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壹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1)(1 / 3)

《新唐书》reference_book_ids\":[6883424423005654029]}],\"21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3,\"start_container_index\":21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9},\"quote_content\":\"《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深宫的阴谋,沾血的皇位

买凶杀子:一个昏着毁了一个国家公元前701年,卫宣公十八年,一艘小船向卫国和齐国的边境莘地驶去,船帆上醒目地挂着装饰有牦牛尾巴的旌旗——白旄,船首是一个长身玉立的年轻公子,他脸色沉静,从容不迫。

莘地一群强盗把船拦了下来,他们指着旌旗说:就是他了。

强盗们闯上船来,一刀把那公子杀了。公子没有抵抗,没有分辩。

强盗正觉奇怪,又一艘小船赶上来了,一个带着酒气的中年男人在船上大声喊叫:别杀他!你们要杀的是我啊!

那男人跳上前面那条船,抱着死去的公子大哭,强盗们不由分说,把他也杀了,完事后派人去向雇主报信。

要杀这两个人的雇主,就是两人的父亲卫宣公姬晋。

老话说“虎毒不食子”,这个老国君怎么鬼迷心窍到要雇用强盗来杀自己儿子呢?

01

姬晋留在历史上的事迹,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好色。

年轻的时候,他和老父亲的姬妾夷姜私通,生下个儿子,取名为伋。

继位之后的卫宣公,仍旧不改本性。他立姬伋为太子,并要替他迎娶齐国的大美女宣姜为妻,但因为听说宣姜美艳不可方物,卫宣公便动了心思。

他先打发姬伋出使他国,然后自己在淇水边筑了个宫馆,李代桃僵,与宣姜做了夫妻。卫人见国君如此荒淫无耻,还作了首讽刺诗,把卫宣公比喻成了个又老又丑的癞蛤蟆:新台有泚,河水弥弥。燕婉之求,蘧篨不鲜。(《诗经·邶风·新台》)大意是说新台建得明丽辉煌,河水汤汤向东流淌,宣姜本想嫁个如意郎君,没想到最后自己的夫君却丑得像只蛤蟆。

这卫宣公在温柔乡里快活过日子,宣姜也接受了自己的命运,还替卫宣公生了两个儿子,公子姬寿和姬朔。

随着两个小公子长大,卫宣公的长子姬伋——宣姜本来要嫁的正主儿,成了宣姜的绊脚石,她开始为除掉姬伋动起脑筋。

姬伋是个仁爱的人,姬寿非常佩服喜欢这个同父异母的大哥,经常和他在一块探讨理想和人生的意义。姬寿的同胞兄弟姬朔却是另外一副面孔,这是个利欲熏心的坏小子,他和母亲宣姜一拍即合,无论如何都要除掉年长的姬伋,自己取而代之。为此,他不断地给昏庸的老爹洗脑:姬伋大哥多么恨您哪!

老男人都偏爱小儿子,更何况还有宣姜软绵绵的枕头风。

卫宣公把要嫁给姬伋的女人占为己有,本来心里就有个疙瘩,怎么看这个长子都不顺眼,而替他生下姬伋的夷姜已经失宠上吊自杀了,于是老男人一狠心,决心干脆来个一了百了,把姬伋也杀了。

卫宣公派太子姬伋出使齐国,并预先通知边界莘地的强盗:你们帮我杀掉一个人,那人的船上挂着装饰有牦牛尾巴的旌旗,那是使者的标志——白旄。

此时的太子姬伋仍被蒙在鼓里,但姬寿却知道了宣公的计划。他急忙赶去见大哥:“这次差事去不得!父亲要杀你,你快跑吧!”

太子姬伋不肯,一再坚持说,违背父亲的命令苟且偷生,这种事我做不到。

姬寿见苦口婆心劝不动大哥,又想了个办法。

“那我给你饯行吧!上酒!”

姬寿把太子姬伋给灌醉了,偷了白旄,冒充兄长的使者身份,义无反顾地走上死路。

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始的一幕。强盗只认牦牛尾巴,把姬寿杀了。酒醒的太子姬伋知道不妙,一路赶来,只见弟弟已惨死,悲痛欲绝,之后也被杀死了。

一对仁义兄弟,一起蹈难而死,知道真相的卫国人悲愤难平。咱们的国君做出这种禽兽不如的事情,把这两个好公子给祸害了!人们写了首诗,来怀念他们: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瑕有害!

两位公子乘船走了,船只随水漂流远去。我们是多么思念你啊,心中的眷恋难以排除。两位公子乘船走了,船影渐渐消逝无踪。我们是多么思念你啊,真希望你们没有遭遇灾祸!

02

卫宣公、宣姜要杀的原本是姬伋,没料到强盗们连姬寿也杀了。老头儿经受不了这样的打击,没多久就魂归西天了。这下最得意的是姬朔,他如愿以偿上了位,也就是日后的卫惠公。

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卫惠公的所作所为,在卫国非常不得人心。他继位几年,已惹得天怒人怨,大臣左、右公子发动政变,扶持了太子姬伋的同母弟弟黔牟上位。卫惠公逃到了自己的舅舅齐襄公——宣姜的哥哥——那儿避难,寻求政治保护,并在齐国一住就是八年。

虽然卫国人已经自己选择了新的君主,可其他国家并不认同。

强大的齐国找了个借口,纠集了鲁、宋、陈等国一起攻打卫,要护送卫惠公姬朔回国。

卫国挡不住,左、右公子都被杀了,新任国君黔牟也逃了。多国部队开进卫国,卫惠公复位。虽然这个人道德败坏,但血统还算正,是卫国国君的血脉,处于弱势的卫国人只能捏着鼻子接受了。

但是民心向背很会影响国家的政局。

卫惠公姬朔当了十几年国君驾崩了,儿子继位,史称卫懿公。卫懿公和他父亲一样胡闹,被狄人杀了,国君之位再次空悬。

卫国人还是思念贤德的太子姬伋。经历了卫惠公、卫懿公父子两代的昏庸统治,他们希望能找到一个和太子姬伋有关的人来当卫国的国君。

人们的视线一下转到了宣姜这个美女身上。

03

宣姜的哥哥齐襄公率军把外甥卫惠公送回卫国之后,霸道地让卫国人接受这个国君。除此之外,他还有个更霸道的招数——要太子姬伋的一个同母弟弟姬顽迎娶寡妇宣姜。

齐襄公的理由非常无厘头:宣姜原来是要嫁给太子姬伋的,没想到阴差阳错嫁错了。现在太子姬伋死了,那就要他的亲弟弟来娶宣姜。

虽然姬顽一百个不愿意,但在齐国的重压下,也只好娶了这个后母,还生下三个儿子、两个女儿。

姬顽的一个儿子姬申因卫国内乱,跑到曹国去避难。他相当得人心,一开始跟随着他的卫国人有七百多,后来竟渐渐地有了几千人团结在他的周围。山不转水转,卫懿公驾崩后,卫国人思念太子姬伋,找来找去找到姬申,把他请回来立为卫戴公。

万万没想到,卫戴公没多久就去世了,于是卫国人又找了姬顽和宣姜的另一个儿子姬毁,将他立为国君,史称卫文公。

这是好大一圈轮回。太子姬伋虽然早早地死掉了,但他的灵魂好像一直在卫国的国土上绕来绕去。最后卫国人还是因为爱他,才拥立了卫文公。

卫文公算是一个不错的国君。中国历史上,谥号为“文”的君王都不错。

曾经卫国和狄人开战,卫文公就给大家一句话:谁能治理好国家,我就把国君的位子让给他。大臣们都不同意,于是众志成城,把狄人打退了。

卫国乱了这么多年,终于安定下来。卫文公继位的时候,卫国才三十辆兵车。由于他在位期间爱民强国,经济有着不错的发展势头,到他过世的时候,国内已有了三百辆兵车。

04

比较好笑的是,很多历史书的作者,都把卫国内乱外患的责任归到宣姜这个女人身上。

西汉刘向就说,卫国的那个宣姜啊,想害死太子姬伋,立自己的儿子姬寿,结果姬寿也死了。卫国五世不得安宁,这个都是宣姜这个祸水引起的!

然而实际上,卫宣公才是那个最大的祸根。

古人总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卫宣公的恶行,造成了卫国的灾难,而能平息灾难,冥冥之中还有他的儿子太子姬伋一份功劳。

曹魏与司马:你想让我死,我必不叫你活01曹魏嘉平六年,魏帝曹芳与权臣司马师、司马昭的矛盾公开化。九月,曹芳想找机会干掉司马兄弟。

但他临事不决,反而让司马家警觉起来。先下手为强,司马兄弟奏请郭太后,以作风不正为理由,废了曹芳的帝位。原本他们想立彭城王曹据为帝,但在郭太后的坚持下,魏文帝曹丕的长孙曹髦坐上了皇位。

曹髦,字彦士,聪明颖悟,少年老成,当时的爵位为高贵乡公。他受诏到了洛阳外的玄武馆,臣下请他进正殿,他却说这是先皇帝的旧所,自己只住西厢房。臣下要以天子的仪式车驾欢迎他,但他不同意。正式进入洛阳之后,群臣在西液门南面跪拜迎接,曹髦还要下车回拜。礼仪官提醒他说,按礼制,不须回拜,曹髦却回答说我是臣子,因此终究还是回礼了。到了宫殿止车门,曹髦要下车,礼仪官又说,以前是坐车进去的。曹髦说皇太后征诏我来,还不知道是为着什么事,坚持步行到太极东堂。见到了皇太后,皇太后亲手把皇帝的玺授交给了他,之后曹髦正式在太极前殿即皇帝位。整个过程中,曹髦一直以人臣自居,执臣子礼仪,从容得体。

其实这一年,曹髦才十四岁,满打满算也只是一个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他是这样的早熟懂事,做起事来很有主见,没有人云亦云。当天在群臣面前,他声音洪亮,神情爽朗,很多大臣都打心眼里感到惊异,觉得这个新皇帝不简单。

即位典礼过后,司马师私底下问心腹钟会:你认为新皇上是个什么样的人?

钟会随口就说:“才同陈思,武类太祖。”这是个多么高的评价啊!文采比得上陈思王曹植,武略类似于太祖曹操!

听此言,司马师阴森森地说:如果真的如你所说,是国家的大福气。

钟会战战兢兢回家,大为后悔:我怎么说这种话,会害死人的啊!

这一年是正元元年。

02

估计司马师看到曹髦的表现后,一定觉得自己中了郭太后的圈套。

如今虽然看上去是司马家把持朝政,但新皇帝不是一个听话的主儿,而且本来朝中效忠曹魏的势力也不小,表面平静的朝廷,实际上暗流涌动。和不甘于做一个傀儡的新皇帝的较量就摆在面前,司马家能不能继续控制住大局,就要看司马兄弟的政治智慧了。

正元二年正月,忠于曹家的扬州刺史文钦、镇东将军毋丘俭在淮南起兵讨伐司马氏。司马师带病出征,几番较量,淮南兵败,毋丘俭被杀,文钦逃奔东吴。司马师虽取得胜利,但在战斗中伤病加剧,班师回朝途经许昌时便死去了,司马昭暂时代替司马师统率全军。

曹髦在洛阳得到消息,意识到这是一个千古难得的翻身机会。他立刻下了一道诏书给征东大军,让尚书傅嘏率大军回朝,并要求司马昭留守许昌,照应各方。

这诏书一到,司马昭就识破了曹髦的用意:这不是要把我和军队切割开来吗?意思就是要拿掉我的兵权!司马氏手下的政斗高手傅嘏、钟会也这样认为。大家一致决定,由傅嘏给曹髦上书应付,同时大军立刻出发,直指洛阳。

几天后,军队到达洛水南边,驻扎下来。这一招兵临城下,让年轻的曹髦措手不及。满朝的重要位置都是司马氏的人,枪杆子也握在别人手上,想要搞倒司马昭,难于上青天。

曹髦没法,只得下诏以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司马师死于正月二十八,曹髦封司马昭在二月初五,就在这短短的几天内,小皇帝和司马昭已来了次无声的对决,结果是以小皇帝完败而告终。这下子,军政大权名正言顺地落在司马昭手上,司马家的权力顺利交接了。

甘露二年,曹魏的镇东大将军诸葛诞又在淮南起兵声讨司马昭。这一次司马昭一点儿机会都不留给曹髦,他亲率二十六万大军征讨诸葛诞,并挟持曹髦和郭太后一起出征,把朝中的不安分因素完全抓在了手上。

仗打了近一年,诸葛诞兵败被杀,最后一支效忠曹魏的势力让司马昭给彻底消灭了。

03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寒浞的人篡夺了夏的天下。夏朝皇族中一个遗腹子名少康,他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打败了寒浞,夺回了政权,史称“少康中兴”。这是夏朝得以继续生存的关键一环,少康也因此成为中兴名主的代名词。

汉高祖刘邦白手起家,一路干掉强秦,消灭项羽,建立大汉。他知人善任,豁达有度,是帝王中的佼佼者,历代统治者都对他推崇备至。

曹髦召集了一批大臣讨论这两个人谁更优秀。开始时大家都认为少康是在祖辈的光环下复国,和东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朝的功劳一样,而刘邦赤手空拳开创一个朝代,更加不容易,所以刘邦最优秀。

但曹髦不同意。他以为少康早年流亡天涯,与刘邦一样是一点儿基础没有,却以仁德得到了大众的支持,最终得以复国。刘邦生在乱世,以武力和诡计夺得天下,只算智者,不是仁者。

见皇帝这样说,大家也都“同意”了皇帝的见识,全体一致通过皇帝的论断:少康实施仁政,是仁者中的英雄;刘邦凭借武力,是智者中的豪杰。相比之下,少康是最优秀的君主!

这个结论,一点儿也不掩饰地说出了曹髦要做一个中兴名主的心愿:我曹髦要做少康,恢复祖先的光辉业绩。那么谁是那个夺我曹家天下的“寒浞”呢?大家心知肚明。

皇帝和权臣的斗争已日趋白热化。

司马氏经司马懿、司马师的苦心经营,到司马昭手上时,已经算得上是权倾朝野,此时的曹魏基本上是司马家的天下了。以司马昭的智慧和手段,曹髦这种指桑骂槐的小手段怎么会逃得过他的法眼?他在曹髦的身边布满了眼线。曹髦的一举一动,都完全掌握在司马昭的手上。

甘露五年四月,司马昭进位为晋公,加九锡。这是承袭王莽篡汉的招数,“九锡”乃是权臣篡位的先声,司马氏已然加快了篡魏的步伐。

曹髦是曹操的子孙,血性十足,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断。早年间,传说邺城的水井中有龙出现,曹髦便叹息道,龙是飞天的神物,困在水井中真是大灾难,完全以龙游浅水自况。此时,他又对臣下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任他废立!誓要和司马昭来个了断。

04

甘露五年五月初六,曹髦召见大臣王经、王沈、王业:我现在就要去讨伐司马昭!

王经苦苦劝阻道:朝野上下皆归司马家,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他的爪牙遍布四方,咱们这边没有一点儿实力,陛下你用什么去对付他?

曹髦从怀里掏出诏书掷在地上,喝道:我已经决定了!大不了一个死字!说完,转身就去内殿禀告郭太后。王沈、王业见状慌忙逃走,要去向司马昭报告。他们叫王经一同去,王经不肯。

曹髦拔剑在手,上了辇车,率领宫中站岗的、敲钟的、跑腿的数百号杂役,呐喊着冲出宫门。他先在东止门碰上了司马昭弟弟司马由的人马,曹髦左右厉声呵斥对方,士兵们见皇帝亲自上阵、怒气冲天,吓得一哄而散。曹髦再往前走,迎面碰上了全副武装的一支部队,打头的是司马昭的心腹,中护军贾充。

曹髦挥着剑叫大家往前冲,对面的兵士们看到皇帝要拼命,纷纷后退。贾充的部下成济勒住乱奔乱跳的战马,着急地问:现在怎么办?贾充说:司马公养着你们这些人,就是为了今天,还有什么可问的!成济立刻拍马上前,一枪把曹髦刺了个透心凉,枪刃从背上穿了出来,曹髦一下子从车上摔到地上,挣扎着死去了。

曹髦就这样被杀死了,一个皇帝用自己的鲜血捍卫了自己最后的尊严。

司马昭得讯,匆忙赶来,见满地鲜血,一下跪倒在地上——毕竟杀掉皇帝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不过司马昭很快就开始了善后工作。他威逼郭太后下诏,说曹髦性情暴戾、悖逆不道,此番是他自己闯祸,随后褫夺了曹髦的皇帝称号,仍作高贵乡公。又杀了成济,以掩悠悠众口。曹髦被草草安葬于洛阳西北三十里的瀍涧之滨,司马昭只派了几辆车去办理安葬事宜,也没有旌旗等引导仪式。许多老百姓相聚围观,说这个就是前些天被杀的皇帝,有人忍不住哭了起来。

芳草萋萋一抔土,一位君王是这样的下场,真是无限凄凉。

曹髦虽然没有成功,但他求仁得仁。在司马氏的淫威之下,他没有屈服退让,而是奋起抗争,以死来对抗残酷的命运。他是个战士,用生命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后来北魏的皇帝元子攸就声称:“宁为高贵乡公死,不做汉献帝生!”

后人敬佩曹髦,同时也惋惜他没有韬光养晦,而是不平之色形诸言行,终于快刀快折,死于权臣之手。但司马家做了这样的亏心事,也一直放不下这个心理包袱。到了晋明帝时,大臣王导把司马兄弟在魏末的所作所为告诉明帝,明帝羞愧地掩面伏在床上,叹息道:如您所说,大晋的天下还会长久吗?

可见公道自在人心。

无情帝王家:唐玄宗一日杀三子

人们常说:“最是无情帝王家。”

明成祖朱棣在尚未夺权称帝时,还在北平做燕王,长期与蒙古残余势力周旋,像一堵墙一样把蒙古人挡在境外,使其不敢轻举妄动,把明朝的“北大门”守得死死的,保障了北部边疆的安全。

朝野上下对此有目共睹,老爸朱元璋也是心知肚明,但在他看来,这个儿子越能干,越让人不放心。他先是以另有任用为名,召回了朱棣的幕僚南轩公,然后又任命胡诚为北平布政使。

胡诚实际上是朱元璋安插在北平的一个间谍,任务是向朱元璋汇报朱棣的一举一动。这人确实没有辜负朱元璋的厚望,每三天就向他汇报一次朱棣的动向。及至朱元璋死后,朱棣的两个儿子又以给爷爷守孝为名,被强留在南京,实际上是被建文帝扣下做了人质。

实际上,朱棣是幸运的,老爸尽管对他不放心,但自始至终未痛下杀手。而且尽管朱元璋对功臣冷酷无情,大开杀戒,却始终未杀一个儿子。

若朱棣遇到的是唐玄宗那样的父亲,可能连发这种感慨的机会都没有。

01

史料记载,唐玄宗生了三十个儿子,可惜早夭了七个,不过没关系,反正剩下的也不少,从中找个接班人一点儿问题也没有。

原本最有资格做皇位继承人的,当然是长子李琮,可惜他小时候打猎不小心被猎物抓伤面部破了相,唐玄宗认为让一个“刀疤脸”当皇帝有损国家形象,于是,次子李瑛便顺理成章地成了最佳候选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谁也没想到,李瑛成为太子后,一个女人从旁插了一脚。

这个女人姓武名落衡,是武则天堂侄恒安王武攸止的女儿。她父亲死得早,按例被送入宫中抚养,长着长着成了一个大美人。唐玄宗即位后一眼就看上了她,加上她一张小嘴像抹了蜂蜜,极会讨唐玄宗欢心,因此虽然最初只封了她一个婕妤,但当她先后生下四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后,唐玄宗就只宠她了。

开元十二年,唐玄宗又封她为惠妃。尽管只是个妃,但人们看在皇上偏爱她的分上对她尊敬有加,无论这种尊敬是发自内心的还是表面上的,至少给了她足够的面子,有时甚至以等同于皇后的礼节待她。

但武惠妃才不稀罕这种虚头巴脑的玩意儿呢,她要做名副其实的皇后。

爱她爱到骨子里的唐玄宗当然非常愿意满足她的愿望,但此事未能成功。据《新唐书》记载,唐玄宗正想公布册立武惠妃为后的打算,御史潘好礼就上疏,提了两个让唐玄宗也感到后怕的问题:其一,武惠妃从叔武三思与从父武延秀都不是什么好人,都曾犯下扰乱朝政、破坏伦常的大罪,天下人都恨死他们了,立武家人为皇后,恐怕人心不服,如此一来,陛下您还有何面目见天下人?

其二,武惠妃也有儿子,一旦她当了皇后,难免不会得寸进尺。假如她想让陛下您废掉现太子李瑛,立她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您会怎么办?

除此之外,潘好礼还把令唐玄宗伤心的往事捅了出来,暗示他要吸取过去的教训。当初武则天当政后,就开始大肆迫害李唐宗室,唐玄宗的生母窦德妃就是受害者之一,她被武则天迫害致死后,连尸体都没留下。

这盆冷水把唐玄宗浇醒了,他打消了立武惠妃为后的念头。

眼看着到手的皇后位份瞬间鸡飞蛋打,武惠妃的心理阴影面积大得不可想象,不过这反而激起了她更高的“斗志”——这个劳什子皇后,你们不让我当,我还就不当了,我要直接让儿子做太子!

02

要让儿子登上太子之位,当然首先得搞垮现在的太子,而在武惠妃看来,搞垮现任太子的条件已经具备:现如今,她正得皇上专宠,而生下太子李瑛的赵丽妃、生下鄂王李瑶的皇甫德仪和生下光王李琚的刘才人已全部失宠,这几个可怜虫的儿子肯定会有对唐玄宗偏宠一人的怨言,只要抓住他们的把柄来一个诬告,不愁大事不成。

咸宜公主和驸马杨洄自告奋勇地充当了她的帮凶,他们整天去嗅太子李瑛身上的“异味”,尤其是驸马杨洄,他把这件事情当作头等大事来办。

开元二十四年十月,杨洄向武惠妃汇报:太子最近和鄂王、光王过从甚密,三人经常在一起说皇上的坏话。

武惠妃立即去见唐玄宗,哭了个梨花带雨,肝肠寸断:没有臣妾的日子里,皇上您要多保重啊!

唐玄宗还以为她得了绝症呢,谁知这个女人接下来的一番话,比她得了绝症还令唐玄宗震惊:太子见臣妾受宠,整天和鄂王、光王密谋,想害死臣妾母子,他们还说了很多皇上您的坏话,很恶毒,恶毒得臣妾都不敢跟您说!

盛怒之下的唐玄宗,脑海里冒出来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立即废掉太子。他在第二天就跟宰相张九龄提了这件事,但张九龄马上表示反对:这么大的事,皇上你可不要乱来,弄得不好后果会很严重。太子和鄂王、光王等诸王一直未离深宫,日受圣训,大臣们从未听说过他们有什么大过,陛下若轻易听信某些人的无稽之谈,草率决定废立之事,势必会铸成大错。何况太子乃天下根本,不可轻易动摇,陛下如果一心想废太子,臣绝不奉诏!

这时候的唐玄宗虽然已经被感情左右,但废立太子确实是国家大事,没有宰相认可,他不敢,也不能霸王硬上弓。

除了张九龄,力保太子的还有不少大臣,这使唐玄宗产生了恐惧——这么多人和太子站在一起,对我的皇权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吗?

张九龄力保太子的举动,也激活了一个潜伏着的敌人——李林甫。当初唐玄宗准备任命李林甫为宰相,遭到张九龄反对,李林甫从此对他恨之入骨。此时,摸透了唐玄宗心思的李林甫趁机进谗言,张九龄被罢相,他自己取而代之,登上了相位。

早在这之前,李林甫就已与武惠妃沆瀣一气,表示要助她一臂之力:“愿护寿王为万岁计。”

这个寿王,也就是武惠妃的儿子李瑁。

03

那时的李林甫不过是个黄门侍郎,即使想帮武惠妃也有心无力,如今却大不一样了,成为宰相的他说话有了分量。他暗示武惠妃可以行动了。

开元二十五年四月,驸马杨洄向武惠妃报告:太子和鄂王、光王与太子妃之兄薛锈密谋造反,只是目前还没有证据。

听闻此事,武惠妃设了一个计。她派人去对上述三位亲王说宫里有贼,请他们帮忙抓贼,而这三个傻小子竟然毫不怀疑其中有诈,不假思索地就答应了。

既然是抓贼,当然不能赤手空拳,三人带上兵器,匆匆赶往宫中。

请来三个傻小子后,武惠妃马上去找唐玄宗:陛下赶紧去看看吧,太子等人反了,带着武器闯进宫里来了!

唐玄宗派人去查探,正好碰到带着武器进宫抓贼的三王。他马上去找李林甫商量,李林甫却说:这是皇上的家事,臣等外人无权干预,您就照您自己的意思办吧。

这话可谓阴险至极,因为李林甫最明白皇上心里是怎么想的。这句看似没有态度的表态,直接把三王推向了断头台。

唐玄宗当即宣布废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为庶人。

半个月后,被废为庶人的李瑛兄弟仨在同一天被赐死在长安城东的一家驿站,唐玄宗也因此成功地戴上了“史上最冷血皇帝”的“桂冠”。

害死太子等人不久,武惠妃做贼心虚,据说曾多次看到他们的鬼魂来索命,不久就被吓死了。而她儿子李瑁未能当上太子,从此浑噩度日,媳妇杨玉环也被唐玄宗抢走,成了日后宠震天下的杨贵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