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二、二个人在梦中相遇(2 / 2)

清醒后,赫然发现床边的柱子被折断,原来是自己撞上了之故。这么说来,梦的结束或开始也许肇始于撞到柱子的那一刹那间,所以便主张梦的“瞬间”说。

梦例

《唐人传奇》有一篇由中唐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撰述的《三梦记》,其中一个梦,记的正是他二哥白居易与知交元微之之间一次怪奇的经验。

“元和四年,河南元微之为监察御史,奉使剑外。去逾旬,予与仲兄乐天、陇西李杓直同游曲江。诣慈恩佛舍,遍书僧院,淹留移时。日已晚,同诣榴直修行里第,命酒对酬,甚欢畅。兄停杯久之,曰:‘微之当达梁矣。’命题一篇于屋壁。其词曰:‘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拆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实二十一日也。”

“十许日,会梁州使适至,获微之书一函,后寄《幻梦诗》一篇,其词曰:‘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入慈恩院里游。属吏唤人排马去,觉来身老古梁州日月与游寺题诗日月率同。’”

梦的解释

白行简从他兄长这段经验,归结出“盖所谓‘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矣”。他不愧是个有心人,对梦有如此深度的观察与客观的记录,这在当时并不多见。也正由于他对梦的好奇,让后人经由他的记载,对文学史上并称“元白”的这两位中唐诗人之间传颂千古的友谊有更深层更具体的认识。

所谓“此有所为而彼梦之者”,正是超心理学领域中最常被人提及的“心电感应”。在白居易兄弟与友人李杓直游曲江、到上慈恩院、题诗的同时,远在他乡异地的元微之,居然在梦中如亲临其境般历历见之,而且事后还以同韵的诗相唱和。这种不可思议的“同步”经验,超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实验。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精神科教授暨美国心灵研究会会长乌曼与他的研究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让甲在实验室中凝神注视一幅随机抽出的图画,观察睡在另一个房间里的乙所做的梦与这图画内容相关的“感应性”。结果发现,彼此关系越亲密的人,其“感应性”就越髙。白居易和小他7岁的元微之,两个都是出身穷困,而立意要以文学改造社会的诗人,他们的文学理念相同,诗风相近,都以老妪能解的通俗性文学写民间疾苦。

类同的本质,加上密切的关系,遂使他们在身处两地而互相怀念时,产生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奇妙经验,这经验不仅让他们更惜彼此的友谊,也为后人增添一般传颂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