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03(1 / 1)

\u0001uz���王朗不算是实干家,处理具体事务不是他的强项,倒是一个当大学教授的人才。不过他在把握国家的大方向、历史的大走向上,还是有一定的眼光。

曹魏建国后,王朗担任过司法长官。他的判决务求宽容,这是儒家的传统,不喜欢过于苛刻,这也体现了他的长者之风。

曹丕称帝,王朗给他上了个奏章,主讲育民省刑。大意是天下征战了三十年,幸好先王(曹操)平定了北方,现在人民安居乐业,渐有生民之象,只要暂时不发动战争,好好养育百姓,惩恶扬善,按农时耕种,二十年后,国内人口滋生,兵源巨大,就可以顺利战胜吴、蜀了。

这也许是曹魏对付吴、蜀最有力的一招。

现代人看三国故事总会有个错觉,以为三方地盘大小差不了多少。但其实三国鼎立后,曹魏占据了三分之二的有用地盘,经济最强盛,文化也最发达,他们那里才是当时中国的中心地带。反观吴、蜀两国都在南方,人口少,平原少,经济也落后。如果没有战争,如王朗所言,和平发展上二十年,曹魏真的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所以后人说诸葛亮进攻中原是以攻为守,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三国后期,曹魏对吴、蜀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终于由曹魏的继任者司马氏不费吹灰之力统一了全国,就是明证。

到了魏明帝时,皇帝大起宫殿,征召后宫,劳役繁多,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辛苦,而宫中出生的几个皇子也连连夭折。

大臣们都很着急,没有继承人可怎么办?但这又是关乎皇帝面子的皇家私事,没有一定分量的人是不敢说话的。

身为司空的王朗上疏说:周文王十五岁就有了长子,周武王年老才生下成王,每个人当爸爸的时间不一样。陛下您比周武王生成王时年轻,但比周文王生子时大。如今皇后还没产下太子,其他嫔妃养育的孩子也少。周礼说后宫以一百二十人为好,秦汉后经常动辄几百上千人,可生孩子的一样不多嘛!所以求多子要专心一意,不在于女人多,不要再大肆扩充后宫啦。

唠唠叨叨一大通,还讲到小孩冬天不要穿得太厚,不要包得太紧等——看来《三国演义》中把王朗写得啰里啰唆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面对这样一个老臣,魏明帝只能客客气气地回复,您老人家的忠心厚意我明白,我子嗣未立让您担忧了,我一定听你的意见。

王朗死于曹魏太和二年,谥号成侯。

在他的一生中,确实有和诸葛亮产生交集的地方。

曹魏初建时,王朗、华歆、陈群这些大佬都以私人的名义给诸葛亮写过信,大讲曹魏得天下是天命所在,希望孔明先生识时务为俊杰,举巴蜀归顺。

诸葛亮全部没有回信,而是发表了篇《正议》给大家看:以前项羽强大吧?他占据中原,可是无德,最终还是败亡了。光武帝刘秀在昆阳,几千老弱兵马,照样打败了王莽的百万大军。何况我现在手上有十来万的大军,依大义讨伐逆贼,无往而不胜!

最后孔明还说:

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驩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

你们这几个白发老头,想学苏秦、张仪,鼓动如簧之舌讲所谓“天命”,真是浪费笔墨,太不自量力了吧!

这个可能就是诸葛亮和王朗斗嘴的真实来源了。

一位低情商锦衣卫的非自然死亡

锦衣卫沈炼,如果不是因为电影《绣春刀》的上映,估计没有多少人会知道这个名字。

在人们的印象中,锦衣卫一贯都是冷峻无情铁石心肠,一门心思只想完成上级也就是皇帝大老板指派的各种任务。

在明朝,大部分的锦衣卫确实都是这样的人,但是沈炼绝对不在这大多数人之内。他是那个年代里的一个异类,至少相对于他那些同事,甚至相对于大部分只顾明哲保身的官员来讲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