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推荐序 来,干了这碗大补汤(2 / 3)

第一版《滋养和安顿我们的心灵》(以下简称《滋养》)出版于2006年,我遇到这本书是在 2009年,正在读心理学研究生。那时候的我善于思考、喜欢精美繁复的心理学理论,故而对通俗类的心理学读物非常挑剔,觉得这类读物内容浮浅、言之无物。然而《滋养》一书从上手的那一刻起,就让我有种放不下的感觉。它清澈通透,比山泉更加甘甜;同时它又浓厚深远,比老汤更加韵味深长。

这是一种很有趣的阅读体验,在被滋润和营养的同时,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内心是干渴的、匮乏的,于是更加想去读。

近十年后,我才逐渐明白这种干渴与匮乏并不只是我个人的,它相当普遍,是许多中国人共有的。这种干渴与匮乏的原因,在于中华民族这棵大树在近几百年受了很重的伤,以至于许多树叶和枝丫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系断开了连接,华夏文明土壤中的养分输送不上来。作为枝叶,我们因此而干渴、匮乏,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要到哪里去。缘于此,心灵需要被滋养,心灵需要被安顿。

中国有句老话叫“七步之内必有解药”,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山林中被毒蛇咬了,那么在附近一定有能解这蛇毒的草药。引申一下,就是说人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解决方案通常并不遥远,而是就在身边,就在日常生活所能接触到的地方。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就存在于我们当下的文化环境中: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比如儒释道思想,《西游记》《红楼梦》等小说则是它们的通俗化表达。它们曾经蒙尘多年,许多当代中国人与它们“对面相逢不相识”,而现在正是重拾文化自信,将其发扬光大的好时候。另一部分是近百年内汇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尤其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等。它们有待进一步消化与融入中国本土。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它们可以让我们从一个新鲜的角度自我审视,乃至解决一些问题。

朱建军先生在《滋养》幕后所做的,正是对这些东西方文化中的精华进行深度的体验、理解与消化,再用最通俗的语言谱写出来。此过程也仿佛一个高明的厨师,结合东方与西方特色食材的精华,融会贯通地熬制了一锅“十全大补汤”。

说《滋养》是十全大补汤,并非单纯的玩笑。事实上,书中四大章的内容牵扯到人性、人生中的几个重要方面,不偏不倚,全方位把握、滋养和调理人心会遇到的普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