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正文 第十九章 文化之梦解读(3 / 3)

但是,卦、爻辞中的描述部分,并不都像是征兆。如果说《易经》的确像记载所说的,主要是文王所做,那么用征兆解释不合理。一个被囚禁的人,所能看到的东西很有限。描述部分中的许多内容,都是他所不可能在狱内见到的。而即使说文王创作《易经》时归纳了民间关于征兆的说法,有些描述也不好解释。

例如,“嚼卦上九:见家负涂土,载鬼一车,遇雨吉”。见到猪一身泥,拉着一车鬼。怎么可能古人会说:如果你见到一只满身是泥的猪拉了一车鬼,那么你出门赶上下雨是吉利的。因为难得会有谁见到这种征兆,除非他有幻觉,所以这种征兆毫无价值。如果只说见到猪一身泥预示着什么什么,才是更合理的征兆性语言。

再如,“大过卦上六,过涉灭顶,凶。”趟水过河水没了头顶,凶。这又是一句废话,水淹没了头顶当然凶,但水淹没头顶本身就是灾祸,它不是另一个灾祸的征兆。

另外,许多中国人极为相信的征兆,比如日食预示灾祸,地震预示战争,喜鹊叫预示喜事等,在《易经》中都没有出现,这也说明描述部分不是征兆。不可能说周文王时人相信的征兆,和过后并不很久的春秋时期的人相信的征兆就完全不同了。也不大可能周文王不把日食等重要预兆收入《易经》内。然而,如果把这些描述说成是一个比喻或一个梦都是说得通的。但是解释为比喻相对来说不很合适。因为用“履虎尾,不咥人”这种少见的事情作比喻,不如用一些更常见的事。再如“旅卦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丧牛于易凶”。如果作为比喻,把什么可以比作先笑后哭呢?

3.有些描述部分很像梦。

有些卦的描述部分,明确提到了“梦见什么如何”,这些描述当然是梦。

有些卦的描述部分,和古代流传下来的释梦书中的条目或古人释梦的例子极相似,例如:“困卦六三”的描述部分有这样一句:“人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新集周公解梦书》中有:“梦见宅空者,主大凶。”再如:“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新集周公解梦书》中有“梦见龙飞者,身合贵”。

一卦中各爻的描述,往往是同一形象的不同状态,比如乾卦是龙的七种状态:潜藏的龙,看见在田地里的龙,在渊中的龙,天上的龙……渐卦则是:大雁落在小河边,大雁在石头上吃东西,大雁在树上……这种形式极像一本梦书:梦见在大地上如何,在树上又如何。

用释梦的方式解释《易经》的描述。如果我们把《易经》描述部分当做梦,用释梦的方式解释,解释出的结论和《易》的占断有很高的一致性。

例如:“屯卦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按梦来解释:骑马可以是一个性的象征。因此梦见骑马,对应白天的婚姻是很恰当的,而且表明了梦者的生理愿望已经有一定程度,这对事成功是个有利因素。这和卦中占断:“往吉无不利”是一致的。反之,如果梦见“屯如禀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屯六四)描写的状况,说骑马走得极为艰难,求婚的人弄得像盗一样,这种梦虽然也是性象征,但是同时有困难,强求了点,相对就较难成功。卦中占断是:“女子占不字,十年乃字。”一时还结不成婚。卦的占断和释梦也是相似的。

再如“大过卦九二,枯杨生梯,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见“枯杨生梯”,老树长了新叶子,象征老年人重新恢复青春。“老夫得其女妻”,老夫得到了年轻妻子,也同样象征着老人恢复青春。进一步,老年人象征着精力衰弱,而枯杨生梯,老夫得其女妻则象征着一个人(未必年纪真老)精力得到恢复,这自然是一个很好的象征。卦上占断为:无不利,和梦解释也是一致的。而“大过卦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夫。”和九二爻不同,枯老的树上开出了花朵,花象征女性,以这个象征代表的和九二爻有性别差异。

再如,“井卦各爻”,就是各种有关井的情境,如果我们把理解为梦见井的种种具体情境,可以这样分析:正如我们前边所说,梦见井,往往象征着内心的源泉,心理力量的源头,一种滋养等。但是同是梦见井,上下文不同,意义也不相同。假如梦见井水浑浊,梦见旧井可能已半干,一般象征着心理潜能没有得到开发,这不是很好的心理状态。而“井卦初六”正是井泥不食,旧井无禽。这一爻的结果是得不到滋养。再如,梦见井水清澈但是没有人喝,我认为象征着心理能量没有被使用。而《易经》中则说,“井谍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即是说,如果国王是明君,你可以有福,否则你会怀才不遇,也很可惜。以梦来解,《易经》这样解也是对的。只是《易经》没有提到梦的更深一层意义:你只有自己提升了心理能量,才会得到机遇。清清井水象征你的能力,它能不能被使用不仅在于国王,也在于你自己。

我们认为《易经》中的描述有些是梦象,那么我们必须说明,为什么梦象会进入《易经》?

我认为,这是古人用龟占、梦占等占卜方式相结合而造成的结果。为了保证更可靠,古人同时应用多种占卜术,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那么,在用八卦以至六十四卦占卜时,也会参考占梦的结果。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要对照这两种占卜方式。对照的结果,自然是将有类似的占断的放在一起,相互参照。我认为就是这样,古人最后把梦书的内容放进了《易经》,按六十四卦把常见的梦象进行了分类。

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假设传说中周文王被囚期间创造《易》的事件是真实的,那么,被囚的他在占吉凶时,当然除了用蓍草,最方便的就是释梦了。因为被囚的人,最有时间去做梦。

当然,我们说《易经》中有梦象,也并不是说《易经》中所有的描述部分都是梦象。有些显然不是梦,如“帝乙归妹”,是典故,还有一些是不是梦很难说清楚。

《易经》中藏着一本梦书,这个假设是否成立,还需要研究者去进一步探讨。本书的说法,不能称为定论,不过至少可以对这一有趣的题目加以思考,也许你也会有新的发现。

梦例:天与地的距离——难醒的噩梦

“在某次考试前,我梦到一些我平常很少接触的同学来我家玩(而且我家好像也变了,不是现在的家,而是一幢很高的楼)。当我打开窗户准备往下扔纸时,我看到一个挺可爱的小男孩就在我家窗户稍下一点的位置上,当他看到我时还冲我笑,我也对他笑了笑。然后他突然就掉了下去,我顺着他看下去,才看清楚,底下是一大群小孩,一个叠一个,好像在叠罗汉。那个小男孩是最高最上的一个,正好到我家窗户下一点的位置!我看着他就那么下落,直到地面,当我想看他到底怎么样了,眼前却出现了一个横幅,上面写着‘有时候,天与地的距离并不遥远’。然后我就突然醒了!醒了之后,我在想这个梦,可始终没有想通,希望您能讲解!”

释梦者朱建军:他醒了吗?我们真的醒了吗?起床的时候,睁开我们眼睛上学的时候,我们真的不是在做另一个梦,甚或还在继续同一个梦吗?当然,我们认为睁开眼后就不会是活在梦里了,但是,你真的是睁开眼了吗?或许还是梦见自己睁开眼了。也许,在做梦的时候,我们也许比所谓清醒时候更清醒。因此,梦里能说出这样有深刻哲理的话:“有时候,天与地的距离并不遥远”,而醒了之后,却想不通这个梦的含义。

让我们回到这个梦吧,这个梦的主题是坠落,也就是从一个很高的地方落到地面上。高的地方是“一幢很高的楼”,下落是直到地面的。虽然楼看起来很高,就算它高到天上,就算爬到这样高也许会需要很多时间,但是要坠落到地面却并不需要很多时间,因此可以说“有时候,天与地的距离并不遥远”。从一个很高的地方,可以很容易坠落到最低的地方。对当事人来说,这真该是一个噩梦。

不过,做这个梦的当事人却并没有完全体验到这个梦的可怕,因为梦中坠落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一个“平常很少接触的同学”,他只是“看着他就那么下落”。因此,我们感到梦中的自己并没有直接感到恐惧,而似乎反而有些像漠然的样子。

坠落的人真的不是他自己吗?实际上,坠落的人就是他自己。熟悉释梦的人知道一个规律,同学——尤其是同班、同宿舍的同学——常常代表梦者自我的一部分,这个梦中那“平常很少接触的同学”,实际上也就是梦者自我中不常出现的部分,他的潜意识中的自我,这个同学的坠落,是用这个方式来告诉他一些事情。

梦中的家也是自我的象征,“我家……是一幢很高的楼”,在考试前,评价梦中的家是不是高,其意义很明白,实际是评价自己的成绩是不是“高”。当然我们看到主人公的成绩很高。但是,当他要“扔纸”也就是暂时放放学习的时候,他却意识到,他达到这样的高度是不稳固的,就仿佛“叠罗汉”方式攀登到了这样的高度,他的成绩很可能突然掉下去。有可能一下子掉到最低,天一样高的好成绩和地面一样的低成绩之间,距离并不遥远。意识到这一点使梦者为之震惊,于是就“醒”了,也就是不敢继续做梦了。因此,虽然表面上梦者没有表现出恐惧,实际上这个梦对他是一个很可怕的噩梦,以至于他会从梦中惊醒。“我看着他就那么下落”,表面是多么漠然,内心中就有多少的无奈和悲哀。

是不是他的潜意识,那个可爱的小男孩,是提醒他不要“扔纸”,要捧着这纸继续读,好保证成绩继续在高处呢。不是,这个梦中,我们看到男孩子之坠落,并不是被扔纸所砸倒了,而是似乎毫无原因地“突然就掉了下去”,坠落的原因是“叠罗汉”似的这样一种攀登方式,太高了之后会使下面的“人”不能负载。学生在应试教育中,把人生其他的一切作为基座,只为负载一个越来越高的学习成绩,也同样很可能面临这样的命运。也许看起来无缘无故,包括学习成绩,甚至这个人的整个生活,都会突然就掉了下去——也许是身体垮了,也许是心理崩溃了。潜意识提醒我们的是,也许我们本不应“叠这样高的罗汉”。

如果我们熟悉中国历史和文化,就会知道“叠这样高的罗汉”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应试教育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所谓应试教育,只不过是科举制度的现代版而已。我们的家长、老师和社会,之所以能够忍受甚至共同发力促进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中早在千年以上的科举中,在我们每一个心中植入了这样的文化基因了。我们完全出于“为孩子好”的善意,却用不可思议的高压把许多孩子压垮,就是科举制度带来的文化流毒。现代的我到中学的时候,经常听到老师教育孩子的话就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骨”。要知道,这些提出要头悬梁、锥刺骨、泛舟在苦海中的古代前辈,并非文化大师而都是科举中人而已,他们这样吃苦的潜台词不过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书中自有黄金屋”,而现代的应试教育背后,不说出来的思想也是和这些古代前辈如出一辙。

在明代,科举发展到其顶峰,当时是应试教育方式八股文喧嚣尘上的时代,有识之士说过八股如果不亡,大明早晚亡国。因为这样的教育,不能开启人的心灵,不能开启人的智慧,反而会把学子变成只能死读书的呆子,每个人都这样的话,国家整体也会受害。大明果然亡国了,证明了八股的失败。但是我们悲哀地看到,八股却没有亡。晚清爱国志士努力废科举,开设学校以进行真正有用的教育,他们认为八股总算亡了。东亚睡狮终于醒了。不过,悲观的人有时会担心,我们真的醒透了吗?八股有没有死而不僵借尸还魂?这样的悲观不时会被现实中的事件证实,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梦,以及我们常常听到的种种应试教育荼毒孩子的事例,以及我们身边每个孩子的经历,都在不时提醒着我们,科举和八股这个妖魔还在我们身边。

我们的孩子会不会继续在梦中,甚至少数严重者在现实中,从高楼上坠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