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正文 第2章 品格与习惯(2)(2 / 3)

要想获得外在美,必须先要重视内在美。因为外在美是建立在内在美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心灵美的人,外表才能美。人们心中所想都会通过外部表情表现出来,不管心中有着怎样的想法,都会在脸上表露无遗。如果一个人心中存有恶念,那么不管他有着多么美丽的面孔都会因为这种恶念而被扭曲,变得丑陋无比。

莎士比亚说:“人类不满足于上帝赐予自己的这张脸,总爱额外制造一张脸出来。”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发生改变时,他便会拥有了另外一张脸孔。这张脸孔与原来的相比,要么扭曲丑恶,要么美丽动人。

一个相貌普通的人,若是拥有了高尚的品性,便会让自己普通的脸孔释放出不普通的光辉;反之,一个人若是品性卑劣,那么再漂亮的脸孔也会变得丑陋不堪。世间最美丽的莫过于那些人品高尚,举止优雅之人。卑劣的品性对人们外表的扭曲是任何伪装都掩饰不了的,它会在人们的脸孔上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迹。

毋庸置疑,真正的美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个言行举止优雅大方的人,他所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美的体现。要想分辨两个外表极为相像的人孰优孰劣,只需看他们的内在美即可。人们的外表会因为优雅的举止而变得更加出众。如果只是外表美,显然无法与内外兼修的美相提并论。我们时常能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这种例子,一位女士,尽管相貌平凡,但是因为其不俗的谈吐,同样能让许多人为之心折。

人们总是这样评价范尼·肯布尔:“她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虽然她身材矮胖,且面色太红,但这些都无损于她的魅力。她有着无比鲜明的性格,这是其余女性所不具备的。在我看来,她便象征着高尚的人格。不管外形多么漂亮的女士,在面对她时都会感到自惭形秽。”安托妮·贝莉尔曾针对女性美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世上没有丑女人,只有不知该如何让自己变美的蠢女人。”

最极致的美并不一定要拥有美丽的外表。任何人只要有强烈的欲求,便能抵达美的极致,这其中自然包括那些相貌平凡之人。获得美丽的方法有很多,你若是没有美丽的外表,便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充满美好的思想,继而实现旁人无法企及的内在美。你还可以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用善良无私、助人为乐等高尚的品格武装自己的灵魂。不管怎样,每个人都应牢记,要想成就自己的完美,必须要具备高尚的品格,广博的知识,以及敏锐的思维。

人类的美是建筑在乐于助人、积极乐观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的精神状态会不断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使其永葆青春活力。与之相比,外表美反而不那么重要了。外在会反映人们的内在,将人们的内心世界表露无遗,所以人们只需让自己外在的相貌举止与内心的思想相契合即可。做到这一点以后,人们的内心会时刻被美好的思想充满,从而吸引更多的关注与喜爱。不管你拥有多么美丽的外表,只要不是发自真心,便难以持久。

在我们身边不难发现这样一类女性,她们总是在埋怨上帝没有将美丽的脸孔赐予自己。其实是她们太过看重外表了,敏感的内心世界时常让她们产生一种错觉,过分夸大了自己容颜上的缺陷,而事实并非如此。她们的缺陷原本并没有人注意,只是因为她们不断地强调,才让人们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我看来,这些女性只要能以平常心面对生活,摒弃头脑中的自卑思想,努力增加自己内在的涵养,便可以收获美丽、自信、乐观的人生。

所有人都希望拥有美丽的外表,可是在无可比拟的内在美面前,每个人都会舍弃外在,选择内在。当一个人拥有了出众的内在美,便意味着他已将上帝的期望背负在身,开始朝着极致的完美进发。

朋友美丽的外表往往会在我们的记忆中不断淡化,而他们的内在思想却会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永不褪色。他们的思想通过言谈举止表现出来,深深烙印在我们的脑海深处,带给我们无数美好的追忆。

所有人都能变得美丽,只要你肯为之付出努力。任何有头脑的人都不会只追求外在美,完全忽略内在美。外貌的美丽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它会渐渐流逝直至变得苍白。只有心灵的美丽才是真正的美,它像美酒一样,时间越久越香醇。长相一般的女孩身上更易拥有这种心灵之美。这种美令她们在心态上永远年轻,她们乐观开朗、热情洋溢、快快乐乐。她们即使不再年轻了,也仍然能够保持自身魅力。思想上的美是可以赢过时间的。所以,我们即使相貌平平也不必烦恼,至少可以努力使自己拥有美丽的心灵。

事实上,在人们眼中,深厚的内涵与优雅的举止远比外在美更重要。人们能通过各种途径感知到美,无论是声音、影像,还是色彩,都会给人们以美的体验。然而,能够享受到这种体验的前提是你要拥有敏锐的感知力。一个内心卑劣的人根本没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性情优雅之人拥有极大的力量,他们时刻都在向周围的人们传播着欢乐与笑声,使周围处处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有他们在的地方,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这种内在的美如同阳光一般照耀着人们,使得一切黑暗的事物都无处藏身,例如蛮横与粗鲁。一切奢华的表象都会在温文尔雅的个性面前变得暗淡无光,这是一种足以修复内心创伤的温柔个性。然而那些自私之人却不懂得付出,只知道一味地索取回报,这种想法很可悲也很愚蠢。这种人就像是吝啬钱财又愚昧无知的农夫。他害怕因为干旱而没有收成,于是把玉米种子全都储存起来,而不是撒到地里,以为这样做避免了种子的浪费。然而,预期的干旱并未出现。当邻居们的玉米地获得丰收时,他却面临着三餐不继的命运。

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

一位热衷于研究斯坦福历史的作家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白痴,住在塔楼不远处。他非常喜欢听塔楼的钟声,每日都会在钟响时认真计数。很多年过去了,有一天钟突然坏掉了,可是白痴依然能够说出准确的时间。由此可见,习惯一旦养成,其力量是多么的强大。”

一名传教士因终日大话连篇而声誉欠佳。在被朋友们指出这一点时,他满不在意地说:“你们的好意我心领了!其实,没有人比我更清楚自己的缺点了,也没有人比我更能感受到这个缺点带来的害处了。我也曾千方百计想要改正这一点,可是没办法,实在是改不了啊!”听他这么说,朋友们也无计可施,只得作罢。

凯穆斯勋爵讲了一个故事:一名离职的水手回到陆地上,在家里建了一座假山。假山的形状和大小跟他曾待过的船舱一模一样,尽管别人觉得这座假山很怪异,但水手却非常喜欢,觉得正合自己心意。

富兰克林到边境巡查防御工程时,由于当地环境艰苦,他晚上便只能睡在地上。一段时间过后,他巡查完毕,返回家中时,发掘自己已经无法习惯睡在舒适的床上了。

这类事件罗斯船长及其下属也曾经历过。在南极工作期间,雪地或岩石就是他们每晚的床褥。久而久之,他们已养成了习惯,连捕鲸船上安置的简陋小床都让他们觉得舒服过头了。两名水手上岸去喝酒,之后要乘坐小船回来。他们在小船上划了很久,却一直无法前进。他们于是指责对方不肯出力划船,之后,两人又开始奋力划动船桨,可惜船依然行进不了。这一回,他们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小船的锚还没有解开。很多人做起事来束手束脚,正如被锚绑缚的小船一样,他们也被一种看不见的强大力量支配着,这种力量就是习惯。

詹姆士·佩吉特爵士说过,技术纯熟的钢琴家,每秒能够弹奏出24个音节。他们的手指先是弯曲,接着上抬,最后移动,在连续做完这3个动作之后,才能弹奏出一个音节。在做每个动作时,都是由大脑先传出命令,通过神经组织传达给手指,接着再传回大脑。也就是说,钢琴家的手指每秒钟要完成72个动作,每个动作都要重复上述一系列传导反应步骤。听起来似乎十分困难,但是钢琴家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还可以一面弹琴一面闲聊。原因就是,弹奏这些音节对他们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的养成就源自他们长年累月的练习。弹琴对他们而言,已经不需要大脑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指导,而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惯性动作。这样一来,他们完全可以一心两用,例如在弹琴之余谈天说地。

条件反射也是类似的道理。大脑的指导帮助我们培养出许多习惯性动作,也就是条件反射。我们在做这些动作时,完全是一种下意识,根本不需要思考,从而给大脑留下了思考其他事的时间和空间。

一名老兵一手拿一块牛排,一手提一篮鸡蛋,正走在街上,冷不丁听到一声大喊:“立正!”他马上遵从命令,原地立正,全然忘了手里的牛排和鸡蛋,将它们全都摔在了地上。这正是条件反射的结果,还没等大脑传出命令,他的身体就已经做出了这个习惯性的立正动作。

亨利·维克在制造出全世界上第一只准时的钟表之后,将其送给了当时的法国国王查理五世。查理五世很高兴,说道:“这只表的时间很准,可惜标注时间的数字错了。”亨利很奇怪:“怎么会错了呢?”查理五世说:“四写错了,应该是4个I才对!”亨利一听,说道:“陛下,是您记错了,我标注的数字是正确的呀!”但是查理五世十分固执己见,他命令道:“带着你的表回去,什么时候改好了什么时候再拿回来!”亨利无奈,只得照做。现在,我们的钟表仍然延续着这个错误,以IIII来代表IV。因为这已成为了一种习惯,即便明知是错的,人们也不愿去改正。

乔治·思托顿爵士去印度的监狱探望一名杀人犯时,发现他每天都被要求睡在一张布满了铁荆棘的床上。荆棘并不锋利,不会将皮肤刺破出血,但是却叫人感觉极不舒服。乔治·思托顿爵士到来时,这名犯人已在这张床上睡了足足5年。他早已对此习以为常,每天都能香甜入睡,反倒是普通的床叫他无法适应了。在刑期结束,即将出狱时,他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要求:希望监狱可以帮自己做一张一模一样的荆棘床!当折磨变成习惯时,竟然可以令承受者甘之如饴,难以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