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大工程观下的社会工程人才培养问题(1 / 3)

center何明升

摘要:近年来,大工程观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高等教育的面貌。社会工程以“问题”为核心,将社会科学和工程学进行整合,恰好与大工程观相契合。与大工程观改革相呼应,社会工程教育于20世纪8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在大工程教育观来临的时代,社会工程作为一门对社会建设具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应用文科,有着极强的职业教育价值与学科建设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工程观 社会工程

Issues on talent cultivation on social engineering in the large-scale engineering concept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large-scale engineering concept is deeply changing the sit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ocial engineering,focusing on “issues”integrates soci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sciences,precisely corresponding to the large-scale engineering concept。 While echoing with the revolution of the large-scale engineering concept,soci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esents the speedup state in the world after 1980's。 When educational concepts of the large-scale engineering coming,social engineering as an applied art science promoting social construction shows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large-scale engineering concept social engineering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界根据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对高等工程教育进行了旷日持久的研讨。其间,许多著名大学都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和讨论,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改革建议。由此而产生的所谓“大工程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大工程观及其对高等教育的深刻影响

1.大工程观的产生背景

1994年,美国工程教育学会发表了《面对变化世界的工程教育》;麻省理工学院(MIT)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提出了该学院1994-1998年长期规划《大工程观与工程集成教育》。1995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表了《重建工程教育:集中于变革——NSF工程教育专题讨论会报告》。这些都集中体现了一种思想:面对变化了的当今世界,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是要使现在的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工程教育回归其本来含义,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人把这种思想称为大工程教育观。有人认为,“大工程观的术语是对为工程实际服务的工程教育的一种回归,而与研究导向的工程科学观相对立”。

大工程观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刘利平、马晓建认为,工程技术与经济的迅速发展及科技复杂化、资源优化配置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工程教育改革及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大工程观之所以产生的三个时代特点。其共同要求是,把工程教育从过去重视工程科学转变到更多地重视工程系统及其背景;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用“整合”或“集成”的思想去重构课程内容和结构。在赵婷婷和买楠楠看来,大工程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在工程教育领域的具体诠释。由于工业化的直接影响,工程人才的视野长期被局限在科学技术的范围之内,科学与人文、工程与其所处的环境被割裂开来,工程作为系统的本来含义被异化。因此,当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观逐渐得到认可的时候,传统的工程教育观也受到冲击,回归工程的本来含义又体现了现代工程特点的大工程观逐渐得到认同。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早期的一份研究报告将美国提出高等工程教育要“回归工程”的社会背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冷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国家正在做出困难的转变,重新强调它的重大的技术投资由国家安全转向国际经济竞争”。“国家也正在把工程活动和研究的重点,从极度强调国家安全需要与空间探测,转移到注重经济与环境保护的更为实用的方面”。同国防工业追求技术的尖端性和产品的高质量相比,民用工业更注重成本、顾客的满意程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这就要求工程教育必须“以背景为基础”,进行相应的改革。第二,随着冷战的结束,美国的主要对手已不是苏联,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日本、德国、亚洲四小龙夺取了被美国长期霸占的许多生产领域,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美国工程教育偏重工程科学,而对工程实践重视不足,学生和教师的工程经历太少,政界、企业界和教育界纷纷要求改变这种状况。第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程师在社会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拥有最优秀工程人才的国家,就拥有具备相当优势的经济和工业的核心要素”。他们不但要继续为工业领域服务,还要为一大群其他的领域如金融、医疗、法律和管理服务,这就要求扩展工程教育的服务领域,“工程教育将在这个越来越离不开技术的社会中发挥核心作用”。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愈来愈要求从事具体领域工作的人员具有全局的大系统的观念与实际能力,这是实现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条件,这就要求工程教育必须从教育的观念、教育的模式、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上做一系列的改革。

2.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

美国工程师专业发展委员会(ECPD)提出对现代工程师的要求是:“有深厚的数学、物理学和工程科学基础,能够把工程原理和技术领域外有关的经济、社会、法律、美学、环境、伦理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必须是善于构思并形成概念的专家,能设计、会开发,是新技术的形成者,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社会所需要的。工程师必须会规划和预测,系统化和评估——能对与公众的健康、安全、福利和财富有利害关系的系统和组成部分做出判断。创新是工程师的中枢。”与此相类似,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提出的关于21世纪工程专业人才的11条标准是:[1]有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等知识的能力;[2]有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3]有根据需要去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能力;[4]有多种训练的综合能力;[5]有验证、指导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6]有对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的了解;[7]有效地表达与交流的能力;[8]懂得工程问题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的影响;[9]学会终生学习的能力;[10]具备有关当今时代问题的知识;[11]有应用各种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11条评估标准可认为是一名合格的现代工程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这里可以鲜明地看到,在重视加强数学和科学基础的前提下,当前更强调的侧重点是:工程实践能力;表达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终生学习能力;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社会人文和经济管理、环境保护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