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02(1 / 1)

一般来讲,“凿壁偷光”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所以我们都会觉得这是个大团圆的结局,匡衡的形象也就停留在了这完美的一瞬间。

可惜的是,我们对匡衡的要求太高了。

匡衡刻苦读书,凭借着对《诗经》的深刻理解,很快声名远播,成了公认的学问大家,甚至得到了当时的太子、后来的汉元帝的垂青。从郎中到博士,从光禄大夫到太子少傅,从御史大夫到丞相、乐安侯,匡衡一路高升,青云直上。

从一无所有到一朝得志,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匡衡在官场中浸淫得久了,渐渐地从一个解《诗经》的权威学者,变成了汲汲营营的官场混子。在他位极人臣的多年时间里,政绩竟然如浮光掠影,没有一件可拿得出手,在史书上也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可圈可点的事迹——他几乎全部的精力,都被拿去告小状和参与党争了。

西汉中期,朝廷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匡衡一开始在朝堂上与人辩论时,总是说“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着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这些言论得到了汉元帝的支持,他慢慢地开始飘飘然了,到最后,“窃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所说所言一味地只是迎合皇帝,完全失去了本心。

此时的他不再是那个偷光看书的穷小子了,他成了世人眼中的大儒,日日读圣贤书,也习惯性以圣贤的标准来要求人,似乎有了某种道德洁癖。但匡衡偏偏是宽于待己、严以律人的,专爱抓别人的小辫子。

他和当时的大太监石显交好,溜须拍马极尽谄媚。石显作为一个权阉,想当然就是一个反派角色,贪污腐败、徇私枉法,什么事儿坏就干什么。

中书谒者令石显贵幸,专权为奸邪。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皆阿附畏事显。(《汉书·王尊传》)

这天,石显和匡衡看新打了胜仗、攻灭西匈奴的英雄陈汤很不爽,决定联手参他一本。

陈汤此时正和另一位大功臣甘延寿一起雄赳赳气昂昂地往京城长安的方向走,还十分自豪地说出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的豪言壮语。可是他没有想到,想象中的封赏还没得呢,一道弹劾他的奏折就从天而降了。

匡衡弹劾陈汤:从前就父丧不归,硬要在前线打仗,是为不孝;假传圣旨,贪功冒进,虽然打了胜仗但是太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是为不忠;攻破郅支城时,把城里的金银财宝都给将士们分了,一个铜板都没给国家留,是为不义。如此不忠不孝不义之徒,应该下大狱,怎么还能封赏呢?

就这样,陈汤还没到京城,司隶校尉的公文就发遍了全国,要地方官把这些得胜而回的士兵都抓起来。

陈汤当然不会束手就擒,他也给皇帝上了道奏折:

臣与吏士,共诛单于,幸得擒灭,万里振旅,宜有使者迎劳道路。今司隶反逆收系按验,是为郅支报仇也!

汉元帝一听也有道理,就把人放了,要陈汤他们赶紧回京接受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