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叁 古今多少人物,风流最属文人(1)(2 / 3)

当时长安沦陷,唐玄宗仓皇往四川跑,太子李亨在大后方组织人手抵抗叛军,后来即位于灵武。而永王李璘坐镇南京,借此机会力量迅速壮大。当时长江以北正打得不可开交,长江以南仍然太平富庶,所以永王就想趁此机会割据江南,南北分治,就像当年的东晋一样。

其实只要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看得出来永王这种不想着驱除反贼,先往东占据地盘的做法愚不可及,所以天下名士应者寥寥。

只有李白举双手赞成,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他自比谢安,要在谈笑间平定安史之乱。今天看这组诗,我们顶多觉得李白又说大话了,可在当时,这些诗就显得非常大逆不道。

谢安在打赢淝水之战后,收复了中原故土吗?并没有,他只是保全了东晋王朝。李白引用这种典故,不摆明了为国家分裂、政权割据摇旗呐喊吗?

他那个时候已经年过花甲,住在永王李璘的幕府,以为自己是即将出山的诸葛亮,要出门去一统天下。一想到这里他就心潮澎湃,写诗“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说明自己跟隐居的陶渊明不一样,陶渊明是个龌龊避世的人,而他心系天下。

李白的另一项“政治不正确”,是入永王幕府前,在溧阳和张旭一起喝大酒吹牛,写了一首《猛虎行》。诗里写安史之乱爆发,北方打仗打得很凶:“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还把自己比作韩信、张良,说国家的存亡以后就靠自己了:“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这诗属于酒后吹牛,李白写得爽了,却触了唐室的逆鳞!

典故引用得很押韵,可是把这场战争比作楚汉之争?官军和叛军打仗,怎么能是楚汉之争呢?谁是楚,谁是汉?谁做了流氓刘邦,谁成了悲摧项羽?简直大逆不道!

所以后来叛乱平定,永王被杀,朝廷清算前账,李白顺理成章地成了“乱臣贼子”,被流放夜郎。

流放的路上,李白还不忘写诗,给王昌龄寄去了一首“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可了不得,吓得王昌龄差点晕过去:李太白啊李太白,我跟你关系没那么好吧?你个乱臣贼子没事给我写啥诗!大家伙都想杀了你,你别跟我攀关系!

06

杜甫写那首“人人都想杀李白”的诗时,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杜甫把李白这个人看得比李白自己还透彻,他知道,李白的“狂”是“佯狂”,但李白的“傻”是真傻。

现在我们总以为自己很了解李白,上至鹤发垂髫老人,下至三岁黄口小儿,都能说上两句李白的诗,知道几个他的故事。小时候背唐诗,最先背的一首就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然而事实上,我们可能一点儿也不了解李白。我们连他家乡在哪里都不确定,有人说他是四川人,有人说他是甘肃人,有人说他是西域人,还有人说他是外星人……从他出生到二十四五岁的那段生平,史书上是完全的空白,因此,我们也不知道他的家庭出身如何,是胡人还是汉人,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熏染才孕育出了这样的世间大才。

不过可以肯定,李白读过很多很多的书,对于古人的那些典故,他信手拈来,是真的“袖有匕首剑,怀中茂林书”。但他虽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却依然活在书里,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对于在他面前发生的鲜血淋漓的现实,他都十分淡漠。

我们每每谈起李白,都说他最幸运是生在大唐鼎盛之时,那时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只有这样的时代土壤才能培养出一个飘逸绝尘的“谪仙人”,叫他用最狂放的文字写诗,用最不羁的灵魂周游世界。

可事实上,李白的诗篇里却甚少有赞颂大唐盛世的,反倒是有无数首《蜀道难》《早发白帝城》。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李白本身并没有过多地享受到大唐盛世的光芒。

他不是盛世里的幸运儿。

对于盛唐,李白是充满怨气的,他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盛世再繁华,却无他施展才华之所。

若在乱世,寒微者能凭借真本事上位,这样的机会很多,可在盛世,机会早就被世家大族堵住了。所以遇见安史之乱,天下动荡,人民哀哭,他却兴奋异常,踌躇满志。即使最后被当作乱臣贼子,晚年过得相当悲惨,不得不去投奔远方表叔李阳冰,最后饮酒过度醉死宣城,他也从不后悔。

一直以来,我们都误会他是一个很浪漫的人,或者说误会他是一个潇洒疏阔、放浪形骸之人,毕竟他自己写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确实很浪漫很天真,觉得这个世界只要有才华就能实现理想。但他也很愚蠢,觉得拍两句马屁就能得到重用,却又不懂得官场里那些弯弯绕,常常马屁拍到马腿上,叫马尥了蹶子。

贺知章第一次看见李白,就说他是“谪仙人”,除了有对他风神俊朗外貌的恭维,恐怕也是在说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他至死都没明白这个社会,到处说错话,做错事,惹人讨厌,最后人人都想杀了他。

写《大唐李白》的张大春这样概括李白:一个街头艺人,一个酒馆狂生,一个以他那样的阶级不该拥有的写作能力而闻名遐迩的道者,一个曾经那样接近过权力核心而仍只被以“倡优之徒”对待的浪子,以及——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一个国人皆曰可杀的叛国者。

几十年过去了,大唐盛世变成了安史乱世,人心早已不古,只有李白还守着年少时的那份天真。

这份天真对李白来说是不幸,他一生的抑郁不得志都来源于此,但对后人来说却是幸运的,因为它让我们得以看见一个“诗仙”李白。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圆滑世故的李林甫,却再没有出现一个有赤子之心的李白。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李商隐:最冤枉的“品行无端者”

01

有一个诗人的名号人人熟悉。

他叫李商隐,字义山,生于晚唐。他的诗总是朦胧的,诗人的情愫无人能知,世人莫晓其意。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的名字叫《无题》,事实上,他还有无数的无题诗。

旁人写诗,不但要起个明确的标题,还要写个小序,讲明白这首诗是在何时何地写的,为啥要写,是写给谁的,啰唆点的可能还要注明天气、心情。

譬如杜甫写《赠李白》,李白写《赠汪伦》,王维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的《琵琶行》前面先写了一百三十八字的小序。四十一位文人雅士所作诗集《兰亭集》的名气,甚至还远远不如那篇《兰亭集序》。

但李商隐与众不同,他那些传世名作的名字,大多是《无题》,后人既不知他这些诗是何时何地写的,也不知他为谁而写,更不知他写诗时怀抱着怎样的心情。

所以李商隐的诗是个谜。

有人说,他的诗是写给初恋的,甚至煞有介事地考证出来,他的初恋名唤荷花;也有人说,他的诗是写给妻子、写给续弦、写给知己、写给情妇……而更多的人说,他写的哪里是情诗,分明字字泣血,是写给那再无往昔荣耀的破碎山河。

而我想说,这些诗哪里是写给旁人看的,他只是在写他自己。

02

李商隐这位大才子有这么多的传世名篇,至今为人称颂不休,按理说史书应该对他大加褒赞,可事实上,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对他的评价都不好。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列传第一百四十·文苑下》,李商隐恩人的儿子说:“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忘恩负义,没有德行,这是史书对他的“盖棺定论”。

一个大诗人被这般评价究竟是为何?或许,我们要重新去看看他的一生,才能窥见端倪。

孟子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李商隐早年就十分困苦。他父亲是个县令小官,为官清廉,家中清贫,但李商隐自幼聪颖,“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父亲对他很是重视。不幸的是,父亲在李商隐九岁左右便去世了,只留下一家孤儿寡母。

母亲身子不好,弟妹尚在襁褓,作为家中长子,李商隐不得不过早地背负起家族的重担。

他后来曾在文章中描述,说自己的年少生活是在“佣书贩舂”的昼夜工作中度过的,白天给人舂米当苦力,晚上挑灯给人抄书,以此贴补家用。

他年纪小,体力差,更兼营养不良,舂米的苦力当得一般般,倒是靠抄书练就了一手好书法,写得一手好文章。

十六岁那年,为了改善家境,李商隐决定去参加道经考试,求取功名。

唐代皇帝姓李,奉道家始祖老子李耳为祖先,因此崇奉道教,曾专设“道科”,与一般儒家五经科举考试不同,专考道家经典。

李商隐为了准备道科考试,特地上玉阳山学道。没花多少时间,他几乎熟读了全部道家经典。

传说中,李商隐一生共有四个女人。古代的文人,似乎总要有点风流韵事才能进入“大才子”的行列。

在玉阳山时,他认识了生命中的第一个重要女子,宋华阳。宋华阳原来是公主的侍女,随公主修道出家。她聪颖美丽、蕙质兰心,李商隐虽打扮贫寒,却不掩才气,英姿挺拔,正是郎才女貌,两人很快坠入爱河。

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晶帘。

他们偷偷私会,夜赏月华,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情意越来越浓。

然而这段感情却不为清规礼教所允许,宋华阳乃是公主随侍,早已出家,不得自由身,随着李商隐学成下山,两人就此分离。

或许一个个辗转难眠的深夜里,他都曾暗自神伤:为何古今痴男女,都得要离别?

不因杖屦逢周史,徐甲何曾有此身。

唐代那么多大诗人里,李商隐的诗最为晦涩难懂,或许正是因为这段情这份心不为礼教所容,所以他就算想寄托于纸端,也怕人问询,只能将心意深深埋藏在朦胧难明的诗句间。

李商隐后来写下过许多诗篇寄予宋华阳:《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碧城三首》……或许这首《无题》诗,也是写给这段刻骨相思的: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03

学成下山后,李商隐举家迁往洛阳,在这座繁华神都,他得以结识白居易、令狐楚等文坛前辈。

贫苦的出身和过小的年纪,都不能掩盖这位诗人的才华。李商隐十六岁就写出《才论》《圣论》两篇文章,因此名震江湖,洛阳的文坛翘楚都对他的诗作称羡不已。白居易甚至在读了他的诗以后,感慨此人乃是文曲星下凡,还说要去投胎当他儿子。要知道,那会儿白居易已经是七八十高龄的老人了,在晚唐诗坛是绝对的执牛耳者,如今却要给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当儿子,街头巷尾都将此事传为笑谈。

李商隐听说后,连呼“当不起”。不过多年后白居易去世,李商隐的大儿子出生,他倒是半点不客气,给自己的儿子取名“白老”。可惜这儿子十分蠢笨,实在当不起这么高的赞誉。直到小儿子出生,聪慧伶俐,大家都笑说如果白居易真的投胎了,也该是这个小子。这是后话了。

李商隐真正的伯乐是令狐楚,他是朝堂高官,三朝元老,更是晚唐时著名的文学家。在看了李商隐的文章以后,他对这个年轻人十分欣赏,请他来长安令狐家,还出钱让他养活老母姐弟,并让他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

李商隐成为令狐楚幕僚之后,令狐楚对他指点颇多。原本李商隐受中唐时韩愈古文运动的影响,轻视骈文而喜好古文,但令狐楚劝他说,古文虽好,却不是当今社会的主流,如若你想在科举乃至仕途上有所作为的话,还得重视骈文,如果你愿意学,我就教你。

令狐楚是当朝骈体文大家,几乎可以说是同时代骈文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李商隐的写作水平突飞猛进,没多长时间,他的骈文水平就达到了比之令狐楚也几乎毫不逊色的地步。

令狐楚拿着这个年轻人写就的文章,如获至宝,几乎走到哪就把李商隐带到哪,逢人便讲李商隐的大才。据有关史料记载,令狐楚听到有人夸奖李商隐就会欣喜若狂,若是有人诋毁李商隐就会大发雷霆。从令狐楚近乎孩子般的行为里,倒是可见其对李商隐的偏爱。他对李商隐的指点和偏爱,甚至远远超过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令狐绹。

这话不是浮夸。令狐楚在临终之前留下两个遗愿,一是给皇帝看的谢恩表一定要让李商隐给写,二是他的墓志铭也一定要让李商隐写。

从这段故事可以看出,在骈文老大令狐楚那里,能够入他法眼的仅李商隐一人而已。

可虽然得到了文坛大佬的光环加持,李商隐的从政之路却一点儿也不顺畅。从唐文宗大和四年开始,他连考四次科举,均以失败告终,而与他同年赶考的令狐绹却一次就中。

晚唐的朝堂并不清明,科举考试水分极多,世族大家的子弟只要识字就能考上进士,像李商隐这等寒门庶子,朝中没有背景,手里没有现银,就只有被踢下来的份儿了。

李商隐曾经给令狐绹写过一信,言说“尔来足下仕益达,仆固不动”,可见其失落之情。

第五次考试,李商隐终于考中了进士,但这次考上,还是多亏了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多方呼吁。

这位令狐绹可不简单,看似只是一个借着父亲的光环一路平步青云的官二代,但事实上,他在宦海沉浮多年,后来父亲去世,他再无恩荫可以庇佑,依然凭借自己的本事成为牛党后期的领袖人物。

且说李商隐终于高中进士,这本该是个美丽的开始,让他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如果令狐父子再帮他在官场中谋个职位,李商隐从此或许就可以平步青云,踏上一条康庄大道。

可命运总爱给人开玩笑,它偏偏让噩运在这个时候降落到这位当世大才的身边。这无异于给了李商隐一记惊雷,而惊雷后面埋藏着悲剧。

就在他考上进士的这年冬天,令狐楚去世了!伯乐一死,本可以在官场一展拳脚的李商隐失去了靠山。

那是个贪墨成风的社会,无人引荐,几乎不可能在官场立足。

04

开成三年(837年),料理完令狐楚的丧事后,李商隐去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果然没有入选。他十分懊丧地回了在洛阳的家,几乎要对做官失去一切希望。

俗话说,官场失意,情场得意。在洛阳的时候,李商隐似乎又一次陷入了恋爱,虽然它十分短暂,短暂到可能只有几秒钟。

姑娘的名字叫柳枝,不知道是不是真名,反正李商隐是这样称呼她的。

“柳枝”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在李商隐的五首《柳枝》中,一向连题目都不爱取的他竟破天荒地为这组诗写了个长长的序:柳枝,洛中里娘也。父饶好贾,风波死于湖上。其母不念他儿子,独念柳枝。

可以猜测,柳枝是洛阳本地人,乃是商人的女儿,虽然年轻丧父,但她是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必定出落得出水芙蓉一般。

在序里,李商隐又用细碎的笔触描绘了他们相遇的场景。

李商隐的堂兄让山是柳枝的邻居。这年春天,李让山在树下念李商隐写的《燕台诗》,柳枝恰巧路过听见了,便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

李让山说这是我堂弟,柳枝当下扯断了衣带,请求让山把它交给李商隐,求一首诗。

第二天,李商隐来堂兄家,看见柳枝梳着双髻,双手环抱立在门前,笑容灿灿,面若桃花,指着他说:你就是那写诗的人吗?三天以后我们有一个在水边祓禊的节日,我会焚香静等你来。

李商隐欣然答应,但没想到后来碰上一些事情,他负了与柳枝的约会。等到来年冬天,漫天飞雪,李让山冒雪而来,告诉他,柳枝已经被东诸侯娶为小妾了。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李商隐懊悔自责不已,一连写下五首《柳枝》诗: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

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

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

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

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

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这篇小序的最后,李商隐送堂兄东归洛阳,一路从长安走来,两人虽是风尘仆仆,却是说不尽的柳枝,聊不完的旧日时光。

可惜时光一去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佳人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李郎”是路人了。

这场短暂的春心萌动,终因错过,再一次无疾而终。

05

好像李商隐的一生,事业也好,爱情也罢,都逃不过“错过”一词。

在唐代,取得了进士资格的人一般不会被立即授予官职,还需要再通过由吏部举办的考试。

在正式考试之前,李商隐没官可做,自然就没有薪水可以领,但他家中还有老娘幼弟要养,怎么办呢?

李商隐又一次干起了为人做幕僚的活计。

有才华的人到哪里都能被人赏识,这一次,他跑到了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北),做了泾源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虽然王茂元并没有像令狐楚那样将李商隐奉为至宝,可李商隐还是得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处——王茂元看好李商隐的才华,将自己的掌上明珠嫁给了他。

这本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李商隐受到岳父的接济,他与王氏也算夫妻和睦举案齐眉,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即将因此上演。

唐朝中晚期,朋党之争逐渐剧烈,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和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针尖对麦芒,斗得风生水起。朝中乌烟瘴气,再清明正直的官员也必须要站队,否则根本没有活路。

“牛李党争”持续了至少四十年,而李商隐考中进士前后正是两派斗得最欢的时候。

令狐楚属于牛党。前文说过,他儿子令狐绹到后期成为牛党的领袖之一。然而不幸的是,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却属于李党,两党水火不相容,成了李党女婿的李商隐自然而然地被令狐绹视作背叛恩人的不忠不义之徒。毕竟,当年李商隐在洛阳、长安两地没少受令狐家的照拂,连他这个进士的名头都是令狐绹替他讨来的,而且若无令狐楚,恐怕李商隐的老娘此刻早已饿死了。可令狐楚一死,李商隐却头也不回地跑到了对面李党人士的官员家里当幕僚,甚至成了人家的女婿,谁知道这小子会不会出卖牛党的一些机密?

唐代风气开化,多少风流浪子照样被奉为一代文豪,可忘恩负义这事儿却不得了,所以《新唐书》《旧唐书》都给他记了一笔,给他扣上了“无行”的帽子。

被认为品行不端、道德作风有问题的李商隐并没有意识到朋党之争会带来什么后果,也无意参与朋党之争。为人幕僚只是养家糊口的方式而已,工作的间隙居然还讨到了一个老婆,他乐呵呵地觉得这是捡了个便宜。

可是世人眼中李商隐就是背叛恩主,他很快就付出了代价,开成三年(838年)春天,他参加授官考试,结果在复审中被除名。这件事对李商隐最直接的影响是使得他获得朝廷正式官职的时间推迟了一年。

一年后,他再次参加授官考试,顺利通过,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不久调任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尉。

县尉是个芝麻大的小官,而且远离权力中心,这显然和李商隐的政治抱负有很大的出入,他对这份工作十分失望,但依然兢兢业业地去就职了。在职期间,他为了替死囚喊冤得罪了上司,处处受到责难,这令他感到十分屈辱,不久就请了长假,心想干脆不干了,为此还写了首诗,名为《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还京》:黄昏封印点刑徒,愧负荆山入座隅。

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

李商隐的诗一向喜用典故。这首诗简单解读一下,就是说黄昏时散衙封印,清点在押的囚徒,惭愧自己负了荆山,空占了这个位置。只羡慕那个发现了和氏璧的卞和,他虽被砍去双足,却免于每日在官府趋奉奔走的屈辱。

他写下了这张“请假条”,以为自己可以走得潇洒,却不想正好这时那个刁难他的上司孙简被调走了,新来的上司极力劝说他留下来工作,他勉为其难地答应了。

然而这个县衙的小官并不能装下诗人的胸怀抱负,一年后,他再次辞职。

06

辞去了弘农县尉,李商隐又入秘书省,虽然这次的官衔比县尉高不了多少,但到底回到了京城,如果稳扎稳打,再加上妻子娘家的助力,升迁也不是没有可能。

只是这个时候,噩耗传来,李商隐的老母亲去世了。按照惯例,他得离职回家守孝三年,这意味着年届而立的李商隐不得不放弃跻身权力阶层的最好机会。

这次变故对李商隐政治生涯的打击是致命的,他闲居在家的三年,是李德裕集团最辉煌的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随着不久之后唐武宗的驾崩,李党骤然失势,李商隐此时回朝,面对的就只有虎视眈眈将他视为敌人的牛党官员了。

这股朝堂上的党争暗流终究影响到了他的家庭。李商隐的岳父王茂元在代表政府讨伐刘稹叛乱时病故,失去顶梁柱的王家很快家道中落。作为女婿的李商隐日子越发难过了,为了养家糊口,他甚至不得不丢下脸面去求已经成为牛党党魁之一的令狐绹,请他看在往日的情分上给他一个官职。

他甚至专门前去拜访令狐绹,只是令狐绹不在,于是他在墙壁上题下一首诗:不学汉臣栽苜蓿,空教楚客咏江蓠。

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

这诗本意是在委婉地提醒令狐绹莫忘旧日友谊,没想到却让令狐绹大怒。他想铲除题诗的墙壁,但由于这首诗里出现了他父亲的名字(“楚”),按照当时的习俗,他无法毁掉诗作,就只好锁上门不看。

最终,令狐绹给了李商隐一个盩厔县尉的小职位。十年之前,李商隐仕途生涯的起点也正是一个县尉的小官,宦海沉浮多年,他依然在原地踏步。

他沉沦下僚,官不挂“朝籍”,辗转于幕府替人捉刀代笔,只能勉强糊口。好在,他的妻子王氏依然不离不弃地跟随在他的身边。虽然为了生计,李商隐不得不四处奔波,夫妻聚少离多,但他们二人的心却始终在一处,恩爱如初。

可是幸运之神似乎觉得已给了李商隐足够的天赋才华,就不需要再对他的人生负责,于是听凭这位诗人生活困苦,磨难重重。

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妻子王氏病逝,李商隐在这世间的最后一抹温情也离他而去了。

收到噩耗时,他尚在汴徐幕府任职,急匆匆地赶回家,妻子已经逝去两日。他伤心不已,陆陆续续写下了无数的悼亡诗。

忆得前年春,未语含悲辛。

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

今日涧底松,明日山头檗。

愁到天地翻,相看不相识。

07

妻子已逝,为他留下了一儿一女。李商隐不由得想起了九岁那年,父亲去世,家中人人哭号,仿佛从此再不能活,他在寒风雪夜里一本一本地抄书,换来一文一文的钱,就这么养活了一家人。而今,为了养活八岁的女儿和四岁的儿子,李商隐不得不再次离开长安,将儿女寄养在连襟家,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到了四川梓州,给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当秘书。

在他离家赴蜀地宦游途中,他写下了《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妻子死了,这个家也就散了,所以在诗中,他称自己是“无家”之人。

大散关的皑皑白雪足足下了三尺厚,天地之宽阔,孑然而独立。他要从剑阁一直走到东川,凛冽的寒冬里,只有他孤独的背影,再也没有人可以为他缝补衣裳,在这样的雪天里送上棉衣。巴蜀之地苦寒,独身在异乡漂泊,这一回却再没有人等着他回家了。

南方的雨季真长啊,这场雨下了半个月,仍不见有停的迹象,是否上天也懂得他此刻心中的苦涩?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遥想当年新婚时,岁月静好,日日晴天,月光皎洁,烛火通明……这缠绵的情景,今生再不可得了。

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妻子,悔意甚至远远大过了爱意。他懊恼自己没能给妻子安稳的生活,让她跟着自己吃了那么多年的苦,还要常常忍受分离之苦,甚至在临终之时,也没能见到自己回来。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若将这些《无题》诗都当作悼亡诗来解读,那毫无疑问,每一首都是写给他的妻子的。

主公柳仲郢看李商隐中年丧妻,十分同情,就选了军中歌女张懿仙赐予李商隐,替他缝补衣裳,照料他的生活起居。然而此时的李商隐早已断绝了男女之心,更不忍让九泉下的妻子伤心,婉言谢绝了柳仲郢的好意,言明不再成家,遂将张懿仙姑娘退回。

在四川梓州,他整日郁郁寡欢,一度对佛教产生了兴趣,与当地的僧人交往,捐钱刊印佛经,甚至想过出家为僧。

08

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病中孤苦,穷困潦倒,竟无一人吊唁。待子女赶到时,他早已在凄清的等待中闭上了双眼,年仅四十五岁。

这个一生勤奋的寒门子弟,最终不过是官场中失败的小人物,一个甚至都无法看清党争势力的政治小白。

从小读的是圣贤书,学的是经世致用,李商隐必然也有一颗想要出将入相的心,可惜一生踯躅无所获。他骨子里是位浪漫诗人,对于朝堂上的暗流涌动并不能洞悉分辨,虽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路可走。

他在诗词中多次表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却没有任何证据可以依凭,从来没有人买他的账。

那一年李商隐才二十出头,正是大展宏图的好年华,他的伯乐令狐楚虽然十分提携,可却早早去世;那一年他被认作李党,却在李党势力最盛的三年里丁忧回家,错过了晋升机会;那一年他终于看清了宦海沉浮,写下了一首《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与其说是释然,不如说是无奈。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他的好友崔珏在这首《哭李商隐》中,如此扼腕叹息他的怀才不遇。

官场失意,连情场也是失意,妻子离他而去,后半生只剩自己一人孤独寂寥。

唐朝的大诗人里,我曾一度以为元稹很深情,因为他在悼念妻子时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好一个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痴情人!可他竟是《西厢记》里那个对崔莺莺始乱终弃的书生原型,得意扬扬地跟人吹牛说幸好是我夺走了崔莺莺的初夜,不然不知道被哪个俗人糟蹋了。

我也曾以为那个写“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白居易是真正忧国忧民的诗人,可事实上他却在七十岁那年写道:“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家里养着家妓数百,每过三年就嫌弃她们老了丑了,专挑十六岁的小姑娘玩乐。

相较之下,李商隐虽算不得专情之人,好歹的确深情,他会为了年少时的遗憾彻夜辗转,会因辜负了一面之缘的柳枝而懊丧不已,会为了已经死去的妻子婉拒旁人。

有人说,写爱情诗的人,一定都被爱情深深地伤过;也有人说,没读过李商隐,你便不懂世间情为何物。

后人解读李商隐,总在恣意揣测他的诗是写给谁的、为谁而写,但或许他的无题诗并没有叙事对象。那些诗像极了他一个人在自言自语,里面的悲悲戚戚,孤独离愁,都与他人无关。

钱惟演:亡国之后,人生只剩如履薄冰01公元978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在皇城附近一个别墅的二楼里面,吴越王钱俶愁眉不展,望着南方,仿佛望见了自己在杭州的宫殿。

来到东京汴梁城已经三个月了,宋太宗赵光义还是没有放他归国的意思。

前几天,多年隐居华山的神仙丁少微来到开封,赵光义特意安排钱俶和他见了面。丁少微赠了几粒丸药给钱俶,说是可以延年益寿。

可是,延年益寿又有什么用?钱俶这时候只想死,不想活。

正所谓“君王死社稷”,身为一国之君,眼看国破家亡,却不能拼出一命去死,这很可悲。

但钱俶又是一个怕死鬼。

三年前,那时候的皇帝还是宋太祖赵匡胤,钱俶就在东京开封住过一段时间。有一次酒后,借着酒劲,他假装出一副难舍难分的样子说,从此我就住在这东京不走了。

赵匡胤凌厉的眼神看向钱俶,半晌才答,放心吧,我不会扣住你的,只要你不负我,我就不会负你。

没几天,赵匡胤就放钱俶归国了,还赠给他一个镶着金边的箱子。

这让钱俶感动不已。他激动地许愿,三年之后会再来朝贡。

离开了东京,在车上,钱俶迫不及待地打开了箱子,那里面满满地全是大臣们的书信和奏折,反复说的都是一件事:扣押钱俶,吞并吴越国。

从此,钱俶死心塌地跟了赵匡胤。只是想不到,皇帝轮流做,三年之后他再来东京,遇上的却是赵家的老二,赵光义。这赵光义每天只是殷勤接待,却只字不提让钱俶回家。

中午的时候,心腹大臣崔仁冀来了,钱俶懊丧地对他说,咱们这怎么办呢,赵光义这是怎么个意思?

崔仁冀说,事到如今,已经很明显了,赵光义这是要咱们纳土归降,看来咱们这吴越国要送给老赵家了。

钱俶说,不会吧,我一直都小心侍奉大宋朝,他们没有理由要收了我的国家。

崔仁冀说,就在刚刚,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已经将他的漳州、泉州全部贡献了,漳泉二州十四县、十五万户百姓、一万多名士兵的户籍本册已经交到了赵光义手中,现在,他们正在摆宴庆祝呢。

忽然,皇宫那边传来阵阵礼炮声,那应该是欢庆的礼炮吧。

钱俶心如刀割。他的家业,那可是历经了几十年沧桑,在五代人的努力下才挣得的。三千里锦绣河山,十万名披甲战士,难道就这样轻易送给赵光义?

他思来想去,决定给赵光义写一个奏折,请求罢黜宋王朝封给他的吴越国王称号,并解除他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职衔,他会停止书诏不名之制,归还兵甲。

钱俶什么都不要了,只求回家,但赵光义的回复仍旧只有两个字:不许。

意思是你要继续担任吴越国王,兼职天下兵马大元帅,我大宋朝军队的大元帅就是你。你要继续享受你的特权,可以带武器上殿,给我写信不用写自己的名字。

干什么都行,但是,不准回家。

钱俶心凉了,什么都说不出来。

五月,钱俶献其两浙诸州,凡得州十三、军一、县八十六、户五十五万六百八十、兵一十一万五千三十六。丁亥,封钱俶为淮海国王,其子惟浚徙淮南军节度使,惟治徙镇国军节度使。(《宋史》卷四)这一年的五月,钱家全族带着家产、亲眷来到了开封,从此成为大宋朝的百姓,吴越国也被大宋吞并。

在这一行队伍里,有一个小孩子,年十六岁,名叫钱惟演。

02

钱俶献出了自己的国家,赵光义自然大大有赏。他封钱俶为淮海国王,其子钱惟浚任淮南军节度使,钱惟治任镇国军节度使,当时钱惟演虽然才十六岁,也被封为右屯卫将军。虽然身居高位,但钱惟演越来越深刻地知道,自己的国家已经覆灭了。

那时的钱惟演是一个文艺青年,爱好文学创作,颇有才名。他的才气大到连宋太宗赵光义都听说了,还专门出题考他,他临场迅速写了一篇文章,如此急智让赵光义大加赞赏。

到了宋真宗时期,钱惟演的文学才能得到了更大的发挥。当时,北宋政府准备编写一套包含历代君臣事迹在内的百科全书式巨作,名为《册府元龟》,为此召集了一批文人学者,领头的是一个曾经的神童——杨亿。

在被召集起来的这班人里面,钱惟演算是佼佼者。

因为要写书,而且是奉皇帝之命,这帮人又是一群高官,自然生活优渥,意境闲暇。他们在皇家藏书阁里整日聚会,编写条目,无聊的时候就写诗。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皇家藏书阁里面的诗句慢慢地流传出来,立即成为当时最热门的流行歌曲。

眼看知名度越来越高,杨亿干脆将这些诗歌编辑在一起,印刷出版,命之曰《西昆酬唱集》。诗集名字的出处是西周典籍《穆天子传》中的一句话:“天子升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至于群玉之山,先王之所谓册府。”皇家藏书阁是帝王藏书之地,就像是西方昆仑群玉之山为藏书之府,所以杨亿简称藏书阁为“西昆”。

《西昆酬唱集》主要收集了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个人的诗歌,此书一出,热销全国,流行海外,在当时还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风格——西昆体。西昆体影响了北宋文坛三十年,一直到苏轼、欧阳修等人出现,文风才再次得到突破。虽然后人对《西昆酬唱集》总体评价不高,但在当时,这些人确实开创了一个时代。

《西昆酬唱集》统共收录两百四十七首诗,其中杨、刘、钱三人的就有两百多首。另外一个在诗集里面偶尔出现的,还有钱惟演的好友丁谓。

没错,就是那个历史上有名的奸相,为中国人民贡献了“溜须拍马”一词的丁谓,不过这时候他还没有赶跑寇准,接任宰相之职。

《西昆酬唱集》里面有好多命题诗,比如《始皇》。仔细体会钱惟演的身世,会觉得《始皇》里面的意味非常曲折:天极周环百二都,六王钟锯接流苏。

金椎漫筑甘泉道,匕首还随督亢图。

已觉副车惊博浪,更携连弩望蓬壶。

不将寸土封诸子,刘项由来是匹夫。

还有一首他作的《荷花》:

水阔雨萧萧,风微影自摇。

徐娘羞半面,楚女妒纤腰。

别恨抛深浦,遗香逐画桡。

华灯连雾夕,钿合映霞朝。

泪有鲛人见,魂须宋玉招。

凌波终未渡,疑待鹊为桥。

有意思的是,杨亿还收录了两首钱惟演的《泪》,其中一首这样写道:家在河阳路入秦,楼头相望祇酸辛。

江南满目新亭宴,旗鼓伤心故国春。

仙掌倚天频滴露,方诸待月自涵津。

荆王未辨连城价,肠断南州抱璧人。

其中“江南”一句,实在不能不让人有所联想。父亲已逝,故国难回,钱惟演的那种伤感已跃然纸上。

钱惟演在故国伤痛中苦闷挣扎,丁谓却野心勃勃地越爬越高,最终自己做了宰相。钱惟演慢慢和丁谓套上了关系,他让自己的儿子钱暧娶了丁谓的女儿,两人成了儿女亲家。

03

可是,钱惟演还是担心自己亡国之君的后裔身份,唯恐某日被赐毒酒。

当时权倾朝野的是皇后刘娥一家。

刘娥原来是街头的杂耍艺人,丈夫龚美是一个银匠。她在走街串巷的时候被一个叫赵恒的皇子看中了,偷偷娶回家做了小妾,后来赵恒变成了宋真宗,刘娥历经磨难终成了皇后,前夫龚美则摇身一变成了刘娥的哥哥,改名刘美,官至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刺史之职。

为了让自己的命更有保障,钱惟演再次攀上高枝,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美。

这一段时间,是他生命中最顺利的时期,虽然有很多大臣极力打压他,但是有刘娥当靠山,他总体上是在步步高升。

打压他最狠的就是寇准,寇准说得很直白:“丁谓、钱惟演,佞人也。”还有宰相李迪,他向真宗告状,说丁谓欺上瞒下,玩弄权术,拉拢包庇林特、钱惟演,打击忠臣寇准。林特的儿子在任上未经审理滥用刑罚致人死亡,却至今逍遥法外,寇准无罪而遭贬斥。奸臣钱惟演是丁谓的姻亲,曹利用、冯拯结党营私,祸根都在丁谓身上。

但他们的弹劾都没有起作用。到了后来,真宗去世,刘娥把持朝政,钱惟演继续往上爬,一直做到枢密使,距离宰相之位仅一步之遥。

这时,他春风得意,著作颇丰,写有《逢辰录》《金坡遗事录》《典懿集》等文集。

又过了几年,宋仁宗亲政,刘娥逐渐退居幕后,丁谓首先遭了殃,被贬广东崖州。

紧接着就是钱惟演,所幸他的裙带作用又救了他——他儿子这次娶了仁宗郭皇后的妹妹,加上钱家毕竟是当时的几大世家之一,最终他去了洛阳,当了西京留守。

洛阳是旧都,被称为西京,经济上的繁华不亚于东京开封,却远离政治的烦扰。在这里,钱惟演终于逃离了政治倾轧,与一帮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交上了朋友。

这些年轻人都是刚刚经过科举考试选拔的精英,正是朝气蓬勃的时候。比如其中有个人叫欧阳修,在当年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最终的殿试因为锐气太盛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另外还有梅尧臣、尹洙、谢绛,皆是当世才子。

钱惟演和这些人天天在一起饮酒作诗,游山玩水。有时候政务繁忙,他就会说,你们去玩吧,只是回来后写些好诗让我看看。

钱惟演还和这些年轻人一起切磋交流学问。他们都是酷爱读书的人,每日翻阅古籍,引经据典,乐此不疲。欧阳修惊讶于钱惟演读书的劲头,后来回忆说:“钱思公生长富贵,而平生唯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

钱惟演作为前辈,对这些后生很是照顾。一天,洛阳城大雪,欧阳修和谢绛相约去嵩山龙门游玩,走到半山上雪越下越大,两个年轻人都有点惊惧,怕时间一长坚持不住,正犹豫的时候,忽然看到远远的山道上,皑皑白雪之中一队人骑马踏雪而行。等那队人马走近了,他们才知道,原来是钱惟演派来的厨子、歌姬带着食物和美酒来侍奉他俩。

好日子过了没两年,钱惟演再次遭到弹劾,免去西京留守,被贬随州,年迈的他不得不离开洛阳。

临行前,欧阳修、梅尧臣、尹洙、谢绛等人为他送行。酒宴之上,钱惟演心情低落,写下了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一首《玉楼春》: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

昔年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据说,当时有一个年迈的歌姬在附近伺候,听到钱惟演让歌姬开始唱这首新作《玉楼春》,那年老的歌姬非常惊恐,说:当年,你父亲吴越王(钱俶)临近去世,曾做过一首《木兰花》,和这个曲调几乎一样啊!

她说的没错,《玉楼春》就是《木兰花》,两个词牌除了名字不同,曲调节拍全都一样。

也许这就是个预兆。一年之后,钱惟演去世。

04

钱惟演死后,许多大臣认为他是奸臣,且有贪污行为,因此根据《谥法》“敏而好学称为文,贪而被撤职称为墨”这一条,向皇帝请赠谥号“文墨”。

钱氏家属上诉,仁宗命人重新议定。后来查清钱惟演没有贪污等劣迹,根据《谥法》“追悔前过曰思”这一条,改谥“文思”。1045年,钱惟演之子钱暧再次上诉,又改谥为“文僖”。“僖”也不是好词,是混吃等死无所建树,但也没有大错的意思。

钱惟演出身帝王之家,却一生命运多舛,令欧阳修、梅尧臣等人追念不已。欧阳修后来非常喜欢用《玉楼春》来表达朋友之间的离别之苦,比如他的名篇《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不知道他在写到“洛城花”的时候,有没有想起曾经的老朋友。

梅尧臣:人生不称意,幸得几知己梅尧臣,字圣俞,宣城人。宣城古称“宛陵”,所以人们又称他为“梅宛陵”。

《围城》中有个诗人董斜川,他说唐以后的诗人当属“三陵、二谷、四山、一原”。所谓三陵,就是杜少陵、王广陵、梅宛陵。有人问能否加上个“坡”?诗人说:“苏东坡?他差一点!”

这写诗要好到什么程度才能与梅宛陵看齐!

但好诗不是白来的。中国古人有句箴言,叫作“诗必穷而后工”,换句话说就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经过人间千万磨难的诗人,才写得出传诵千年的佳句。

这个逻辑用在宋初大诗人梅尧臣身上,简直像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01

梅尧臣五十来岁时,被任命为尚书都官员外郎,参与修撰《新唐书》。

老梅回到家,和第二任妻子刁氏玩笑道:我这去修史,真是猢狲入布袋喽!意指自己被束缚住手脚。

刁氏很有趣,答道:官人你的仕途,那是鲇鱼上竹竿。意思是说这是难事一件。

后来人都笑说,这两句话是个千古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