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叁 古今多少人物,风流最属文人(1)(3 / 3)

梅尧臣年轻时在仕途上确实连连失败。

小梅的诗名在这个阶段已经很响亮了,许多有名望的人都看好他,可以说他离进入庙堂,差的就是一本“进士证书”。

小梅发奋读书,早早就参加科举,可不管他诗才多高,科举的命题作文却总是写不成,屡屡名落孙山。岁月蹉跎,光阴如箭,他估计是死了科举取士的心,于是跟着叔父到河南洛阳一带,在桐城、河阳等地当了个小吏,算是加入公务员队伍,虽在底层,好歹也是国家编制,权且够他养家糊口。

在洛阳,他被文坛大佬钱惟演相中。老钱是原吴越王钱俶的第七子,归宋后待遇很高,典型的钟鸣鼎食之家养出来的贵公子,人品不咋的,但喜欢文艺。老钱被外派到洛阳,在当地召集了一大批有声望的文学青年,一起吟诗作赋,游山玩水。他读了梅尧臣几首诗,大为赞叹,引其为嘉宾。从此梅尧臣和欧阳修、尹洙等都成了老钱的座中客,几个年轻人也都赞叹小梅的诗才,尤其是欧阳修,他大赞梅尧臣是诗中凤凰,其他人在他身边如同凡鸟,现在得以共翔,真是荣幸。

说是这样说,可欧阳修、尹洙这些人的官命可比梅尧臣强得多,他们早早就中了进士,一路轻车肥马步入仕途,欧阳修当过宰相,尹洙当过兵部尚书,都是高官。当然,他们没有忘了曾经的小伙伴,一有机会就积极推荐梅尧臣。

宋仁宗也听过梅诗人的作品。皇三年,他终于召见了五十岁的梅尧臣,“赐同进士出身”。后来,在欧阳修这些文人诗友的鼎力相助下,梅尧臣在京城慢慢熬到尚书都官员外郎。

梅尧臣进阶至都官,欧阳修摆了个宴会庆祝,把好朋友都叫来了。酒酣耳热,刘敞估计是喝大了,什么话都往外说:依我看哪,圣俞兄的官运到此为止喽!

大家吃了一惊,你这家伙发神经?

没料到老刘振振有词:以前有个郑谷“郑鹧鸪”,当到都官就停了,人称“郑都官”。现在咱们圣俞“梅河豚”,以后人们肯定叫他“梅都官”!

梅尧臣气得脸臭臭的,老半天不说话。

不料刘敞一语成谶,这确实就是他的仕途之顶了。没多久,汴梁大瘟疫,梅尧臣得病去世,年五十九岁,后人果然称他为“梅都官”。

一生仕途不顺,梅尧臣的家庭生活则更是不幸。上天为了他的诗好,真是想尽办法让他受人世的磨难。

四十三岁时,妻子谢氏去世,接着一儿一女也先后夭折,梅尧臣为此肝肠寸断。

好在后来继娶的刁氏和谢氏一样贤惠体贴,都是愿为名士婢的有才女子,算是老梅不幸生活中的一个小幸运。

02

梅尧臣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老一辈宰相级的人物王曙读过他的诗后,大为赞叹,直说两百年没出过这样的大作了!尹洙、欧阳修、王安石、刘敞等对梅大诗人也都很钦佩。

最赞许他的当然是他的好朋友欧阳修。有人统计,在欧阳修的诗集里,十有四五都提到了“梅圣俞”。

欧、梅两人经常把他们的关系比作唐时的韩愈和孟郊。不过梅尧臣曾带着玩笑发过牢骚:都是永叔(欧阳修)自己要做韩愈,硬拉我去当孟郊。

欧阳修为朝廷重用,却不以权贵自居,从不摆架子,有好东西就和落魄的梅诗人分享。

南唐的李煜治国不行,文艺范却是超一流。他当年造了一种纸,叫“澄心堂纸”,细薄光润,是书画界的珍宝。这种纸到宋初时已经所余不多,价值不菲,欧阳修得到了一些,就给梅尧臣寄去两幅。

老梅惊喜万分,写道:

滑如春冰密如茧,把玩惊喜心徘徊。

高兴之余又满心犹豫:这纸放在哪儿好?会不会让小孩给撕破了?

穷人得到宝贝,是有够操心费神的。

欧阳修本人是宋初文坛的执牛耳者,时人将欧阳修的文章、蔡襄的书法、梅尧臣的诗共称为“三绝”。有一回欧阳修当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举荐文采出众的梅诗人担任阅卷考官,老梅一眼看出《刑赏忠厚之至论》这篇文章的不凡,极力向欧阳修推荐。这文章的作者就是苏轼。

这篇文章里,苏天才杜撰了个上古故事:皋陶要杀一个人,三次下令杀,尧帝三次赦免此人。

欧阳修问老梅:圣俞,这个典故出自哪儿?

老梅道:文章写得这样好,何必要出处?

等到苏轼中举和欧阳修见了面,他同样是这样回答:何必要出处?

欧阳修大为叹服,大概天才都是这样豪迈不拘小节的。

03

当时的知名士大夫,都喜欢和梅尧臣交往。

范仲淹下放到州县为地方官,梅诗人曾经参加过他办的宴会。那时正是暮春,河豚鲜美,大家喝酒吃河豚,还不过瘾,干脆就在席上来了个“咏河豚”大赛。梅尧臣出手不凡,起首破题句就道尽河豚好处,一首《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下来,把大家都镇住了。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

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持问南方人,党謢复矜夸。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退之来潮阳,始惮餐笼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这种临场发挥,最见本事。

老梅平常走路吃饭都在吟诗,有好句好词,就当即记下来放口袋里,正是有这样的积累,才能多得佳句。

这回当场开笔,依旧不同凡品,人人羡慕。唐末诗人郑谷善写鹧鸪诗,人称“郑鹧鸪”,这首河豚诗传遍天下,他的好朋友刘敞就说,以后咱们就叫他“梅河豚”!

苏东坡也非常喜欢梅尧臣,他说:梅圣俞这个人,身材高大,脸色红润,大耳朵,细眉毛。每每喝上百来盏酒,半醉半醒间,坐得更端正,话也更多。

后来苏学士被贬到海南岛,碰上桂林的第一个进士欧阳辟。这个人曾经向梅诗人学过诗,得到老梅的表扬,说他是凤凰。他骄傲地把梅尧臣赞扬他的诗拿来给苏东坡看,老苏不改诙谐本性,呵呵笑道:梅圣俞笔下的凤凰,就像我们这样的老头,又穷又老。世上的人都说圣俞因为写诗穷苦,可咱们俩现在比圣俞还穷,世上还有比这更可笑的事吗?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话真是高见。

文坛领袖晏殊也非常喜欢梅尧臣的诗,时常把他的一联“寒鱼犹着底,白鹭已飞前”挂在嘴边念叨。欧阳修在梅家见过晏殊手写的这联诗,就问老梅:圣俞兄,你怎么看?梅尧臣说,其实这不是我最满意的句子,也许是晏大人刚好有感,触景生情,才特别喜欢这句。欧阳修为此大为感慨。

梅尧臣曾经说,写诗的最高境界,叫作“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个一辈子为诗而生的人,提出的这个标杆,许许多多号称诗人者都达不到。

没点儿个性, 别说自己是文化人

陈子昂:会炒作的人都能出名

这是一个人人都渴望成名的时代,因为成名真的是一件很玄妙的事情,可以享受万众瞩目,可以得到鲜花和掌声。

只不过成名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要么你得有才华,要么你得有颜值。什么都没有,你凭什么让别人关注你?

不过,普通人就永远没有成名的办法了吗?

有,当然有!那就是炒作。

一口气喝下十斤酒啊,一顿饭吃下一三轮车的泡面啊,只要能吸引住别人的眼球,就有成名的可能。

不过要说炒作,还真不是现代人才会的。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就有一个人将这样的套路运用得炉火纯青。

01

他叫陈子昂,四川射洪人,据说祖上曾经当过官,不过到了他爷爷和他父亲这儿,家中已经都是白身了。

家里没人当官不是个丢人的事儿,况且陈家还有钱。有钱当然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反而很光荣。

丢人的是那些为富不仁的,陈家可不是。陈子昂的爷爷和父亲都非常豪爽仗义,看不得穷人遭罪,要是知道谁家日子过得太辛苦,还会直接送粮食过去,然后“事了拂衣去”,连天边的一片云彩都不带走。

在这样的家庭出生的富二代,是不需要操心吃喝的,只要专心学习就好了。

可陈子昂虽然很聪明,但就是不爱读书。聪明而不爱读书的孩子都有一个毛病——贪玩而且会玩,陈子昂因此成了他们班上的孩子头,经常带着一帮小兄弟掏个鸟窝偷个萝卜,反正就是大错不犯,经常捣蛋。

他无忧无虑地长到了成年,十七八岁了,不掏鸟窝了,没意思,喝酒打架抽烟烫头,这才是刺激的人生。念书?那是别人家孩子的事儿,我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是遥远的江湖。

可是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终于有一次,陈子昂在跟别人发生口角时,失手用剑将对方刺伤了。好在陈家有钱,在当地口碑也不错,所以陈子昂只是被县长教训了一顿就放了出来。

放是放出来了,他爹可不干了:娃儿呀,你这样折腾下去,早晚有一天会把自己害死!他强制性地没收了陈子昂随身携带的剑,并命令他好好读书。

02

一个野惯了的纨绔子弟,你突然让他坐着读书,那比杀了他还叫他难受。

这一天,陈子昂又逃课了,漫无目标地四下乱逛,心里也是一片茫然。在走过一间私塾的时候,陈子昂突然听到里面的老先生在念:“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陈子昂猛地一震,好像触电了一样。

呀,我都十八九岁了,居然还大字不识几个,难道我这一辈子就这样了吗?不,绝不!我再也不能这样过,我再也不能这样活。

就在那一瞬间,陈子昂确定了自己这一生的目标:我要好好读书,我要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第二天,陈子昂谢绝了来找他玩儿的小伙伴。对不起,以后我不能跟你们玩儿了,朋友再见吧。

陈子昂是一个聪明人,只不过以前的聪明没有用到正经地方,现在既然要发奋读书,那小宇宙爆发出来也是非常可怕的,很快就已“经史百家,罔不赅览,尤善属文,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短短两三年时间,在射洪当地赫赫有名的黑社会小混混陈子昂成了个大才子。

这一年,二十三岁的陈子昂踏上了去长安的路,他要去参加科考。实际上,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参加考试了。第一次落榜陈子昂并不在意,他知道当初他落下了太多,但是这一次陈子昂是信心满满的,他相信以自己这两年的刻苦,金榜题名应该没问题。

然而现实还是跟他开了一个玩笑,他又一次落榜了。

从一个小混混转型成知识分子的陈子昂不会知道,其实在唐朝要想走上仕途,光是学习好是没用的,还要有推荐人,这个人最好还是在朝中为官的。

李白那么牛,刚开始不照样没人理他?

然而,陈家虽然祖上也曾当过官,但那都过去多少年了,现在家中虽然有钱,但还真不认识当官的,有钱花不出去啊。

这可怎么办?陈子昂为这事儿脑袋都快想炸了。

天无绝人之路,机会来了。

03

这一天,陈子昂带着书童在长安街头漫无目的地遛着弯儿,突然就看到前面聚集了一群人,似乎是有什么热闹可看。反正也没事儿,就去当一次围观群众吧。

陈子昂走上前去,原来是有个来自西域的商人在卖一把胡琴,售价一百万钱。

乖乖,什么琴,要一百万?

百万钱是啥概念?在当时可以买到两万石粮食。要知道,唐朝时候一个正一品的官员一年的俸禄才是七百石粮食,也就是说一个当朝一品大员不吃不喝三十年才能买得起这把琴。

买是买不起的,但是不妨碍围观群众看热闹,这是我华夏民族自古至今的优良传统,人们都想看看到底谁能将这把琴买走。

人的一生其实是有很多机会的,不过一般人都抓不住,所以人们才会安慰自己机会稍纵即逝,没抓住才是理所应当。

但陈子昂不是一般人,他立刻就明白了,这是个天大的机会。他出手了。

陈子昂分开人群,径直走到西域商人面前。不就是一百万吗?这琴,我买了。

周围等着看热闹的群众都傻了,交头接耳:这是哪里来的人,这么有钱?

就在人们疑惑的时候,陈子昂又说话了:明天中午,我要在长安最有名的宣阳楼开一个演唱会,就用这把琴伴奏,请大家前往捧场,我会备着热茶点心等候各位。

疯了,这人是疯了,不仅钱多,而且人傻!可是不管怎样,有便宜还是要占的,何况还能听一听这把一百万的琴会发出怎样的天籁之音。

第二天,在现场几百双眼睛的注视下,陈子昂一袭白衣华丽登场了。他环视四周,看见人们那期盼的眼神,微微一笑。就在这时,谁也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陈子昂高高举起那一把昨天花一百万买到的胡琴,把它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人群中传来一片惊呼,大家都不明白这个小青年到底是要干什么。这时陈子昂缓缓说道:一百万一把的胡琴你们就觉得是宝贝了?眼界放开一点儿,我今天让你们看看比这胡琴更值钱的东西。

一招手,书童手捧着厚厚一沓诗稿走过来,给在场的每个人都发了一份。

人们满腹狐疑,这是什么?很快,人群中又发出一片惊叹:这谁写的诗?写得太好了!

人们都抬起头盯着陈子昂,他们知道这个年轻人一定会给出一个答案。果然,陈子昂朗声道:这些诗就是我写的,我是四川陈子昂。

04

陈子昂引起了长安文化圈的注意,一些大佬们开始频频向他抛出橄榄枝——都说文人相轻,其实真正有水平的文化人儿还是比较欣赏也愿意提携后辈的。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陈子昂的这一场摔琴秀无疑是非常成功的,而且比那些喝酒吃泡面的人不知道高明了多少倍。深谙心理学的他迅速地抓住了热点利用了热点,让自己戴上了流量的王冠,登上了大唐热搜榜。

凭借着这一次的成功炒作,陈子昂打出了名气,进入到大唐最主流的文化圈,并且顺利在第二年金榜题名,还和当时的名士卢藏用、杜审言(杜甫他爷爷)成了好朋友。

就在很多人用艳羡的眼光仰视着他的时候,谁能想到他后来的人生会是如此孤独和寂寞?

进士及第,大好的前程在向他招手,可是陈子昂还没收到官位Offer(录取通知),高宗李治就在洛阳驾崩了。皇帝的老婆武则天准备把老公运回长安安葬,本来这也不算啥事,人家皇帝家里的事儿,就算路途遥远,劳民伤财又怎样?就算正值春耕,影响农民播种又如何?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般人看不惯也得憋着。

但前面就说过,陈子昂还真就不是一般人。还是个平头百姓的他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封《谏灵驾入京书》发到了武则天的邮箱里:洛阳也很不错嘛,干吗非要劳民伤财运去长安呢?何况如今朝廷并不富裕,老百姓还面临着天灾人祸。

武则天看了陈子昂的邮件,什么也没说,依旧按照原计划将老公葬在了长安,然后给陈子昂安排了一个右拾遗的小官。

还没当官的陈子昂就上疏直谏了,现在当官了,还是专职给皇帝提意见的官儿,那更得尽职尽责。于是,凡是女皇武则天做得不对的,或者他自己看不惯的,陈子昂都会勇敢地提出来——虽然很多时候并没有人把他说的话当成一回事儿。

不仅是怼女皇,女皇的侄子他也怼。

三十六岁那年,陈子昂跟着武则天的侄子武攸宜北征契丹。

武攸宜是个草包,一连吃了几个败仗。陈子昂忧心似焚,给武攸宜提交了好几份建议,但统统被武攸宜否决了。为了不让陈子昂再有提意见的机会,小肚鸡肠的武攸宜将陈子昂降级成普通士兵。

终于,在一次无比苦闷的痛哭之后,陈子昂登上了幽州台,写下了那篇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他的孤独,无人能懂!

三十八岁,心灰意冷的陈子昂借口回家照料老父亲,辞官回到了射洪。然而武攸宜这个混蛋还是没有放过他,指使当地县令将陈子昂打入大牢。

在狱中,陈子昂给自己算了一卦,卦象为凶。他仰天长叹:看来连老天也不放过我。

四十一岁,陈子昂冤死在狱中。

07

人生有太多的意外,谁也想不到陈子昂的出场那么精彩,结局却是如此凄凉。

只不过,后来的人们并没有忘记他,诗坛也从未辜负他,由他开始,一个陈腐病态、无病呻吟的文学时代终结,盛唐诗歌的辉煌拉开了序幕。

金代元好问在其《论诗绝句》中点评道: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后人谈起唐诗时,绝不能避开他。虽然他一生留下的诗篇不多,但是后世还是尊他为“诗骨”,这不仅是对他文学修为的肯定,更是对他敢于直谏的尊重。

在他的眼里,黑和白是有着明确界限的,既然来到这个世上,那就应该将自己的生命活到极致,绝不苟且地活着,只有这样,死去的时候才不会有一丝遗憾。

陈子昂,这个一身侠气的诗人,他来过,也红过,他没有对不起这个世界,所以这个世界让我们直到都现在还记着他。

段成式:诗人是他们做,我只想当个八卦记者01先来看一段故事:

秦汉时期,百越地域(现广西、云南一带)有一位洞主,早年丧妻,后续弦。原配给他留下一女名叫叶限,这姑娘聪明能干,很得父亲欢心。

洞主死后,继母及异母妹妹对叶限百般虐待,她唯有与自己偶然间捡到的一条鱼为伴,劳作之余,每天用剩饭精心喂养它。

这鱼起先被装在一个木盆里,后来长成了一个巨无霸,叶限只得将它放养到门前的池塘里。一天趁叶限外出,继母将鱼打捞上岸,煮来吃了。叶限得知后痛哭不已,就在此时一位神仙从天而降,告诉她将鱼骨藏于屋中,如有什么心愿便对着它诚心祈祷,心愿就会灵验。

一次叶限瞒过继母,向鱼骨祈祷,果真得了一套漂亮衣服。她“衣翠纺上衣,蹑金履”,去参加附近部落的集体舞会,不料这事被继母察觉,遂仓皇逃离,一只金鞋被遗落在现场。

这只金鞋被邻近海岛的陀汗国国主拾到,他派人到遗失地附近让所有的女子试穿,唯有叶限能够穿得上,最终国主“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以叶限为上妇,而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

看到这儿,或许读者会一脸疑惑。将鱼骨头换成仙女教母,这情节和《灰姑娘》有什么不同?确定不是抄袭?

《灰姑娘》一文出自《格林童话》,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雅格布·格林和威廉·格林两人共同收集整理的民间故事之一。《格林童话》问世至今两百年,引入到中国的时间则更短。

再看叶限的故事,则要追溯到大约一千二百年前的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是个老掉牙的中国本土故事。

《酉阳杂俎》的作者段成式,平生喜欢采访社会上的各色人等,然后把采访记录汇编成文,叶限的故事就是源自其家庭医生李士元讲述的广西民间传说。除此之外,我们现在看到的武则天因为一篇檄文赏识骆宾王、李白醉酒后令高力士脱靴等情节,都是出自他的笔下,就连“新闻”这个词,都源于他的作品《锦里新闻》。

如果放现在,段成式绝对会成为普策利新闻奖的摘冠者,他要是在今日头条、微博上发篇文章,引发的关注量大概也会叫人不敢想象。

02

史上第一记者段成式,堪称大唐的文学奇葩。

段成式的出身很显赫,他祖上段志玄是唐太宗时期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之一,老爹是唐穆宗时期的宰相段文昌,外公是唐宪宗时期的铁腕宰相武元衡,家族中其他达官显贵更是不可胜数。

长大后的段成式和李商隐、温庭筠并称“三才子”,又称“三十六”,因为三人在家族中的排行都是第十六。在创作方面,李商隐擅长朦胧诗,温庭筠擅长花间词,而段成式则展现出了他的另类才华:八卦文学。

承蒙祖上余荫,段成式历任校书郎、尚书郎、吉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全唐诗》收录了他三十余首诗,但多为平庸之作。在他的所有作品中,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是他用自己几十年游历见闻编著成的一部《酉阳杂俎》。该书包罗万象,涉及草木鱼虫、文化典籍、物产资源、中外奇闻等,洋洋洒洒几十卷,堪称唐朝百科全书。

游览名山大川是流行于唐代上层社会的活动,段成式作为一名酷爱野游的“驴友”,每到一处,就对当地人进行实地采访并记录,积累了众多可写的素材。

03

段成式骨子里就透着八卦记者的气质,他从读者猎奇的心理入手,专门收集各地的诡异秘事。比如一次他路过蔡州,发现一种草叶里藏着老鼠,凭着敏锐的新闻触觉,他这样记录:“异蒿,田在实,布之子也,大和中,尝过蔡州北,路侧有草如蒿,茎大如指,其端聚叶……拆视之,叶中有小鼠数十,才若皂荚子,目犹未开,啾啾有声……”

作为一名有着强烈职业精神的新闻工作者,段成式不避尊卑,经常亲自下乡采访当事人,对象包括朋友、同事、下属、使节、商人、厨师、仆人等,甚至还有不少来京城长安做生意的波斯人。段成式通过与这些外国人的交流,挖掘了不少当时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正是因为他的记录,后人才得以窥见一千多年前大洋彼岸人们的生存状态。

譬如他描述的孝亿国,据推测可能是现在的埃及:“在平川中,以木为栅,周十余里,大栅五百余所。气候常暖,冬不凋落。有羊、马,无驼、牛。俗性质真,好客旅,躯貌长大,褰鼻黄发,绿眼赤髭,披发,面如血色……”类似的还有关于北非、苏丹、索马里等国家的逸闻记录,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04

为国人打开了解世界窗口的同时,段成式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广寒宫里的吴刚砍伐桂花树的故事,就源自他在《酉阳杂俎·天咫卷》中的记述: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还有我们熟知的八仙之中的韩湘子,原型本是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孙韩湘,经过段成式天马行空的想象,他得道成了神仙。

在书中,段成式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韩湘生性放荡,不喜读书,终日修道。韩愈为此忧心忡忡,问韩湘以后可有一技安身。当时正值寒冬时节,韩湘便在众人面前露了一手,用土覆盖牡丹枯枝,随后顺手一指,盆里的牡丹花瞬时绽放,而且还在一枝之上开出了几种颜色。

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段成式长大成人后,当事人韩愈和韩湘都还活着,他们和段成式约略是同一时代的人。且不说这变戏法一样的开花手法有没有可能实现,就算真的可以,以当时人们遇事即作诗的性格,自家亲戚有这样拉风的本领,为何在韩愈的作品中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最大的可能是,段成式无中生有编了个故事出来,不过因为他在文中寓意韩湘得道成仙,有意美化,韩家人也就不与他计较了,否则肯定会扯上名誉侵权之类的官司,至少也会打打嘴仗。

除了这些脑洞清奇的段子,段成式还为后世的小学生们创造了一批成语。

例如“体无完肤”:听闻荆州有一位文身奇人葛清,自称是白居易的忠实粉丝,全身文满了白居易的诗,段成式当即前去采访,还要当场验证。为了出名,这葛清给段成式表演了一场脱衣秀,只见他全身上下的文身图文并茂——有一人端着酒杯站在菊花从中,旁边文着“不是此花偏爱菊”;一棵树上挂着有花纹的丝织袋子,旁边文着“黄夹缬林寒有叶”……一个一个数下来,共有三十多首。段成式一边欣赏,一边感叹:你这真是体无完肤啊!

看来在追星的道路上,古往今来的粉丝都是一样疯狂。所幸白居易还写了大量的五言诗和七言诗,不然要都是《长恨歌》那样的篇幅,葛清身上都纹不下。

还有“狼狈为奸”:狼的前腿长,后腿短;狈则相反,前腿短,后腿长。狼的战斗力强,狈则脑诡计多端,因此它们每次干坏事总是在一起行动,故称狼狈为奸。原文这样记载:“狈前足绝短,每行常驾于狼腿上,狈失狼则不能动,故世言事乖者称狼狈。”

05

大多数唐朝人都奔向了成为诗人的阳关道,段成式偏偏选择另辟蹊径,走他的独木桥。

据统计,段成式所在的唐代,诗作可谓汗牛充栋,《全唐诗》共收录了九百卷共四万八千余首,时至今日,我们所能熟知的不足百分之一。

然而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这些有趣的描述,却随着时光的流逝成了人人熟知的经典,无论是在史学界还是文学界,都备受后人推崇。书里不拘一格的叙事风格、奇特怪诞的文学想象开创了志怪小说的先河,我们所熟知的《西游记》《聊斋志异》《镜花缘》都从中汲取了营养,这才得以问世。

《四库全书》这样评价这本书:“其书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征引。自唐以来,推为小说之翘楚,莫或废也。”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评《酉阳杂俎》:“此书或录秘书,或叙异事,仙佛人鬼,以致动植,弥不毕载,以类相聚,有如类书。虽源或出于张华《博物志》,而在唐时,则犹独创之作。”

大多数时候,通向成功的道路是孤独的,譬如段成式。

如果没有在做诗人的主流风气里坚持完成这本《酉阳杂俎》,仅凭他留下的诗作,段成式的名字可能会泯然于大唐灿若星辰的诗人群里,历史中若能偶见记载,也无非是又一个无足轻重的官二代。

如今有了这本书,即便有人不记得他的名字,也会记得他的故事。

杜牧:是真诗人自风流

盛唐诗歌有三个主要产地:“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江湖,“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以及“一觉十年扬州梦”的青楼。

能如李白一般仗剑走江湖的文人很少,而像王维那样去过塞外当官的文人更是稀罕物,百分之九十九的诗人,都只好醉在三月扬州的烟花里,沽酒赋诗。

盛唐时候尚且如此,晚唐的诗坛气象则更溺于青楼。晚唐诗歌的代表人物杜牧便有诗云:一觉十年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所以他的外号,便叫作“风流诗人”。

01

杜牧出身高门显贵之家。

在唐朝,门阀士族间也是有朋友圈的。华北的崔、卢、郑、李、王号称“五姓七家”,关中的裴、韦、柳、薛称为“四姓”,山东是兰陵萧氏一家独大,而在长安城内,却是“城南韦杜,去天尺五”。“韦杜”两家中的杜家出过贞观名臣杜如晦,文坛上还有一个杜甫撑门面,因而更显风光无两。

杜牧就是在这个书香仕宦之家长大的公子,家中排行十三,爷爷杜佑官至宰相,是一位留名千古的名臣。

对于自己的家庭背景,少年得意的杜牧曾自己作诗曰: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

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他出身好,有才气,眼界高,一出道便是一篇《阿房宫赋》,引得文坛震惊,至今仍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经典。

作赋的那一年,杜牧刚刚二十三岁,书香蜜罐里泡大的孩子,未必就对战国时的六国之祸和秦二世而亡有多大感触,他写这一篇赋文,十有八九倒是为了功名。

当时崔郾奉命到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名士吴武陵亲自上门拜见,给他推荐了一篇文章。

崔郾是主考官,本应当奉公无私,可这位吴教授是个大V,粉丝千千万,不能不见,当下摆酒听曲,想着席上顾左右而言他,把他搪塞过去就算了。

吴教授怎能看不出小崔这点心思?但他受杜家所托,非得给杜小公子挣个状元回来不可,于是他一边喝着小酒,一边把文章摊开,一板一眼念了出来。

崔郾一开始还捂住耳朵,坚决表示“我不听我不听”,可才听了四句,他就忍不住大呼:实在好文笔!再往后听到“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哪里还忍得住?一把抢过文章,如饥似渴地读了下去。

全文读完,意犹未尽,崔郾当下决定给杜牧一个进士名额。

可吴武陵还不肯,杜家小公子凭这篇文,合该要当状元的。无奈状元早已内定,崔郾也无计可施,吴武陵只能作罢。

次日与友人吃火锅,崔郾提起这篇《阿房宫赋》,忍不住称赞,友人却说杜十三这人,才气是有的,只是品行不大好。

崔郾细细问来,才晓得原来这位公子爷是烟花风月所里出了名的“状元郎”,当下就想反悔,可已经答应了的事,那杜家岂肯容他出尔反尔?

02

杜牧是个大大的风流才子,不光自己想考状元,连交往的姑娘也要是“状元”。

在他的主持下,长安召开了京城杯第一届青楼选美大赛,花魁可得“女状元”称号,奖品是独拥杜公子一夜。后来他去湖州做官,还将这法子发扬光大,命地方官将全城的歌姬舞伎都叫来,在江边上举行选美活动,让老百姓投票选出最美的姑娘,奖品不变。

举国上下,提起这位杜十三公子,都只有一句话:胡闹!

可只有杜牧自己知道,他玩世不恭的笑脸下其实藏着深深的悲哀。

杜牧出生的时候已是晚唐,藩镇割据、皇权危殆、贪官横行、太监当权,整个大唐岌岌可危。为此,他从小就立下志向,要“为大唐之崛起而读书”,不仅熟读儒家经典,更对《孙子兵法》有一番研究,还注解了十三篇《孙子兵法》,都颇有见地。

虽未上过战场,但杜牧却是难得的军事天才。他给当时的宰相李德裕写信,向他献上打仗良策,李德裕照办,果然大获全胜。

可也就胜了这一次。朝中党争剧烈,无人关心打仗的事儿,尽管杜牧一遍遍地给新上台的牛僧孺党官员写信,却都无回音。杜牧本以为,自己出身世家、文武双全,生来就是要干大事的,却不料如今一桩事都没有干成。

朝中牛、李二党势成水火,他家与李德裕家是世交,怎么看都是与李党一伙。可杜牧偏偏不甘心,又向牛僧孺抛出了橄榄枝——他要脚踏两条船,在纷乱的朝局中做个不倒翁。然而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两边不是人。

牛僧孺背地里就说,杜十三这个公子哥,才气是有的,只是我实在不敢重用他啊。

杜牧生气了:好嘛,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可是他走遍天下去当官,也没找到“留爷处”,最终还是回了青楼。

03

盛唐气象早已一去不返,而勾栏瓦舍的淫词艳曲中,仍旧咿咿呀呀地传唱着文人骚客的万般情怀,正是自古才子爱青楼,风流倜傥惹人愁。

那时的中国,上有扬州,下有杭州,都是以秦楼楚馆出名的地方。杜牧以京官俸禄低为理由,请求外放杭州刺史,没被批准。不过没关系,去扬州也不错。

江南好啊,江南美女多,扬州夜店小王子,除了我杜牧还有谁?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夜不归家的放纵,让他赢得了“风流诗人”的称号,也让他一旦离开温柔乡,便萎靡不振、神不守舍。

他的顶头上司非常不满,屡次想要弹劾他,又觉得这些事情实在太污糟了,不能放到台面上来说,何况满扬州官衙里谁不喜欢去喝几杯呢?杜牧又是个有家世有名气的,说不得骂不得,连小鞋也穿不得。

放荡数年后,京城里一道圣旨,召他回去做京官。

虽是升迁,杜牧却很不满意,他舍不得离开这座城,舍不得这些如花似玉的小姑娘们。兴之所至,他写下两首《赠别》,其中一首道: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从此以后,人们便用“豆蔻”二字来形容十二三岁的少女。

明明是首狎妓诗,倒说得清新脱俗,只是这诗中的女主角,却不知是何人了!

04

在杜牧的故事里,有一位女主角却不能不提。她叫张好好,初识杜牧时,也是个豆蔻年华的美丽少女。

那一年,杜牧在江西给观察使沈传师当幕僚,酒宴之上,一眼便爱上了十三岁的歌女张好好。

可那么明艳漂亮的姑娘,不止他一个人爱,他的顶头上司沈传师也看上了张好好。总算杜牧懂些人情世故,放下了就要搭上张好好的贼手,叫了一声嫂子。

于是张好好入沈府为妾。

数年之后,杜牧从扬州回京,却在街上偶遇张好好。当年的青春少女,如今惨被抛弃,沦落为街头卖酒女。她仍旧年轻,仍旧美貌,只是眉眼间多了些许风霜。

杜牧感慨万分,与她互诉衷肠,写下一首长诗,就叫作《张好好诗》: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

高阁倚天半,晴江联碧虚。此地试君唱,特使华筵铺。

…………

洛城重相见,婥婥为当垆。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洒尽满襟泪,短歌聊一书。

张好好与杜牧相遇时只有十三岁,被主人家抛弃时也不过十八九,仍然年轻。容颜未老,便已如此悲惨,那些红颜老去的女子呢?

在沈传师处当差时,杜牧见过一个名叫杜秋娘的女子。

那女子曾经是有名的才女,一曲《劝君莫惜金缕衣》传唱至今,不过她年纪比杜牧还大上几岁,当时已是半老徐娘,孤苦无依。杜牧与她长谈一番,喟叹良久,写下《杜秋娘诗》,其序曰: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为李锜妾。后锜叛灭,籍之入宫,有宠于景陵。穆宗即位,命秋为皇子傅姆。皇子壮,封漳王。郑注用事,诬丞相欲去己者,指王为根。王被罪废削,秋因赐归故乡。予过金陵,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

诗中还有这样一句慨叹:“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

杜牧用张好好和杜秋娘的凄苦遭遇,表达了个人才情在时代洪流下的无可奈何。原来天地苍茫,个人的命运在上天的作弄下不值一提。

05

杜牧这一辈子,除了勾搭姑娘,基本没干成什么事儿。

要说最大的成就,倒不是诗词歌赋,而是他成了古往今来唯一一个被写进《资治通鉴》的诗人(那种官途得意副业写诗的不算)。

司马光编纂的这本《资治通鉴》,往往被后人拿来与《史记》并列,是千古难得的史学名著。书中包罗万象,却偏偏除了杜牧以外,没有记载别的诗人,什么李白杜甫白居易,统统不能拥有姓名。

原来司马光著史,目的只有一个:选择军政大事,以史为镜,汲取政治经验。依照这种标准,李白杜甫这些文人的“酸诗”自然就入不了司马光的法眼了,而杜牧的《罪言》等文章却赫然在列:国家自天宝盗起,河北百余城不得尺寸,人望之若回鹘、吐蕃者。今上策莫如先自治,中策莫如取魏,下策为浪战……这是杜牧见河朔三镇威胁中央,因此要求从军事上整治、消除中央与地方矛盾的一篇政论文章。司马光阅遍古籍里多少政治家睿智精明的言论,却对杜牧这篇策论青眼有加,看来杜牧的确是颇有政治军事头脑的。

比起不少文人面对家国乱象,除了写诗文抱怨一下怀才不遇、骂一骂贪官污吏之外啥都干不了,杜牧至少提出了改革府兵制度等一系列措施。而唐末五代的周世宗等提出的改革方案,正与杜牧在《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改革措施同出一脉。

只可惜时不我待,乱局之中能力挽狂澜的人,注定不会是杜牧了。历史车轮滚滚而下,他一个区区文人,除了醉生梦死在温柔乡里,还能怎么样呢?

寒山和尚:嬉皮士的鼻祖在中国

一些朋友可能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苏州寒山寺招聘和尚,实习期每月津贴一万八,转正后每月二到五万……”

我也深深地相信当你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会忍不住在心里惊叹一声,当个和尚工资这么高?

在那一刻是不是有一种削发为僧的冲动?

不过先不要激动,因为寒山寺的招聘消息是货真价实的假新闻。虽然招聘是假的,寒山寺倒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相信你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背诵过这首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01

寒山寺,是因为曾经有一位叫寒山的和尚在这里居住而得名,但是千年来人们只知道和尚叫作寒山,他的真名是什么,没有人知道。当时和他一样出名的另一个和尚是他的好友,叫作拾得,民间传说这两个人后来成了菩萨,合称“和合二仙”。

很少有人知道,其实知名和尚寒山还是一位大诗人。

我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位著名的汉语学家,美国人布瑞士,他曾经编过一本《中国文学选集》,里面就收录了寒山和尚的二十四首诗,而身为大唐文学领军人物的李白在这本书里被收录的作品只有十二首。

两倍,整整两倍。

一位如今几乎没人知道的和尚诗人居然比诗仙李白还厉害?

最关键的是这本书可不是民间的手抄本,而是流行一时的畅销书,当年几乎在每一所大学里都拥有一大批读者。这就有点意思了。

寒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大和尚?他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

02

要论起来,大唐真是一个盛世,不仅诗人能意气风发,狂放不羁,就是和尚也如此有性格。

公元726年,寒山出生在大唐帝都长安的一个地主官宦家庭(严振飞在《寒山子身世考》中更指出寒山实是隋朝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家中财力相当雄厚。按着小说里的故事走向,他应该还是个玉树临风、丰神俊朗的一米八帅小伙,可是寒山身材矮小,长得一点儿都不好看,就连寒山自己也曾经在诗中无奈自嘲:书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

意思是我的文章和书法都很厉害啊,就是因为长得不太能对得起观众,所以一直当不了官。

是的,寒山在青年时期有跟大多数人一样的理想——多读书,读好书,当大官。没办法,古往今来皆是如此,就算是有钱也不行,追求政治进步、当官当大官才能成为人生赢家。

在那时候,要当官唯一的正规途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

唐朝的莘莘学子要想参加公务员选拔,需要考三场:经史,诗赋,政论。寒山从小就是远近公认的聪慧神童,读过很多书,又擅长写诗,自信心满满的他不到二十岁就参加了科举考试。

考试的那天,他下笔如有神,在别的同学还在咬着笔头苦苦思索的时候,他已经轻轻地吹干了试卷上的墨,率先交卷走出了考场。甚至没有人看清楚他长什么样子,只能看见一个故作潇洒的背影。

就算不能考第一,弄个前几名应该没问题吧?他在心里默默地盘算着。

03

然而,一个晴天大霹雳震晕了端着小酒杯正准备和家人庆祝的寒山,他得到了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消息:继续努力,欢迎参加下一届国考。

寒山彻底懵了,怎么可能,我的试卷答得不错啊!

他四处托人打听消息,才知道原来是在自己一向引以为傲的诗赋上翻船了——考官只给了他四个字做评语:不合典雅!

什么是“不合典雅”?通俗一点儿说,就是不符合写诗的基本规律。

我们都知道,古代写诗是有严格要求的,什么格律啊,押韵啊,对仗啊,甚至于怎样用典故那都是有套路的,偏偏这寒山却反其道而行,用了近乎大白话的语言,平仄格律啥都没有。这样的诗要想过关,不是开国际玩笑?

那些考官都是喝咖啡的,一看他的诗:什么玩意儿,一股子大蒜味儿,还是哪凉快哪待着去吧!

寒山的第一次国考就这样灰头土脸地结束了。后来他在诗中这样自嘲: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

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不会恨人稀,只为知音寡。

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

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这个考官眼瞎了,看不出我这潜力股,没事儿,反正还年轻,还有大把的资本,这次不行,下一次再来。

每一个年轻气盛的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事儿:我是人才啊,为什么你们就看不出来?年轻的寒山也是这样,在他的那个年代,没有一个“明眼人”慧眼识英才。他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一晃过去很多年,寒山三十岁了。

这可怎么办?

寒山也是富家子弟,打小众星捧月,潇洒恣意,过的是“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的日子,怎能想到会在科举这条道上栽得头破血流鼻青脸肿呢?

浪行朱雀街,踏破皮鞋底。

以前所有对他青眼有加的人再看到他,都忍不住从鼻子里发出一声“嗤”。在这世间,他求不到前程,又绝了人情,整个世界都好像要坍塌了,人生陷入绝境。

前度是富儿,今度成贫士。

罢罢罢,什么功名利禄,还不都是过眼云烟?想我也是清新脱俗翩翩一公子,咋能在这件事儿上执迷不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