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8章抢收粮食(2 / 2)

你可以爱兵如子,但是到了战场上需要牺牲的时候也必须用兵如泥,该兑子就要兑子,该牺牲就要牺牲。

有时候你明知道这是把部队送上去填线的,甚至是送死的,也要把信任你的士兵们送上去填线,送上去送死,因为你明白如何这个时候不牺牲,那么将来就要付出十倍乃至是百倍的牺牲。

这才有了那句大名鼎鼎的:“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对于如何当好一个指挥官,他在《如何当好一个师长》一文中是这样说得:要勤快。不勤快的人办不好事情,不能当好军事指挥员。应该自己干的事情一定要亲自过目,亲自动手。

比如,应该上去看的山头就要爬上去,应该了解的情况就要及时了解,应该检查的问题就要严格检查。

不能懒,军事指挥员切忌懒,因为懒会带来危险,带来失败。比方说,一个军事指挥员,到了宿营地就进房子,搞水洗脸洗脚,搞鸡蛋煮面吃,吃饱了就睡大觉。他对住的村子有多大,在什么位置,附近有几个山头周围有几条道路,敌情怎么样,群众条件怎么样,可能发生什么情况,部队到齐了没有,哨位在什么地方,发生紧急情况时的处置预案如何,都不过问,都不知道。

这样,如果半夜三更发生了情况,敌人来个突然袭击,就没有办法了。到那种时候,即使平时很勇敢的指挥员,也会束手无策,只好三十六计,跑为上计,结果,变成一个机会主义者。

机会主义和打败仗,常常是因为没有思想准备,没有组织准备,工作没有做到家,懒的结果。因此,不论大小指挥员都要勤快,要不惜走路,不怕劳累,要多用脑子,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脚到、手到。事情没有做好以前,不能贪闲,贪闲就隐伏着犯错误的根子。

什么事都要心中有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雷打不动的干部,牛皮糖式的干部,不管有多大本事,都不是好干部。

……

其实这些问题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里都一样,能够做到文中说得八点,管理个千把人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了。

事前没有准备,事中自然就下不了决心,就犹犹豫豫像是个小脚婆娘,这种人就只配打败仗,就只配喂牲口,哪怕是侥幸打了胜仗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打胜仗,反而比打了败仗更可怕。

每次游牧民族南下的时候就是秋收前后,原因呢有很多,首先第一点马是直肠子,因此胃口很大,每天要花16个小时来吃饭。

但战马的性质就注定了它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吃草料,所以战马就要吃精饲料,秋收的时候草籽熟了,马吃上草籽也就肥了,可以长途奔袭了,杜甫在诗句里就说过:“匈奴草黄马正肥。”

一匹战马要吃六个强壮军士的口粮,韩愈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食一石粟……”还真不是艺术加工,人家也是进士,曾经跨马游街过的,是骑过真正的好马的。

那会大唐还真有那种马,那就是汗血宝马,现代叫阿哈尔捷金马,这种马是热血马,比温血马的消耗更大。

而且汗血马的体格大,中原本土产的河曲马和关中马通常只有七八百公斤,更小的蒙古马只有五六百公斤,而汗血马可以达到一吨,唐代一石差不多就是25.5公斤,在作战的时候吃这么多还真就不算什么,毕竟只占体重的2.5%。

第二个就是趁着中原的农民没有收割粮食之前,把人赶走抢粮食,没错,抢的还是那种没有收割的粮食,因为收割完了大头就送到县城里了,就牧民那点破铜烂铁,去打县城?过去就是送人头啊。

历史上游牧民族的入侵,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小规模,基本上就是小部落几十个人骑着劣马,拿着猎弓来抢一把就走,见什么抢什么,要是实在抢不到,抢几个柿子也是好的,这个级别就没什么出息,就是单纯为了活下去而已。

以明代为例烽火台点燃是分一千人以下是流贼、一千人以上就是小寇,三千人以上就是大寇了,草原上游牧民族的承载力是中原王朝农耕文明的十分之一差不多,哪里来那么多人啊。

土木堡之变也先号称二十万大军,其实不过八九万人而已,明军号称五十万人,其实也不过只有二十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