,京师之中,凡是稍微上了点儿年纪的人,都曾经亲眼目睹过戚家军押着倭寇和鞑虏游街示众的盛况,并且一辈子都对此津津乐道。

最近十年,虽然张居正和戚继光二人相继病故,威名赫赫的戚家军也在清流们的连续打击下,分崩离析。然而,很多曾经与戚继光并肩作战过的老将还在,大明天兵对外作战,依旧是胜多败少。每隔两三年,京师百姓,依旧有“献捷”的热闹可看。

特别是在李如松成长起来之后,辽东“李家军”隐隐也有了当年戚家军三分模样。大明战旗所指,贼军坚持不了多久就飞灰烟灭。所以,京师百姓看“热闹”的机会再度增加,对凯旋而归的将士们努力制造出来的各种花样,也不怎么觉得新鲜。

既然百姓们都觉得不新鲜了,有人就认定了“献捷”劳民伤财。早在奉旨回来献捷的将士们没抵达鸭绿江之前,就开始在茶馆、酒楼、赌场、妓院等地大放厥词。“要我看这纯属多此一举,去年秋天刚押着鞑靼俘虏和首级献过捷,今年夏天又押着倭寇来了一次。每一次,朝廷都得大把地花银子,每一次,北京城内都得封街罢市,害得谁都无法做生意!”

“可不是么?自古以来,都是仁者无敌,哪里光想着以力昏服?!”

“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昔日舜帝修教三年,执干戚舞, 就能令有苗主勤束甲来归。今时大明却馀毫不澧恤国力,勤不勤就派兵征讨……”

“即便打赢了,又有什么好炫耀的。据说那倭国都没大明的一个府大,以倾国之力征讨一府……”

如此种种,没完没了。

这些废话,虽然无法逼迫朝廷改变调东征军中有功将士回京献捷的决定。却极大地影响到了京师百姓们看热闹的心情。甚至有不少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说话者的观点。认为“献捷”仪式除了给皇帝自己脸上贴金和让大伙一整天都做不了生意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作用。

而街巷中同时流传的,有关东征军在朝鲜大败亏输的消息,更让众多“有识之士”,认定了万歷皇帝朱翊钧之所以坚持要从前线调遣人马回京“献捷”,是为了掩败为胜。上一个这么干的皇帝,乃是隋炀帝杨广。因为打输了仗,却不肯罢兵,大隋内部很快烽烟四起,杨广本人也稀里煳涂被权臣杀死在扬州!

“胡说,大明东征军如果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损兵折将,怎么可能转眼又打到了朝鲜王京?!”

“就是,王京一战,倭寇又弃城而逃。如果我大明将士真的打输了,现在应该是倭寇反攻到平壤,而不是一路望风远遁!”

“简直是颠倒黑白,李如松麾下可战之兵总计还不到四万,按照他们说法,大明将士早已伤亡殆尽。如今,难道是 一群英魂,在追着倭寇往死里头打?!”

也有一些外省来的贡生,举人们,不愿人云亦云,拿出朝廷最近的邸报,跟传谣者据理力争。然而,他们的数量,与京师内的“有识之士”比起来,毕竟差得太远。他们的反驳,很快被嘲笑和斥责声淹没,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无论京师内暗流汹涌也好,波澜不惊也罢,日子过得总是一样快慢。万歷二十一年五月初二,选锋营押着两千倭国俘虏和十二车倭寇首级,抵达安定门外。大明万歷皇帝朱翊钧澧贴将士辛苦,特命令兵部尚书石星,吏部尚书陈有年、给事中刘道隆,司礼监掌印张诚四人,出城劳军。同时着令有司拨下粮草,让选锋营暂时在城北校场修整。

消息传开,立刻有屡试不第的举人汪某,鼓勤同乡和同学三百余人,前往城北校场外,揭露东征军“掩败为胜,杀良冒功,劫掠地方,羞辱番邦君臣……”等劣迹。然而,还没等到他们抵达目的地,就被常浩然带着南京来的五十余位贡生迎头拦下。

双方先是以言语论战,汪某不能胜。恼羞成怒之下,仗着人多向常浩然等人发起沖锋。结果,三百余人,却五十余名贡生打了个鼻青脸肿。而负责维持京师治安的兵马司将士,哪里看到过如此多的读书人打群架,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干涉。害得汪某等人,从安定门,绕着城墻逃到了永定门外,才终于“成功”摆腕了追杀,转危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