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5章 彩妆先锋:前瞻者与百花齐放(1 / 3)

《埃及艳后》reference_book_ids":[691794616256561460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20 世纪初期见证了一批企业家的出现。他们在与好莱坞和美容沙龙行业进行合作的同时,逐步向新兴的独立女性提供化妆品,就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了我们如今熟知的规模巨大的彩妆产业。

当时间来到 19 世纪末,化妆界逐渐涌现出一批灵魂人物,他们也是创造如今我们所熟知的现代化妆品产业的先驱。他们身上有许多相同的特质,他们占尽了天时地利(并拥有判断天时地利的智慧),这造就了他们日后的成功。毫无疑问,他们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令人惊奇的是,即便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化妆品产业也从未停止发展和繁荣的脚步。女性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尝到了自己赚钱的甜头,自然不想再走回老路上,这一点不难理解。第一次手里有了可支配收入的她们,对成为平价奢侈品且日益普及的化妆品的欲望永无止境。享受着民主权利的年轻女性通过化妆来表现自我,把自己和对化妆品嗤之以鼻的母辈、祖母辈区分开来。突然间,她们可以通过化妆品来模仿银幕上的偶像了,于是她们乐此不疲。

推动化妆品产业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地理位置。虽然此前化妆品的商业化生产主要兴起于欧洲,但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美国当之无愧地成为化妆品的主要生产国。截至 1945 年,美国化妆品的销售额达到了令人咋舌的 8.05 亿美元。好莱坞的出现和发展是其中的部分原因,但战争才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战时的欧洲化妆品公司生产足部滑石粉和伪装油彩,忙不迭地应对战时所需,资源储备普遍偏低,虽然美国公司也会生产部分战时用品,但它们借此机会赶超了欧洲的同行。1914 年,赫莲娜·鲁宾斯坦把业务扩展到美国,而伊丽莎白·雅顿也开始拓展业务,进口欧洲彩妆回国销售。乔治·韦斯特摩尔(George Westmore)和蜜丝佛陀完美选址洛杉矶,又恰逢好莱坞迅速崛起之初。不久后,查尔斯·雷夫森(Charles Revson)与雅诗兰黛(Estee Lauder)察觉到即将到来的改变——对前者而言是还未开发的指甲油市场和电视广告的可能性,对后者而言是创新营销的重要性和成为科技美容品牌的空间(说句公道话,赫莲娜·鲁宾斯坦在此之前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

拥有预见未来和把握天时地利的神奇能力并不是早期的美容业先驱们唯一的相似点。他们大都出身贫寒,为了成功只能自力更生,单枪匹马,竭尽全力,艰苦奋斗。他们梦想着改变自己的命运,为免受个人背景的拖累,或是改名换姓,或是编造出骄人的身世背景,让其自传的读者很难分清真伪。他们是了不起的市场营销专家,创造出了有关彩妆的幻想,以及编织并出售美梦的营销概念。

当韦斯特摩尔于 1917 年创立首个电影化妆部门时,他创建了一个王朝,也开创了好莱坞化妆界的先河。1935,沙龙“韦斯特摩尔之家”正式营业,韦斯特摩尔兄弟们开始销售自主品牌旗下供沙龙和消费者使用的化妆品。

说好莱坞是现代化妆品产业的起源并不夸张——而在过去,韦斯特摩尔家族就是化妆品产业的同义词。在好莱坞的黄金时期,派拉蒙、环球、华纳兄弟、雷电华(RKO)、20 世纪福克斯、塞利格(Selig)、鹰狮(Eagle-Lion)、第一国家(First National)等数十家电影公司的化妆部门的主管名单上,时不时能够看到韦斯特摩尔家族成员的名字。

然而比起好莱坞山的耀眼夺目,韦斯特摩尔家族的背景就黯然失色了。1879 年,乔治·韦斯特摩尔出生在大不列颠的怀特岛。他烤过面包,给人剪过头发,还曾在英国军队里服役过一段时间,被判定为“身体情况不适合服役”后才开起了自己的美发沙龙。生意的成功和——或许更重要的是——天生对旅游的酷爱让他先去到英国的坎特伯雷,然后去了加拿大,最后在美国落脚。1913 年移居克利夫兰后,他不单做美发生意,也开始给女性化妆。在当时,妓女是除女演员外唯一会化妆的女性群体,给妓女化妆就成了他训练化妆技术的全部方式。每天下班后,他都会带着胭脂罐去到妓院,在妓女的乳头、脚踝、臀部、大腿后侧和面部涂抹。他也开始训练年幼的儿子们制作假发的手艺。

乔治爱去电影院观看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玛丽·皮克福德(Mary Pickford)、莉莲·吉什(Lilian Gish)等当时著名影星的作品,但是他注意到演员佩戴的假发质量低劣,电影专用化妆品的效果也滑稽可笑(演员们化妆仍然亲力亲为,当时他们还没有掌握适合电影拍摄的影视化妆技巧,从妆面效果来说,仿佛面对的是电影院最后一排的观众,而不是几米开外的摄影机)。他们的化妆品不仅看起来颇为业余,也毫无统一性可言,这也就意味着演员们在连续的场景中妆容前后不一。

在知道羽翼未丰的电影行业迫切需要他的技能后,乔治决定进军好莱坞。他开始经营一家名叫“恺撒庄园”的美发沙龙,以“电影公司需要现场化妆部门”为由说服了塞利格制片公司。1917 年,乔治创立了有史以来电影公司的第一个化妆部门,在沙龙里干完一天的活后,他就来到化妆部门,从早上 5 点干到 8 点。一天,女演员比莉·伯克走进了沙龙,乔治注意到她的头发并不茂密,就承诺给她制作一顶假发。他连夜赶工,第二天就将定制的透气假发摆在她面前,速度之快令人震惊。他同时也借此机会告诉比莉,她的妆容有待提高。乔治完成了比莉的新造型后,总觉得眼睛的部分不尽如人意。于是他从假发后部剪下少许碎发,把它们一根一根地黏在睫毛上——这或许是个人睫毛嫁接的最早案例。

至此为止,电影行业开始真正起飞。乔治和另一位假发商路易斯意识到好莱坞需要大量的化妆品,不过“谁真正了解化妆品”成了他们心底的疑问。答案当然是演员们——不了解化妆品,他们连电影都没得拍!乔治和路易斯召集了近 15 个演员,成立了一个名叫“电影化妆师协会”的小型组织,也许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好莱坞化妆行业的创立,靠的就是这两个假发商和一小群演员。

虽然蜜丝佛陀全球闻名(的确实至名归),但是绝大多数女性并不了解韦斯特摩尔家族在改变女性从眉毛、嘴唇到发型等外形偏好方面的影响力。偶像级的电影明星们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都曾在韦斯特摩尔家族的化妆椅上落座,而塞西尔·B. 德米尔(Cecil B. DeMille)的每一部电影都少不了该家族成员的加盟。乔治之子弗兰克·韦斯特摩尔(Frank Westmore)在自传中这样写道,自己的兄弟“埃尔恩(Ern)在与贝蒂·戴维斯合作时摆弄了几下唇刷,就改变了全球百万名女性的唇形”。玫瑰花蕾般的唇形受到克拉拉·鲍和当时其他大多数女演员的青睐,但在埃尔恩看来并不适合贝蒂,他另辟蹊径,给贝蒂设计了一个全新的唇形。贝蒂事后端详镜子里的自己时感叹道:“我向来不认为自己有闭月羞花之色,最好看的部位也就是这双大眼睛了。埃尔恩设计的唇妆让眼睛更具魅力,也让我的五官更加协调,我开始觉得自己也是相当美丽的。”贝蒂曾说韦斯特摩尔兄弟成就了她的全部事业。如今,为你带来启发的某个彩妆趋势很可能就根植于韦斯特摩尔家族某个成员最初创造的风格中。

1923 年,乔治之子佩克(Perc)成为韦斯特摩尔家族中为电影公司成立化妆部门的第二人(第一国家电影公司,即后来的华纳兄弟)。他所有的儿子——蒙特(Mont)、埃尔恩、沃利(Wally)、巴德(Bud)和弗兰克都相继加入了这个行当。

1935 年 4 月,他们成立了韦斯特摩尔之家——“好莱坞乃至全球的魅力焦点”。佩克和埃尔恩受蜜丝佛陀之邀,利用业余时间开发出用两人名字命名的“Percern”假发,成为首款利用父亲乔治开发的隐形网底工艺(如今依然在使用)的假发商品,也是佩克决定打造豪华沙龙想法的灵感来源。蜜丝佛陀通过销售假发赚得盆满钵满,这时的佩克才意识到帮别人赚钱而不是为家族出力太过愚蠢。随后,他们很快开发各种美容用品,通过“韦斯特摩尔之家”、美国的商店和零售线销售,给大众增添一分魅力。

和许多早期的美妆先驱一样,韦斯特摩尔兄弟也没有逃过编造显赫家世的命运。弗兰克·韦斯特摩尔在自传中描述佩克是如何告诉众人他们家族是英国贵族,而大家又是如何轻易相信的——除了演员查尔斯·劳顿(Charles Laughton),据说他曾这样反驳:“少在这儿满嘴跑火车了,看看你那双棕色的眼睛吧。”随着他们化妆刷下的演员的走红,韦斯特摩尔兄弟在好莱坞声名鹊起,纵然挥金如土,也没有散尽万贯家财——除了沃利,他似乎是兄弟之中在财务问题上最清醒理智的一个。韦斯特摩尔一家和蜜丝佛陀不同,后者是商人,前者是发明家,也经历了这个身份带来的一切:家族恩怨,大肆挥霍,酒池肉林,兄弟阋墙,嗜酒如命和数度离婚(支付高额的赡养费),就不用提每况愈下的健康状况和敏锐的商业嗅觉了。这一切都将“韦斯特摩尔之家”带上了毁灭之路,其产品线的运营也最终以失败告终。

韦斯特摩尔家族的后代进入好莱坞工作,直到今日一直在施展电影化妆的魔法,维护家族传奇般的名誉。为彰显韦斯特摩尔在好莱坞做出的贡献,这个家族姓氏被留在了好莱坞星光大道的星形奖章上。

1917 年,蜜丝佛陀开在洛杉矶剧院区中心地带的“化妆品小屋”。

蜜丝佛陀早期面向消费者出售的产品包装上都会有戏剧面具的标记,强调该品牌纯正的戏剧和好莱坞血统。

他是彩妆界受认可度最高的人物,是最早为普通女性大规模生产化妆品的第一人,他就是同名品牌创始人蜜丝佛陀,说他定义了如今的彩妆产业也毫不过分。他原名马克西米利安·法克特罗维奇(Maksymilian Faktorowicz),1872 年出生于波兰——这里引用了官方资料上的出生年份,真实性有待考察。蜜丝佛陀(和伊丽莎白·雅顿一样)略带无助地说,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确切的出生日期!

蜜丝佛陀把化妆品和著名的好莱坞影星联系起来,以产品、电影和演员相互受益的方式进行宣传,做得尤为成功。

蜜丝佛陀家中共有十个孩子,而且一贫如洗,他和兄弟姐妹们小小年纪就开始赚钱养家:他第一次跟着假发商和化妆师做学徒的时候只有 9 岁。14 岁那年,他得到了第一份工作,成为俄罗斯皇家大歌剧院的假发制作师、化妆师和服装师。他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做到 18 岁,之后进入军队服义务兵役。退役之后,蜜丝佛陀搬到莫斯科,在那里卖起了他自制的化妆品和假发,没过多久就引起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皇室成员的注意。为皇室效力除了能够带来经济上的好处,也意味着蜜丝佛陀完全被皇室呼来喝去。《蜜丝佛陀的好莱坞》(Max Factor\u0027s Hollywood)一书引用了他曾经说过的话:“我失去了生活。总是有十几个人在监视和跟踪我。我没有独自和他人会面的权利,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皇室的成员打扮得潇洒漂亮。我自己什么也没有。”这样的情况无法长久,尤其是在他违抗宫廷律令秘密结婚生子之后。1904 年,蜜丝佛陀决定移民美国,远离为沙皇效力时令人压抑的种种限制,逃离愈演愈烈的反犹太主义和大屠杀带来的惶恐不安。其中的一个细节颇为离奇,让人难以置信:据说他是用黄色的化妆品涂抹脸部,伪装出了一副病怏怏的神态,被送去温泉浴场疗养后,他借机和家人上演了惊天大逃亡。

给电影化妆带来麻烦的可不止质地欠佳的舞台化妆油彩,很大一部分问题在于对蓝色光敏感的早期正色胶片对红色不敏感,让演员的肤色看起来暗了一倍,蓝色的眼睛看起来发白,所有红色的物体都变为黑色。这意味着普通的化妆品在银幕上无法正常地显色。对所有颜色的光线都敏感的全色胶片可以改善这一状况,不过由于成本和供应的限制,直到 1926 年以后,全色胶片才被用于电影拍摄。虽然观众可以通过全色胶片感受不同的色彩,但仍然需要蜜丝佛陀研制专用于全色胶片的化妆品。事实上,电影拍摄技术的不断进步也带来了加深对色彩的理解和推动产品创新的需求。演员们和化妆师们都依赖蜜丝佛陀开发出新的质地和色号来应对这些挑战——从处理黑白有声电影中的不同光线到与彩色印片法斗争。好莱坞资深化妆师霍华德·斯米特(Howard Smit)在接受美国电视学会基金会(Television Academy Foundation)的《美国电视档案》(Archive of American Television)栏目采访时曾评价道,“就化妆而言,蜜丝佛陀并没有任何秘诀可以分享。他的秘诀在于制造,他以化妆品制造商的身份占据了行业中的一席之地。他的公司和化妆师间的合作堪称完美。他们帮助我们改进了好莱坞早期使用的化妆品。”

美国移民局把“Maksymilian Faktorowicz”改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Max Factor”。踏上美国的土地之后,蜜丝佛陀一家迁往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当时正值 1904 年世界博览会在该市举办,蜜丝佛陀知道自己可以在那里销售商品。不幸的是,妻子的突然离世让他悲痛万分。1908 年 10 月,他搬到洛杉矶重新开始。他在那里开了一家商店,把莱希纳(Leichner)牌舞台用化妆品和自己调配的化妆品并排放在货架上售卖,第二年,他正式成立了蜜丝佛陀公司(Max Factor & Company),此举颇有先见之明。虽然他制作并销售自己的化妆品,但假发仍然是当时买卖中的大户。假发的高销量让他在 1914 年得以把店里的产品租给正在拍摄《阔男》(The Squaw Man)的塞西尔·B. 德米尔,这部电影也为他带来了重要的机遇。有意思的是,蜜丝佛陀的三个儿子都在该片中跑龙套,这让他们能更方便地在每天收工时回收假发。

蜜丝佛陀于 1918 年提出了色彩协调原理(Color Harmony principle),认为拥有金发、深褐色头发、棕发和红发的女性需要使用不同色调的彩妆来呈现最美的一面。公司大楼在 1935 年以装饰艺术风格重新装修时,蜜丝佛陀为这四种类型各装饰了一间屋子:棕发女性的桃红色房间、深褐色头发女性的粉色房间、金发女性的蓝色房间和红发女性的绿色房间。

在早期的好莱坞,绝大多数化妆师仍然在使用舞台用化妆品,这种化妆品会干裂,因而不适用于电影拍摄——银幕上的灾难。1914 年,蜜丝佛陀迎来了彩妆上的突破,他开发出了和之前的棒状不同的膏状油彩——12 色的油彩更加轻薄,延展力更好,并且不会干裂。消息四处传播,明星们纷纷到访,不仅是为了购买店内的产品,更是为了在电影中使用它们。

1931 年推出的 Automatic 口红可以单手旋开使用,这为使用者增添了一丝妩媚的魅力。

1916 年,蜜丝佛陀首次在电影《琼女士》(Joan the Woman)中担任化妆总监。三年后,他完成了从服务电影的彩妆到服务大众的彩妆的跨越,推出了 Society Makeup 系列,到 1927 年时,该系列已经销往全美。霍华德·斯米特记忆中蜜丝佛陀的店铺“面积不大,坐落在南山街,销售的化妆品装在印有他本人照片的金属罐头中”。1928 年,蜜丝佛陀在好莱坞星光大道附近新开了一家大型总店。公司此前雇用了一定数量的宣传和公关专员,但总店开张后不久,公司和数家电影公司签订了明星代言协定。事实上,协定的达成意味着蜜丝佛陀可以在广告中使用所有一线影星的形象,并以宣传其最新电影作为回报。此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大批耀眼夺目的女明星为蜜丝佛陀的化妆品做起了广告,这种方式对现代面向女性的化妆品营销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

1938 年 8 月,蜜丝佛陀在洛杉矶的家中与世长辞。不久之后,他的儿子弗兰克,也是他事业上多年的亲密战友,把名字改成小蜜丝佛陀(Max Factor Jr.)以完成父亲的遗志。1991 年,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收购了蜜丝佛陀。

赫莲娜·鲁宾斯坦原名沙亚·鲁宾斯坦(Chaja Rubinstein),1872 年生于波兰一个普通家庭,是八个女儿中的大姐。赫莲娜的传记作者曾在书中透露,她的母亲坚持给女儿们抹面霜,保护她们的皮肤免受严寒天气的侵害。在让女儿们的脸蛋看起来清新可人的同时,母亲也一直想着为她们找到好人家。

赫莲娜对购买珠宝的热衷非常有名,据传,她时常取出特意备好的珠宝送给记者们,希望他们能在媒体上美言几句。

16 岁离开学校以后,赫莲娜开始帮助父亲打点生意。但当父母强迫赫莲娜嫁给他们为她挑选的丈夫时,她离开波兰,投靠住在维也纳的叔婶。1896 年,赫莲娜再次因为婚姻大事和父母闹僵,倔强的赫莲娜移民澳大利亚科尔雷恩(Coleraine),寄居在亲戚家中。

远赴澳大利亚的旅途(她就是在此期间改名的)让赫莲娜在诸多方面大开眼界,轮船在许多远离故土的繁华都市停泊,售卖的异域商品让她大饱眼福——其中就包括化妆品。到达旅程终点的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精彩:据说赫莲娜几乎不会说英语,她讨厌阳光,也恐惧马匹,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让她无法充分地享受在科尔雷恩的生活,所以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叔叔的店里工作。据说赫莲娜的皮肤如奶油般柔滑细腻,那些在阳光下暴晒的澳洲姑娘很快注意她的完美肌肤,并争相模仿。虽然惹得叔叔不高兴,赫莲娜开始贩卖随身带来的母亲调制的面霜。这一批卖完之后,她开始通过海运提货。但是因为当时的海运价格高、速度慢,赫莲娜决定自己动手制作面霜,她看到其中的商机后,便离开了科尔雷恩。她搬到墨尔本,做了各种各样的工作,后来结交了一位药剂师,在实验室花了几个小时才成功劝说他帮助自己复制出母亲的面霜。赫莲娜的身高只有 1.5 米左右,但她用张扬弥补了外形上的缺憾。她时刻不离高跟鞋,“穿对了鞋子,女人就可以征服世界”是她挂在嘴边的话。

赫莲娜展现出了异常精明的营销手段。她把首款面霜命名为 Crème Valaze(注意,这个名字毫无疑问地透露出贵族气质——更多的是赫莲娜的品牌战略),据称里面含有采自东欧喀尔巴阡山脉的草本植物。赫莲娜宣称,这款昂贵的面霜是由一名“里库斯基博士”在欧洲配方而成后运至澳大利亚的,然而至今没人发现这位里库斯基博士的任何资料。虽然这个名字在面霜的宣传初期被反复提及,但当赫莲娜自己开始出任资深化妆品科学家的角色后,这个名字很快消失了。不过据鲁宾斯坦的传记作家米歇尔·菲图西(Michele Fitoussi)所说,赫莲娜在快要离世前把一张在文件中寻回、旧得发黄的纸递给了她的秘书——这就是 Valaze 面霜的配方。秘书原以为会在其中看到赫莲娜在过去 70 多年中提及的一系列来自异域的原料,然而留有赫莲娜工整字迹的配方上只是简单地列出了矿物油、植物油和蜡。这里的蜡指的是羊毛脂,是澳大利亚随处可见的绵羊身上的分泌物。羊毛脂本身的气味并不好闻,所以赫莲娜用松树皮、睡莲和薰衣草的怡人芳香让面霜带上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