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正文 第12章 精益求精,不做“差不多先生” (2)(3 / 3)

一次,美国国会即将闭会时,有人请韦伯斯特对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发表看法,他断然拒绝:“不行。我有很多事情,没有时间谈论这个问题。”“啊,不要紧的,韦伯斯特先生。不管谈论什么,每次你发言总是很精彩,从来没有失手过。”韦伯斯特回答说:“那恰恰是因为,每次无论要讨论什么问题,如果不先在自己心里把这个问题过一遍,我是绝对不会发言的。这次我确实没有时间,很抱歉。”

美国著名法官鲁弗斯·乔特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有时候,他会和小商贩为了一些小事情进行辩论,其认真的劲头,丝毫不亚于他在联邦最高法院的演说。

“无论做什么事情,”一位著名作家写道,“都应该尽心尽力,一丝不苟。这是因为,究竟什么才事关真正的大局,究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其实我们也不是很清楚。也许在我们眼里微不足道的小事,实际上却可能生死攸关。”

“这个人一定去过地狱。”每次见到但丁走过,佛罗伦萨人都这么说。实在是因为但丁对地狱的描写太生动逼真了,让人不能不产生这样的想法。

达·芬奇在创作他的名画《最后的晚餐》时,常常会为了一个细节、一种色彩而跑遍整个米兰城。历史学家吉本九次改写他的回忆录,《罗马帝国盛衰史》的开头几章更是修改了十八次才定稿的。孟德斯鸠也曾因为自己的一部著作对一个朋友说:“你几个小时就可以把它看完,可我却辛辛苦苦,几乎为它写白了头。”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在清醒读书时,还是夜里做梦,孟德斯鸠想到的就只有这本书,这简直成了他全部日程的焦点。“如果一个人不能在每一种情形下都尽可能写得最好,”乔治·利普雷说,“那么,他很快就会养成一种坏习惯,就是无论什么情形都无法好好写。”

一个小有成就的昆虫学者向美国著名动物学家阿加西教授拜师学艺,希望能够增进自己的学问。教授把一条死鱼递给他,让他用眼睛好好观察。过了两个小时,他开始询问这名学生,最后他摇摇头,评论道:“你还不知道怎么使用自己的眼睛进行观察。”这句话给了学生很大的刺激,他一改从前对很多事物熟视无睹的恶习,开始对事事都发生兴趣。最后,等他第三次接受教授检查的时候,他得到的评价是:“很好,现在你知道怎么使用自己的眼睛了。”这位著名科学家非常满意。

美国金融家斯蒂芬·吉拉德简直就是精确的化身。凡是他颁布的命令,一律要严格执行,不能有丝毫的违背。他认定,凡事如果不能追求最大的精确,那么最终不可能有巨大的成功。只要他承诺过的事情,他不会有一丝一毫的违反。他最为人们熟悉的一句话,不是“做得很不错”,而是“做得没有任何一点儿错”。他绝不把自己交给命运支配,在生意上的每一个细节他都要仔细盘算,一定要精益求精。他的习惯是,事无巨细都要追求精确,这一点倒像拿破仑。不过,按照他一个做商人的弟弟的说法,他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功,主要还是运气好。

一位伟人曾说,反复操练是非常必要的,你越多地将所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他们就变得越自然。俗话说得好,“术业有专攻”,在工作当中,也是如此,我们只有秉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吃透专业技能,才可以在职场上获得领导的赏识与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