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4层 人际交往馆|你真的会与人交往吗(2)(3 / 3)

“另外,要想让父母更理解你,你还应该多和他们交流,多和他们谈谈你对未来的规划、你的朋友、你的爱好,让他们对你多一些了解。先有了解才会有理解。不要在父母想了解你的时候,不耐烦地说:‘你不懂。’父母对你们年轻一代的事是不懂,所以才问你呀。你告诉他们,他们就懂了。如果你什么心里话都不和父母讲,父母又想知道,只好偷看你的微信朋友圈或者手机短信了。”

隐私问题如何处理

“难道父母偷看我们的隐私是对的?”艾丽思大叫。

“这是侵犯我们的隐私权!”女孩也愤然抗议。

“偷看隐私当然不对。我只是说,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你们。如果你们平时和他们交流多,他们较为了解你们,就比较容易克制偷看的冲动。”心理学家说,“我还有一件礼物送给你们,这个礼物可以起到防止父母偷看你们隐私的作用。”

“是带锁的日记本?”

“猜得不对,你们跟我来。”心理学家带着两个女孩进了里间,抛下了狐疑不安的父母们。

在里间,他拿出两个密封的信封,给她们每人一个:“这就是我的礼物,你们回家后再打开。”

“这里面是什么呢?”艾丽思很好奇,不过她没有问,接过礼物,说了一声“谢谢”就离开了。走到走廊时,她还是忍不住找了一把休息用的椅子坐下,打开了信封。

信封里放的是一张“使用须知”和一封“给父母的信”。艾丽思看后笑了,她也想使用一下这个礼物。

使用须知

1.我们的礼物是一封替你写的给你父母的信。

2.看了它,你的父母就不会再偷看你的隐私了。

3.这封信不要直接交给或寄给父母。你要把它抄下来,不必抄“给父母的信”这个标题。

4.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加以修改或补充,也可以完全照抄。修改或补充时不要加入任何攻击、批评父母的话。

5.照抄时不要抄括号里的内容。

给父母的信

听小伙伴(可以在这里加上某一个小伙伴的名字)说,他(或她)怀疑父母偷看了他(或她)的手机。他(或她)很生气,说:“这样偷偷摸摸地像个贼似的干什么,太不尊重我了。我成囚犯了,囚犯的房子要留一个孔,让看守随时能看到囚犯在干什么。我好像犯人似的,要被监视。我犯了什么罪,让他们这么不信任?”他(或她)还说几次想发泄,但是一来缺乏勇气,二来心太软,不忍心让父母没面子,所以没有发泄。不过,他(或她)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信任父母、尊敬父母了。

听他(或她)这么说,我想:我的父母会偷看我的手机短信或者微信朋友圈吗?这么一想,心里有一点不放心。不过我想,我的父母不会做这种不光明正大又不高明的事。其实,我的手机里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但是总不愿让别人看。有个小伙伴的父母说她:“没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怕让别人看?”她回答:“就像你洗澡时要关门一样的道理。隐私是精神的裸体。”我认为她说得对,隐私就像精神的裸体。

小的时候,我们对父母没有什么隐私,小孩的裸体不怕父母看,但是长大了就不一样了。父母应该知道,我们长大了,不能像对待小孩子一样对待我们。有的父母还说他们有权偷看孩子的隐私。这明显是强词夺理,如果有权,何必偷看,明抢过来看好了。

小伙伴(可以在这里写刚才提到的那个小伙伴的名字)的父母偷看他的手机,肯定认为这是因为关心孩子,动机是好的,是想了解孩子的情况,帮孩子解决困难,或者发现“误入畸恋”这类事的苗头,好及时掌握。我也认为他们的动机是好的,但是这种方法太不好了。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年轻人有隐私,说明他有了独立的思想和人格。隐私是独立的象征。篱笆划出家与家的边界,隐私划出人与人的边界。如果父母希望子女能成为独立的人而不是无能的孩子,就要尊重他的隐私。”所以我们应该有隐私。父母越想侵犯它,我们就越要保护它。所以,我们有时故意把事情弄得神神秘秘的,让父母紧张去。

做父母的总是不放心,怕我们出问题,所以总想从手机里得到情报。实际上,他们完全不需要这样做。只要他们与我们平等相待,不带审视的眼光,我们还是愿意和他们说心里话的。就怕父母用“过来人”的眼光看我们,指手画脚,强迫我们按他们的方式解决问题。时代不同了,他们的经验对我们不一定适用。再说我们不能总让父母牵着手走路吧,我们需要锻炼的机会。犯点错误也是必要的,只要不是不可挽回的大错误就行了。

再有,不要过多地指责我们。总被指责,当然我们有话就不和父母说了。如果父母不指手画脚、不指责,我们难道不愿意和最亲的父母说心里话吗?有事的时候,我们难道不愿意听听父母的建议吗?

父母尊重子女,平等对待我们,关心我们,不偷看隐私,对我们的了解会更多。我以后也可以多和你们交流,增加点“透明度”。有什么事,我主动告诉你们时心情是不一样的。

ROOM.5 亲子角色互换营〔换位思考多交流才能促进关系〕

亲子角色互换营,分里外两间屋子。艾丽思进门的时候,里屋家长会刚刚结束。走出来的三十多位“家长”神态不一,有的得意扬扬,有的憋了一肚子气。显然,得意扬扬的“家长”是刚刚听到了好消息,憋了一肚子气的“家长”刚刚被老师训斥过。

家长与孩子角色互换

有个憋了一肚子气的“家长”一出来,就把怒气发泄在等在门外的自家人身上了:“你为什么就不能改一改你的毛病呢?让我在老师面前也能有一点面子,不要挨老师的训。你不要面子我还要面子呢!你一点也不爱学习。我和你说过没有?不要一天到晚拿着手机,手机有什么好玩的,电视有什么好看的?没完没了地看,你有那时间学习一点东西好不好?”

被训一方显然有点不服气,小声嘀咕:“你也玩手机……”

“家长”一听更生气了:“你还和我顶嘴?”

被训一方也不服气:“你看看人家刘芳芳的父母,人家是怎么做父母的?人家每天回家都要看书,家里有学习气氛,刘芳芳自然就习惯读书了。你呢?除了看电视,就是刷微信,一天到晚翻朋友圈还说是开阔眼界……”

只见这个“家长”继续唠叨着:“和你说什么都像耳边风,你听不进去呀……”

啊,抱歉,忘了描写人物:

这个“家长”是个年约二十岁的女孩,短发,瓜子脸,个子不高。二十岁怎么能做家长呢?原来,在亲子角色互换营有一条特殊规定,就是一家之长必须由子女担任,父母在这一天不是家长,没有权威。因此许多子女趁机用平时父母的语气和说话方式跟父母说话,父母反而像子女一样,忍着不满听着。

这个女孩很熟悉平时父母说话的语气,现在她的态度和平时父母的态度极为相似。她的父母,一对中年夫妻,噘着嘴站在一旁。

女孩转头看到艾丽思,和她寒暄:“你也是参加家长会的吧?唉,现在做家长真不容易。就说我们家这位吧,学习不用功,迷歌星,迷一个叫张学友的。我就不明白那张学友唱得有什么好,哪有张艺兴唱得好……”

女孩的父亲推了她一下,暗示她不要再说了。

女孩却继续唠叨。

艾丽思有些不好意思,对她说:“不要说了,你爸爸妈妈有些受不了了。别人的父母也在旁边听到了。”

女孩听了艾丽思的话,就停了下来,看看父母问:“爸、妈,你们是不是生气了?”

“是啊,每个人都谈谈体会。”在一旁的心理学家做指导。

她的父亲摇摇头说:“心情当然不舒服了,不过我并没有生气。刚才心理学家要求我们做‘换家长’的活动时,我还认为没有意义。现在我明白了,这是让我们有机会设身处地地亲身体验一下子女的感受。这样做了后,我还是有收获的。我平时一生气就训她,把她当小孩子,没有想到她的自尊心也很强。她平时常跟我和她妈妈说,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她。我们也没有当回事,现在我亲身体验到了,才发现这样做是伤她自尊心的。”

女孩的母亲也说:“她刚才让我哭笑不得,她唠叨的样子和我平时一样。原来我在女儿眼里就是这个样子,真好笑。唉,刚才她唠叨的时候,一开始我生气了,觉得怎么能对爸爸妈妈这么没礼貌了。后来一想,这是亲子角色互换营的特殊规定,就是一个游戏嘛!”

女孩的母亲转头对另一个母亲说:“我性急,爱唠叨,不过今天才发现,唠叨是最没用的。刚才我女儿唠叨,我根本就听不进去。所以我平时唠叨,她肯定也是听不进去的。唠叨这种方法看来是没用的。”

“我也有感想,”女孩说,“我知道平时爸妈为什么训我和唠叨了,因为我学习不够用功,让他们没面子。一说我,我就消极抵抗。他们拿我没办法,只好唠叨。他们情绪一上来,就忍不住和别人讲,更注意不到我的情绪了。

“我要面子,不愿意爸妈拿我和别人比,说谁谁比我强。其实,我也常拿爸妈和别人的爸妈比,说别人的爸妈好。实际上,别人的爸妈也有别的缺点。人都是有缺点的嘛。”

心理学家在一旁说:“年轻人经常说父母不理解他们。这个练习就是为了增加相互理解而设计的。在家里可以当成一个游戏做。让孩子当家长,父母设身处地体验面对家长时的感受,就可以更理解子女。像这对父母,就通过这个练习体会到了要重视孩子自尊心、唠叨没用等问题。”

提示

本练习的做法是让子女当父母,一次练习时间在十分钟到三十分钟。事先规定时间,任何一方不可以中断练习。做完后必须讨论,谈体会,否则练习就失去了意义。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个练习不一定能做得成。有的父母会认为这是浪费时间,还有的父母认为这个练习侵犯了父母的权威。在练习做不成的情况下,怎么消除代沟呢?”艾丽思问。

“你们总希望有理想的、没有缺点的父母,完完全全理解你们。但人总是有缺点的,父母不可能十全十美。反过来看你们自己,你们能完全理解父母吗?也不能。”

亲子间的相互理解

“要想让父母更理解你,你首先要去理解父母。比如,你学习好半天了,想玩玩游戏放松一下。你妈妈走进来看见你正在玩游戏,就说:‘又玩游戏,学习一点也不努力。’这时你是什么心情?”

“又委屈又生气,觉得她不理解我。”艾丽思说。

“是啊,但是你站在你妈妈的角度看,她看到的情况是什么?她看到的是你正在玩游戏,她不知道你刚刚学习了好半天。她对你学习好不好十分关心。她认为学习好不好对你将来的前途很重要。所以,她当然会催促你学习了。

“你如果理解她,就知道她这样做的原因是关注你的学习,当然,也是不放心,不相信你的自我管理能力。理解她,就知道她也不容易,她有工作、有家务,还必须为你操心。”

“可他们总是瞎操心。”女孩说。

“他们瞎操心是因为他们关心你,动机是好的,对吧?只是方法不恰当。如果你一听到他们不理解你的话就烦,就和他们吵,他们更觉得你不成熟,更不放心,更要管头管脚。如果你心平气和地用成熟的语气告诉他们事实,结果就会好得多。”

“你不知道,用什么语气和他们说都没用!”女孩说。

“那么现在你扮演妈妈,我扮演你。咱们演一下。”

“好!”女孩用中年女性的声音说,“又玩游戏,又玩游戏,就这样学习你还怎么考研?”

“我刚才一直在学习,刚刚开始玩,放松一下。”扮演的“孩子”语气平静、诚恳,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没有怨气。

“什么刚玩,怎么这么巧,刚玩就让我碰上了!”女孩扮演的“妈妈”不依不饶。

“是很巧,所以你不相信,但是我没有说假话。”“孩子”平静如常。

“你知不知道现在离研究生考试还有多少天?”

“还有十五天,时间很紧。”

“那你还玩?”

“我刚玩,是想放松一下。”“孩子”语气诚恳。

“你要抓紧,这次考试很重要。”“妈妈”的语气也和缓了一些。

“我知道,我现在不玩了,开始学习,好吗?”

“好吧。”

“就是这样,”心理学家说,“你不要烦躁,要平心静气地、耐心地和妈妈说明情况,信不信由她。这样,你的表现像个成熟的人,像个大人。父母会渐渐感到你值得信任,对你就会更放心、更相信,渐渐地就会越来越理解你。理解,不能强求,要靠自己的行为赢得。

“另外,要想让父母更理解你,你还应该多和他们交流,多和他们谈谈你对未来的规划、你的朋友、你的爱好,让他们对你多一些了解。先有了解才会有理解。不要在父母想了解你的时候,不耐烦地说:‘你不懂。’父母对你们年轻一代的事是不懂,所以才问你呀。你告诉他们,他们就懂了。如果你什么心里话都不和父母讲,父母又想知道,只好偷看你的微信朋友圈或者手机短信了。”

隐私问题如何处理

“难道父母偷看我们的隐私是对的?”艾丽思大叫。

“这是侵犯我们的隐私权!”女孩也愤然抗议。

“偷看隐私当然不对。我只是说,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你们。如果你们平时和他们交流多,他们较为了解你们,就比较容易克制偷看的冲动。”心理学家说,“我还有一件礼物送给你们,这个礼物可以起到防止父母偷看你们隐私的作用。”

“是带锁的日记本?”

“猜得不对,你们跟我来。”心理学家带着两个女孩进了里间,抛下了狐疑不安的父母们。

在里间,他拿出两个密封的信封,给她们每人一个:“这就是我的礼物,你们回家后再打开。”

“这里面是什么呢?”艾丽思很好奇,不过她没有问,接过礼物,说了一声“谢谢”就离开了。走到走廊时,她还是忍不住找了一把休息用的椅子坐下,打开了信封。

信封里放的是一张“使用须知”和一封“给父母的信”。艾丽思看后笑了,她也想使用一下这个礼物。

使用须知

1.我们的礼物是一封替你写的给你父母的信。

2.看了它,你的父母就不会再偷看你的隐私了。

3.这封信不要直接交给或寄给父母。你要把它抄下来,不必抄“给父母的信”这个标题。

4.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加以修改或补充,也可以完全照抄。修改或补充时不要加入任何攻击、批评父母的话。

5.照抄时不要抄括号里的内容。

给父母的信

听小伙伴(可以在这里加上某一个小伙伴的名字)说,他(或她)怀疑父母偷看了他(或她)的手机。他(或她)很生气,说:“这样偷偷摸摸地像个贼似的干什么,太不尊重我了。我成囚犯了,囚犯的房子要留一个孔,让看守随时能看到囚犯在干什么。我好像犯人似的,要被监视。我犯了什么罪,让他们这么不信任?”他(或她)还说几次想发泄,但是一来缺乏勇气,二来心太软,不忍心让父母没面子,所以没有发泄。不过,他(或她)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信任父母、尊敬父母了。

听他(或她)这么说,我想:我的父母会偷看我的手机短信或者微信朋友圈吗?这么一想,心里有一点不放心。不过我想,我的父母不会做这种不光明正大又不高明的事。其实,我的手机里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但是总不愿让别人看。有个小伙伴的父母说她:“没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怕让别人看?”她回答:“就像你洗澡时要关门一样的道理。隐私是精神的裸体。”我认为她说得对,隐私就像精神的裸体。

小的时候,我们对父母没有什么隐私,小孩的裸体不怕父母看,但是长大了就不一样了。父母应该知道,我们长大了,不能像对待小孩子一样对待我们。有的父母还说他们有权偷看孩子的隐私。这明显是强词夺理,如果有权,何必偷看,明抢过来看好了。

小伙伴(可以在这里写刚才提到的那个小伙伴的名字)的父母偷看他的手机,肯定认为这是因为关心孩子,动机是好的,是想了解孩子的情况,帮孩子解决困难,或者发现“误入畸恋”这类事的苗头,好及时掌握。我也认为他们的动机是好的,但是这种方法太不好了。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年轻人有隐私,说明他有了独立的思想和人格。隐私是独立的象征。篱笆划出家与家的边界,隐私划出人与人的边界。如果父母希望子女能成为独立的人而不是无能的孩子,就要尊重他的隐私。”所以我们应该有隐私。父母越想侵犯它,我们就越要保护它。所以,我们有时故意把事情弄得神神秘秘的,让父母紧张去。

做父母的总是不放心,怕我们出问题,所以总想从手机里得到情报。实际上,他们完全不需要这样做。只要他们与我们平等相待,不带审视的眼光,我们还是愿意和他们说心里话的。就怕父母用“过来人”的眼光看我们,指手画脚,强迫我们按他们的方式解决问题。时代不同了,他们的经验对我们不一定适用。再说我们不能总让父母牵着手走路吧,我们需要锻炼的机会。犯点错误也是必要的,只要不是不可挽回的大错误就行了。

再有,不要过多地指责我们。总被指责,当然我们有话就不和父母说了。如果父母不指手画脚、不指责,我们难道不愿意和最亲的父母说心里话吗?有事的时候,我们难道不愿意听听父母的建议吗?

父母尊重子女,平等对待我们,关心我们,不偷看隐私,对我们的了解会更多。我以后也可以多和你们交流,增加点“透明度”。有什么事,我主动告诉你们时心情是不一样的。

ROOM.5 亲子角色互换营〔换位思考多交流才能促进关系〕

亲子角色互换营,分里外两间屋子。艾丽思进门的时候,里屋家长会刚刚结束。走出来的三十多位“家长”神态不一,有的得意扬扬,有的憋了一肚子气。显然,得意扬扬的“家长”是刚刚听到了好消息,憋了一肚子气的“家长”刚刚被老师训斥过。

家长与孩子角色互换

有个憋了一肚子气的“家长”一出来,就把怒气发泄在等在门外的自家人身上了:“你为什么就不能改一改你的毛病呢?让我在老师面前也能有一点面子,不要挨老师的训。你不要面子我还要面子呢!你一点也不爱学习。我和你说过没有?不要一天到晚拿着手机,手机有什么好玩的,电视有什么好看的?没完没了地看,你有那时间学习一点东西好不好?”

被训一方显然有点不服气,小声嘀咕:“你也玩手机……”

“家长”一听更生气了:“你还和我顶嘴?”

被训一方也不服气:“你看看人家刘芳芳的父母,人家是怎么做父母的?人家每天回家都要看书,家里有学习气氛,刘芳芳自然就习惯读书了。你呢?除了看电视,就是刷微信,一天到晚翻朋友圈还说是开阔眼界……”

只见这个“家长”继续唠叨着:“和你说什么都像耳边风,你听不进去呀……”

啊,抱歉,忘了描写人物:

这个“家长”是个年约二十岁的女孩,短发,瓜子脸,个子不高。二十岁怎么能做家长呢?原来,在亲子角色互换营有一条特殊规定,就是一家之长必须由子女担任,父母在这一天不是家长,没有权威。因此许多子女趁机用平时父母的语气和说话方式跟父母说话,父母反而像子女一样,忍着不满听着。

这个女孩很熟悉平时父母说话的语气,现在她的态度和平时父母的态度极为相似。她的父母,一对中年夫妻,噘着嘴站在一旁。

女孩转头看到艾丽思,和她寒暄:“你也是参加家长会的吧?唉,现在做家长真不容易。就说我们家这位吧,学习不用功,迷歌星,迷一个叫张学友的。我就不明白那张学友唱得有什么好,哪有张艺兴唱得好……”

女孩的父亲推了她一下,暗示她不要再说了。

女孩却继续唠叨。

艾丽思有些不好意思,对她说:“不要说了,你爸爸妈妈有些受不了了。别人的父母也在旁边听到了。”

女孩听了艾丽思的话,就停了下来,看看父母问:“爸、妈,你们是不是生气了?”

“是啊,每个人都谈谈体会。”在一旁的心理学家做指导。

她的父亲摇摇头说:“心情当然不舒服了,不过我并没有生气。刚才心理学家要求我们做‘换家长’的活动时,我还认为没有意义。现在我明白了,这是让我们有机会设身处地地亲身体验一下子女的感受。这样做了后,我还是有收获的。我平时一生气就训她,把她当小孩子,没有想到她的自尊心也很强。她平时常跟我和她妈妈说,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她。我们也没有当回事,现在我亲身体验到了,才发现这样做是伤她自尊心的。”

女孩的母亲也说:“她刚才让我哭笑不得,她唠叨的样子和我平时一样。原来我在女儿眼里就是这个样子,真好笑。唉,刚才她唠叨的时候,一开始我生气了,觉得怎么能对爸爸妈妈这么没礼貌了。后来一想,这是亲子角色互换营的特殊规定,就是一个游戏嘛!”

女孩的母亲转头对另一个母亲说:“我性急,爱唠叨,不过今天才发现,唠叨是最没用的。刚才我女儿唠叨,我根本就听不进去。所以我平时唠叨,她肯定也是听不进去的。唠叨这种方法看来是没用的。”

“我也有感想,”女孩说,“我知道平时爸妈为什么训我和唠叨了,因为我学习不够用功,让他们没面子。一说我,我就消极抵抗。他们拿我没办法,只好唠叨。他们情绪一上来,就忍不住和别人讲,更注意不到我的情绪了。

“我要面子,不愿意爸妈拿我和别人比,说谁谁比我强。其实,我也常拿爸妈和别人的爸妈比,说别人的爸妈好。实际上,别人的爸妈也有别的缺点。人都是有缺点的嘛。”

心理学家在一旁说:“年轻人经常说父母不理解他们。这个练习就是为了增加相互理解而设计的。在家里可以当成一个游戏做。让孩子当家长,父母设身处地体验面对家长时的感受,就可以更理解子女。像这对父母,就通过这个练习体会到了要重视孩子自尊心、唠叨没用等问题。”

提示

本练习的做法是让子女当父母,一次练习时间在十分钟到三十分钟。事先规定时间,任何一方不可以中断练习。做完后必须讨论,谈体会,否则练习就失去了意义。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个练习不一定能做得成。有的父母会认为这是浪费时间,还有的父母认为这个练习侵犯了父母的权威。在练习做不成的情况下,怎么消除代沟呢?”艾丽思问。

“你们总希望有理想的、没有缺点的父母,完完全全理解你们。但人总是有缺点的,父母不可能十全十美。反过来看你们自己,你们能完全理解父母吗?也不能。”

亲子间的相互理解

“要想让父母更理解你,你首先要去理解父母。比如,你学习好半天了,想玩玩游戏放松一下。你妈妈走进来看见你正在玩游戏,就说:‘又玩游戏,学习一点也不努力。’这时你是什么心情?”

“又委屈又生气,觉得她不理解我。”艾丽思说。

“是啊,但是你站在你妈妈的角度看,她看到的情况是什么?她看到的是你正在玩游戏,她不知道你刚刚学习了好半天。她对你学习好不好十分关心。她认为学习好不好对你将来的前途很重要。所以,她当然会催促你学习了。

“你如果理解她,就知道她这样做的原因是关注你的学习,当然,也是不放心,不相信你的自我管理能力。理解她,就知道她也不容易,她有工作、有家务,还必须为你操心。”

“可他们总是瞎操心。”女孩说。

“他们瞎操心是因为他们关心你,动机是好的,对吧?只是方法不恰当。如果你一听到他们不理解你的话就烦,就和他们吵,他们更觉得你不成熟,更不放心,更要管头管脚。如果你心平气和地用成熟的语气告诉他们事实,结果就会好得多。”

“你不知道,用什么语气和他们说都没用!”女孩说。

“那么现在你扮演妈妈,我扮演你。咱们演一下。”

“好!”女孩用中年女性的声音说,“又玩游戏,又玩游戏,就这样学习你还怎么考研?”

“我刚才一直在学习,刚刚开始玩,放松一下。”扮演的“孩子”语气平静、诚恳,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没有怨气。

“什么刚玩,怎么这么巧,刚玩就让我碰上了!”女孩扮演的“妈妈”不依不饶。

“是很巧,所以你不相信,但是我没有说假话。”“孩子”平静如常。

“你知不知道现在离研究生考试还有多少天?”

“还有十五天,时间很紧。”

“那你还玩?”

“我刚玩,是想放松一下。”“孩子”语气诚恳。

“你要抓紧,这次考试很重要。”“妈妈”的语气也和缓了一些。

“我知道,我现在不玩了,开始学习,好吗?”

“好吧。”

“就是这样,”心理学家说,“你不要烦躁,要平心静气地、耐心地和妈妈说明情况,信不信由她。这样,你的表现像个成熟的人,像个大人。父母会渐渐感到你值得信任,对你就会更放心、更相信,渐渐地就会越来越理解你。理解,不能强求,要靠自己的行为赢得。

“另外,要想让父母更理解你,你还应该多和他们交流,多和他们谈谈你对未来的规划、你的朋友、你的爱好,让他们对你多一些了解。先有了解才会有理解。不要在父母想了解你的时候,不耐烦地说:‘你不懂。’父母对你们年轻一代的事是不懂,所以才问你呀。你告诉他们,他们就懂了。如果你什么心里话都不和父母讲,父母又想知道,只好偷看你的微信朋友圈或者手机短信了。”

隐私问题如何处理

“难道父母偷看我们的隐私是对的?”艾丽思大叫。

“这是侵犯我们的隐私权!”女孩也愤然抗议。

“偷看隐私当然不对。我只是说,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你们。如果你们平时和他们交流多,他们较为了解你们,就比较容易克制偷看的冲动。”心理学家说,“我还有一件礼物送给你们,这个礼物可以起到防止父母偷看你们隐私的作用。”

“是带锁的日记本?”

“猜得不对,你们跟我来。”心理学家带着两个女孩进了里间,抛下了狐疑不安的父母们。

在里间,他拿出两个密封的信封,给她们每人一个:“这就是我的礼物,你们回家后再打开。”

“这里面是什么呢?”艾丽思很好奇,不过她没有问,接过礼物,说了一声“谢谢”就离开了。走到走廊时,她还是忍不住找了一把休息用的椅子坐下,打开了信封。

信封里放的是一张“使用须知”和一封“给父母的信”。艾丽思看后笑了,她也想使用一下这个礼物。

使用须知

1.我们的礼物是一封替你写的给你父母的信。

2.看了它,你的父母就不会再偷看你的隐私了。

3.这封信不要直接交给或寄给父母。你要把它抄下来,不必抄“给父母的信”这个标题。

4.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加以修改或补充,也可以完全照抄。修改或补充时不要加入任何攻击、批评父母的话。

5.照抄时不要抄括号里的内容。

给父母的信

听小伙伴(可以在这里加上某一个小伙伴的名字)说,他(或她)怀疑父母偷看了他(或她)的手机。他(或她)很生气,说:“这样偷偷摸摸地像个贼似的干什么,太不尊重我了。我成囚犯了,囚犯的房子要留一个孔,让看守随时能看到囚犯在干什么。我好像犯人似的,要被监视。我犯了什么罪,让他们这么不信任?”他(或她)还说几次想发泄,但是一来缺乏勇气,二来心太软,不忍心让父母没面子,所以没有发泄。不过,他(或她)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信任父母、尊敬父母了。

听他(或她)这么说,我想:我的父母会偷看我的手机短信或者微信朋友圈吗?这么一想,心里有一点不放心。不过我想,我的父母不会做这种不光明正大又不高明的事。其实,我的手机里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但是总不愿让别人看。有个小伙伴的父母说她:“没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怕让别人看?”她回答:“就像你洗澡时要关门一样的道理。隐私是精神的裸体。”我认为她说得对,隐私就像精神的裸体。

小的时候,我们对父母没有什么隐私,小孩的裸体不怕父母看,但是长大了就不一样了。父母应该知道,我们长大了,不能像对待小孩子一样对待我们。有的父母还说他们有权偷看孩子的隐私。这明显是强词夺理,如果有权,何必偷看,明抢过来看好了。

小伙伴(可以在这里写刚才提到的那个小伙伴的名字)的父母偷看他的手机,肯定认为这是因为关心孩子,动机是好的,是想了解孩子的情况,帮孩子解决困难,或者发现“误入畸恋”这类事的苗头,好及时掌握。我也认为他们的动机是好的,但是这种方法太不好了。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年轻人有隐私,说明他有了独立的思想和人格。隐私是独立的象征。篱笆划出家与家的边界,隐私划出人与人的边界。如果父母希望子女能成为独立的人而不是无能的孩子,就要尊重他的隐私。”所以我们应该有隐私。父母越想侵犯它,我们就越要保护它。所以,我们有时故意把事情弄得神神秘秘的,让父母紧张去。

做父母的总是不放心,怕我们出问题,所以总想从手机里得到情报。实际上,他们完全不需要这样做。只要他们与我们平等相待,不带审视的眼光,我们还是愿意和他们说心里话的。就怕父母用“过来人”的眼光看我们,指手画脚,强迫我们按他们的方式解决问题。时代不同了,他们的经验对我们不一定适用。再说我们不能总让父母牵着手走路吧,我们需要锻炼的机会。犯点错误也是必要的,只要不是不可挽回的大错误就行了。

再有,不要过多地指责我们。总被指责,当然我们有话就不和父母说了。如果父母不指手画脚、不指责,我们难道不愿意和最亲的父母说心里话吗?有事的时候,我们难道不愿意听听父母的建议吗?

父母尊重子女,平等对待我们,关心我们,不偷看隐私,对我们的了解会更多。我以后也可以多和你们交流,增加点“透明度”。有什么事,我主动告诉你们时心情是不一样的。

ROOM.5 亲子角色互换营〔换位思考多交流才能促进关系〕

亲子角色互换营,分里外两间屋子。艾丽思进门的时候,里屋家长会刚刚结束。走出来的三十多位“家长”神态不一,有的得意扬扬,有的憋了一肚子气。显然,得意扬扬的“家长”是刚刚听到了好消息,憋了一肚子气的“家长”刚刚被老师训斥过。

家长与孩子角色互换

有个憋了一肚子气的“家长”一出来,就把怒气发泄在等在门外的自家人身上了:“你为什么就不能改一改你的毛病呢?让我在老师面前也能有一点面子,不要挨老师的训。你不要面子我还要面子呢!你一点也不爱学习。我和你说过没有?不要一天到晚拿着手机,手机有什么好玩的,电视有什么好看的?没完没了地看,你有那时间学习一点东西好不好?”

被训一方显然有点不服气,小声嘀咕:“你也玩手机……”

“家长”一听更生气了:“你还和我顶嘴?”

被训一方也不服气:“你看看人家刘芳芳的父母,人家是怎么做父母的?人家每天回家都要看书,家里有学习气氛,刘芳芳自然就习惯读书了。你呢?除了看电视,就是刷微信,一天到晚翻朋友圈还说是开阔眼界……”

只见这个“家长”继续唠叨着:“和你说什么都像耳边风,你听不进去呀……”

啊,抱歉,忘了描写人物:

这个“家长”是个年约二十岁的女孩,短发,瓜子脸,个子不高。二十岁怎么能做家长呢?原来,在亲子角色互换营有一条特殊规定,就是一家之长必须由子女担任,父母在这一天不是家长,没有权威。因此许多子女趁机用平时父母的语气和说话方式跟父母说话,父母反而像子女一样,忍着不满听着。

这个女孩很熟悉平时父母说话的语气,现在她的态度和平时父母的态度极为相似。她的父母,一对中年夫妻,噘着嘴站在一旁。

女孩转头看到艾丽思,和她寒暄:“你也是参加家长会的吧?唉,现在做家长真不容易。就说我们家这位吧,学习不用功,迷歌星,迷一个叫张学友的。我就不明白那张学友唱得有什么好,哪有张艺兴唱得好……”

女孩的父亲推了她一下,暗示她不要再说了。

女孩却继续唠叨。

艾丽思有些不好意思,对她说:“不要说了,你爸爸妈妈有些受不了了。别人的父母也在旁边听到了。”

女孩听了艾丽思的话,就停了下来,看看父母问:“爸、妈,你们是不是生气了?”

“是啊,每个人都谈谈体会。”在一旁的心理学家做指导。

她的父亲摇摇头说:“心情当然不舒服了,不过我并没有生气。刚才心理学家要求我们做‘换家长’的活动时,我还认为没有意义。现在我明白了,这是让我们有机会设身处地地亲身体验一下子女的感受。这样做了后,我还是有收获的。我平时一生气就训她,把她当小孩子,没有想到她的自尊心也很强。她平时常跟我和她妈妈说,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她。我们也没有当回事,现在我亲身体验到了,才发现这样做是伤她自尊心的。”

女孩的母亲也说:“她刚才让我哭笑不得,她唠叨的样子和我平时一样。原来我在女儿眼里就是这个样子,真好笑。唉,刚才她唠叨的时候,一开始我生气了,觉得怎么能对爸爸妈妈这么没礼貌了。后来一想,这是亲子角色互换营的特殊规定,就是一个游戏嘛!”

女孩的母亲转头对另一个母亲说:“我性急,爱唠叨,不过今天才发现,唠叨是最没用的。刚才我女儿唠叨,我根本就听不进去。所以我平时唠叨,她肯定也是听不进去的。唠叨这种方法看来是没用的。”

“我也有感想,”女孩说,“我知道平时爸妈为什么训我和唠叨了,因为我学习不够用功,让他们没面子。一说我,我就消极抵抗。他们拿我没办法,只好唠叨。他们情绪一上来,就忍不住和别人讲,更注意不到我的情绪了。

“我要面子,不愿意爸妈拿我和别人比,说谁谁比我强。其实,我也常拿爸妈和别人的爸妈比,说别人的爸妈好。实际上,别人的爸妈也有别的缺点。人都是有缺点的嘛。”

心理学家在一旁说:“年轻人经常说父母不理解他们。这个练习就是为了增加相互理解而设计的。在家里可以当成一个游戏做。让孩子当家长,父母设身处地体验面对家长时的感受,就可以更理解子女。像这对父母,就通过这个练习体会到了要重视孩子自尊心、唠叨没用等问题。”

提示

本练习的做法是让子女当父母,一次练习时间在十分钟到三十分钟。事先规定时间,任何一方不可以中断练习。做完后必须讨论,谈体会,否则练习就失去了意义。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个练习不一定能做得成。有的父母会认为这是浪费时间,还有的父母认为这个练习侵犯了父母的权威。在练习做不成的情况下,怎么消除代沟呢?”艾丽思问。

“你们总希望有理想的、没有缺点的父母,完完全全理解你们。但人总是有缺点的,父母不可能十全十美。反过来看你们自己,你们能完全理解父母吗?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