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23 一杯敬朝阳,一杯敬月光(2 / 3)

父女俩在被窝里一通打闹腻歪,起床收拾,我做早餐。小米做粥,放切碎的山药,加两块黑糖,慢慢熬。一块羊奶酪,切薄片,下锅煎至两面微黄,蘸白糖吃……

从来都懒于厨灶之劳,也是朋友中少有的看袁枚《随园食单》、汪曾祺的散文而不致流口水的人,自觉在口腹之欲上很淡漠,也不理解怎么会有“美食之旅”。花在吃这件事上的时间稍多,便觉浪费生命。

在日记里细细记下那日吃食,还是第一次。“早饭后,泡一碗红小豆,等到下午,小火熬出一小锅红豆沙甜汤喝,加一小撮桂花,味清甜而不厚腻,是这父女俩都喜欢的。”

再看那天的日记,鼻端萦绕桂花的香味,才明白,人们细碎地写吃食,是着迷于固化某种无可捉摸的情绪,如果直接描写那种情绪,则苍苍白白,几个词就完结了。像是幸福、愉悦、满足之类,总不如气味更有张力,即便相隔日久,也能即时从记忆里钻出来,裹挟着秋日暖阳,一股脑儿笼在身上。

那一日,窗外玉兰花刚开,十一月底,大理正值深秋,厨房里光线美得不行不行的。王先生拿出给女儿的礼物,一张鱼尾峰的小油画,背后写了字,一句句念给她听。

那个早晨,我想我们三个都会永远记着。

王先生频繁出差,我又回到一个人艰难平衡带娃时间和自我时间的日子,白天在咖啡馆跟朋友感慨了一句:“心心念念地盼着她上大学呢,掐指一算还有十三年!”(佯装哀号)完全没注意旁边正画画的女儿。

晚上,睡前聊天,她忽然问我:“妈妈,你是不是特别怀念没生我的日子。”

我:(瞬间冷汗,开始找补)“呃,确实,以前更自由,妈妈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但是呢,生了你之后,爸爸妈妈觉得越来越幸福了,虽然自由少了点,但幸福多了很多。”(满满的求生欲。)

女儿:(沉默了好一会儿后)“妈妈,可是我想让你又自由又幸福啊。”

(为娘泪目了……)

又一日,下了舞蹈课回来,女儿问:“妈妈,那个谁说我丑。你觉得呢?”

我:“妈妈觉得,你是全天下第一美!”

女儿:“是吧!我也觉得你是全天下第一美的妈妈!”

…………

(省略日常互吹一万字)

这一年,在书桌前坐久了,注意力全在故纸堆里,身材管理什么的尽成浮云,年底一上秤,结结实实吓了自己一跳。

给出差的王先生发微信,惊叹:“我胖了六斤,天哪,肉眼可见地胖起来。”

人回我:“瞎说,秤坏了吧。”

我无语……

唉,这一家三口,在罔顾事实敝帚自珍盲目自恋的道路上,一骑绝尘。

醒来,窗外一片黑,看手机,才五点。又是这样,不论多晚睡,早上五点左右,按时睁眼。

躺着看窗外那片黑,想要等来睡意,却是眼睁睁看清了五点六点七点的黑,有什么深浅区别。听到旁边开始翻来覆去,却也不见起。

“醒了?”

“嗯,太早了。”

没好意思说,我都盯着窗帘躺两小时了。回笼觉无望,算了,起吧。

下楼放音乐,喝粥,煮一大杯咖啡,一个摊开纸习字,一个开电脑写东西,楼上有正酣睡的小猪妹。

以前爱睡懒觉,若不上闹钟,自然醒的时间简直不可告人。休息日,一觉醒来,天都黑了,时有发生。如今万事由己,想睡多久睡多久,却是再也睡不着了。

后悔年轻时真不该为爱睡懒觉内疚,后悔那时总在心里谴责自己,大好光阴就总睡去。那时怎会知道,无论喜欢与否,睡懒觉的能力终将失去。

学了花道后,出门习惯留意植物。由此老是想起朱光潜《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说的是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决定了各自要走的路。

比如,园里一棵古松。

假如你是一位木材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

你脱离不了你木材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我也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

那位画家朋友,什么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

木材商的态度,实用,做人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木材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纯粹是客观的、理性的,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丢开,做理性的思考。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美感的态度,需把古松摆在心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不计较实用,不推求关系、条理、因果,不做抽象的思考。如画家看古松的态度。

人生大概就是不断调整这三者比例的过程。

实用的态度使我们活得好;科学的态度助我们活得真;唯有美感的态度,助我们飞出现实的迷楼,活得通透,无限接近一种轻盈的神性。

然后,再看世界,发现遍布生机,有无穷无尽的趣味,且这趣味无须你以金钱交换,只需用心领略。

大理三月的几场雨,都在午后随狂风而来,零星雨点东奔西突地砸上一会儿,转为淅淅沥沥,到傍晚时,冷寂直往心里钻。

来大理后阳光摄入太足,总盼着下雨。一个人在家,索性什么都不做,就坐在书桌前听雨,看外面迷迷蒙蒙一片。

人会本能地寻找平衡,静静坐一会儿,脑子里飘过许多温暖的画面。一时间莫名地思念一些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