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壹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1)(2 / 3)

皇权面前根本没有善良之说。斗了半天,玄宗三子李亨捡了个大便宜,当然,他登基后对唐玄宗也没好到哪里去。

烛影斧声:赵光义是怎么登上皇位的?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皇帝在传位大事上没有按常理出牌。

一个是朱元璋,他传位于孙子而不是儿子,原因仅仅是因为他喜欢那个名叫朱允炆的孙子。为了让这个性格软弱的孙子今后能够稳坐江山,朱元璋还不惜杀了众多为他打江山的开国功臣。而他不按常理出牌的结果,是引发了叔侄之间长达数年的火并。

另一个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这一位更让人费解,把皇位传给了弟弟。

史上传位于弟弟的皇帝并非他一个,为什么唯独他让人费解呢?因为其他皇帝传位于弟弟,大多是因为没有儿子,而赵匡胤不但自己有儿子,而且还有四个,即使夭折了两个,也还剩两个,即长子赵德昭和次子赵德芳。

最重要的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这两个儿子都是混蛋或者傻蛋,将来不能胜任皇帝工作,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不喜欢这两个儿子,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喜欢弟弟赵光义胜过两个儿子。

为了解开这个传位谜团,还得从赵匡胤之死说起。

有人把赵匡胤之死称为“千古之谜”,因为他死得既突然又蹊跷,有关史籍中也未留下确切的记载,倒是留下了“烛影斧声”这个悬案。

01

所谓“烛影斧声”,是指赵匡胤和弟弟赵光义之间发生的一次激烈争吵。那时赵匡胤病重,觉得自己时候不多了,就把赵光义叫来商量事情,有人远远地看见烛光下赵光义时而离席,好像在躲避什么,然后就听见赵匡胤用柱斧戳地的声音,同时还听见赵匡胤大声说:“好为之!”

争吵过后,一代雄主赵匡胤就暴卒了,其弟赵光义继位。

关于这次兄弟俩的争吵,一直以来都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赵光义在争吵中害死了他哥赵匡胤,所谓的斧声是他们打斗的声音。赵匡胤当时生了大病,自然打不过赵光义,或者根本不是兄弟俩在争吵,而是赵光义直接把他哥杀死了。

另一种说法要“温柔”得多:太后杜氏去世前与赵匡胤立过“金匮之盟”,定下太祖去世后由其弟光义继位,所以当时只是赵匡胤向赵光义嘱咐后事。

后一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因为其一,既然是嘱咐后事,怎么可能有这么大动静?赵匡胤临终嘱咐之事,即使赵光义不愿遵守,也不可能当场顶撞,惹他哥生那么大的气,只要事后来个阳奉阴违就行了。要知道,赵匡胤不但是他哥哥,抛开长兄为父的封建伦理不说,更重要的是他是皇上,他们是君臣关系,臣下顶撞君上,在任何朝代都是大逆不道,赵光义若无反心,就不可能那么傻做出这样的事。其二,就算所谓的“金匮之盟”是真的,杜太后让赵匡胤把皇位传给赵光义也是有前提的——赵匡胤去世时其儿子太小。

《宋史·杜太后传》里这样记叙: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乐饵不离左右。疾亟,召赵普入受遗命。

太后因问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咽不能对。太后固问之,太祖曰:“臣所以得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积庆也。”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

太祖顿首泣曰:“敢不如教。”

太后顾谓赵普曰:“尔同记吾言,不可违也。”命普于榻前为约誓书,普于纸尾书“臣普书”,藏之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

当杜太后问他是如何得到天下的,赵匡胤回答说是托祖宗和太后的福,杜太后说别扯这些没用的,你之所以轻而易举地得了天下,是因为周世宗的儿子太小,让你捡了个便宜,如果周世宗有成年的儿子,你小子是得不到天下的。

杜太后的意思非常明白:假如你百年之后也是这种情况,为了天下不至于落入他人之手,就把位子传给你弟弟吧,他是成年人,不容易被人欺负,否则,你的儿子就会步周世宗后尘。

正因为这样,赵匡胤才会毫不犹豫地让宰相赵普做见证者和记录者。

02

那么,赵匡胤遵守杜太后的遗嘱了吗?

从他“传位”给弟弟赵光义来看,似乎是遵守了。

可是,他驾崩的时候,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出头了。在早婚早育、人类平均寿命比现在低得多的当时,二十多岁已经可以孩子满地跑,几乎能算是中年人了,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幼儿”了。

幼儿不能传,难道成年人也不能?

也就是说,在自己的儿子已完全成长的情况下,赵匡胤把位子传给弟弟,就并不是在遵守杜太后遗嘱了。

这就更说不过去了。

分析到这里,事情很清楚了,所谓的“金匮之盟”有可能是伪造的,《宋史·杜太后传》中的这个桥段,其真实性也值得怀疑。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现在轮到他赵匡义握住这支笔了。

不过他自以为天衣无缝,却没想到留下了明显的破绽,经不起推敲。

值得说明的是,历史上虽然不少人都相信所谓的“金匮之盟”,但至今未找到盟约的原文,这也是怀疑派和相信派一直争论不休的原因。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赵光义害死哥哥赵匡胤而上位”之说,很大程度上是能够成立的。

03

实际上,赵光义害死的不止他哥赵匡胤,还有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赵德昭知道,皇位本来是他的,却被叔叔夺了去,他不甘心,想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正月,赵光义调集数十万大军,御驾亲征攻打北汉,将北汉都城太原围得水泄不通。

拿下太原后,赵光义意欲乘胜拿下燕云十六州,于是挥师东进。

出征时,赵光义特意把赵德昭带在身边,名义上是让他到前线锻炼锻炼,实际上是为了防止他趁机在京城搞事。这也从侧面证明赵光义的帝位来得不正当,心中有鬼,否则他没必要怕这个侄子。

进攻幽州的前一天夜里,诡异之事发生了。没有任何征兆,军中突然传开一个惊人的消息:皇帝赵光义不知所踪,必须马上拥立赵德昭为新皇帝!好在很快有人出来辟谣,事情得以平息,未进一步造成混乱。

这种事情一出,赵光义心中岂能痛快?虽然只是一个谣言,却非同小可,性质极其严重,意味着背后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而制造这个阴谋的人,不用说赵光义也知道是谁,但因当时在打仗的关键时候,他不好发作。

回到京城后,赵光义依然很郁闷,迟迟不对有功的官兵进行奖赏。按当时的规矩,奖赏期限不能超过半个月,大概是赵光义的心被这个谣言彻底扰乱了,连奖赏有功将帅这么大的事也没心思做。

皇帝迟迟不提奖赏之事,将帅们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有的甚至积了一肚子怨气。

将帅们的怨气让赵德昭都听不下去了,这样下去说不定会出事!这些当兵的可不是省油的灯,把他们惹急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看来叔叔把这事儿忘了,自己有必要提醒提醒。

他找了个机会提出意见,不料刚开口,赵光义就勃然大怒,仿佛这股怒火早就准备好了,就等他撞上来。

赵光义朝赵德昭大吼:我都不急,你急啥?等你当了皇帝再赏也不迟!

这句话说完,当天晚上,赵德昭就自杀了。

叔叔骂他一句就自杀,是他太脆弱了吗?

不是。是他从赵光义那句话里,读出了满腔“杀气”。

很显然,赵光义把那个谣言的制造者锁定在了赵德昭身上,只是尚未查证而已,而一旦查证,这就是灭九族的弥天大罪!为了避免伤及无辜,自我了断是最佳选择。

实际上,赵德昭自杀可以说是上了赵光义的当,正好解了他的心病,因为他早就想除掉这个侄儿了,留着他总是隐患,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和理由。

当赵德昭提出奖赏有功将帅之事时,赵光义的反应之所以那么强烈,说出那么重的话,目的就是逼他自行了断!

谢天谢地,这小子很“配合”。

应该说,两个人的目的,最终都达到了。赵光义得以安安生生地做皇帝,赵德昭也用他一个人的生命,避免了即将到来的血雨腥风。

04

当然,“金匮之盟”也有可能是真的,毕竟宋史确有记载。

不过赵匡胤死的时候距离定下“金匮之盟”已经过去十五年,他自己的儿子也已经二十五岁,根本不是幼小了。

哥哥反悔,弟弟干掉哥哥,这个可能是有的。

赵光义初登位时,对大哥的儿子还算不错。在那个称呼高于一切的社会,他叫赵德昭“皇子”,而不是“皇侄”,意思是待他百年之后,会还位给侄子。

不过人都有私心,赵光义很快也想把皇位留在自己家里了,于是“皇子”又变成了“皇侄”。

有时候命运就是这么奇妙。赵构建立了南宋后,赵光义就绝后了,于是宋朝的皇位兜兜转转,终于还是回到了太祖一脉——赵匡胤的十世孙登基称帝,史称宋理宗!

胡惟庸之死:帝相千年纠葛,结束在这一天洪武皇帝朱元璋在位的第十三个春节刚过,大明王朝依然笼罩在一片祥和喜庆之中。

丞相胡惟庸主动递牌子请求觐见。见到朱元璋之后,胡惟庸便说:陛下圣明,四海升平,所以上天降下祥瑞。他说自己京城旧宅子里的枯井今早突然变成了“趵突泉”,一定是因为他追随圣明皇帝,所以上天才会格外眷顾。

胡惟庸还趁机邀请朱元璋前往观赏祥瑞。朱元璋没有多想,毕竟这是他最忠心和器重的臣子的提议,于是欣然应允。

第二天,车驾排场已经在皇宫门口准备齐全,朱元璋也在一片簇拥之下来到宫门口准备上车。这时,突然从旁边蹿出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他紧紧拉住皇帝马车的缰绳,紧张地说不出话来。朱元璋受到了惊吓,锦衣卫立刻赶过来将其拿下,拖到一边准备乱棍打死。

但朱元璋可是在刀林箭雨中摸爬滚打过来的,见过大世面,他心想此事绝不简单,于是派人将那太监拖上来。只见太监云奇已经奄奄一息口吐鲜血,却仍然用手指着丞相胡惟庸宅邸的方向,怎么都不肯放下。

朱元璋本来就好猜忌性多疑,见此情状立刻取消了去胡惟庸家的计划,转而带人登上了皇宫城头。

远远向胡惟庸家望去,只见门口窄巷里有铠甲和兵器反光的迹象,朱元璋不禁心中一惊。莫非胡惟庸家中藏着兵丁,这是要假借祥瑞谋害我,这是造反啊!

杀伐决断的朱元璋绝不会坐以待毙,一场关于权力的腥风血雨由此掀起。

01

根据史书记载,胡惟庸于1355年便投奔了朱元璋,曾经也是从基层干起的优秀青年干部。

大明建国后,胡惟庸担任中书省参知政事。汪广洋被免职之后,朱元璋一时竟觉得群臣中没有人适合接替他担任丞相。后来,朱元璋发现胡惟庸处事谨小慎微,加上李善长一个劲地推荐,于是朱元璋任命胡惟庸担任右丞相,不久又升他为左丞相,成为百官之首位。

胡惟庸,定远人。归太祖于和州,授元帅府奏差。寻转宣使,除宁国主簿,进知县,迁吉安通判,擢湖广佥事。吴元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已,代汪广洋为左丞。六年正月,右丞相广洋左迁广东行省参政,帝难其人,久不置相,惟庸独专省事。七月拜右丞相。久之,进左丞相,复以广洋为右丞相。(《明史》)事实上,胡惟庸可不像朱元璋料想的那样,是个谨慎克己的人。

胡惟庸担任丞相的时间一长,便专横跋扈起来,将朝廷官员生杀予夺的大权完全掌握在手里,朝廷大事也不向朱元璋汇报便私自决定。凡是参奏他的奏章,胡惟庸都会暗中截留,然后指使党徒将上奏的人清除掉;而那些热衷投机钻营的人,为谋求官职和爵位,则争相给胡惟庸送金帛、名马、好玩之物。

朝廷正直之士看到这样的事后非常气愤,比如大功臣徐达便一再向朱元璋揭发胡惟庸的所作所为,可是朱元璋却置之不理。

胡惟庸更加嚣张跋扈了,他甚至派人向开国大功臣刘基下毒,还与李善长勾结攀亲,广结朋党。

这时候有一个大臣叫涂节,他向胡惟庸献媚,竟然请求当他的义子,还恬不知耻地称胡惟庸为“五百年来第一贤相”。对于这句话,胡惟庸心里极为受用,从此他便以此自称。

除此之外,还有人称在胡惟庸远在定远的老家,看到从池塘水底长出了一根石笋,也有人向胡惟庸说,看到他们家祖坟附近有火光闪烁。

下边的人各种争相献媚,胡惟庸开始飘飘然,甚至觉得自己比坐在皇位之上的老朱还要厉害。

02

朱元璋渐渐发现,朝廷大臣对自己开始疏远,反而更畏惧和听从丞相胡惟庸的话,于是暗下决心要废黜丞相职位。

胡惟庸此时也在收拢力量,尤其是军队将领。

吉安侯陆仲亨和平凉侯费聚平素在陕西和苏州作威作福,终日酗酒胡闹,深受朱元璋厌恶。胡惟庸利用朱元璋的威势对二人恫吓利诱,他们毫不犹豫地便倒向了胡惟庸,甘心做他的鹰犬。

陆、费二人听从胡惟庸的命令暗中招兵买马,准备调动之用。而胡惟庸又指示心腹陈宁利用其在中书省任职的便利,私下阅览天下兵马簿籍,将在京城的军事将领都督毛骧等人收为心腹。此外,胡惟庸还暗中与倭寇和北部元朝遗民达成协议,准备来个里应外合。

当然,胡惟庸篡权最重要的步骤,是暗中联络蓝玉和李善长,尤其是要争取李善长这位开国元老。胡、李两家本来就有联姻的关系,因此虽然李善长开始不同意,后来却也明目张胆地替胡惟庸笼络起官员来。

终于,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人做好了起事的准备。

此时正逢一个小国进贡,胡惟庸居然不给朱元璋通报,让使臣等了几个月之久。

朱元璋赐死了再次回到宰相岗位的汪广洋,却无意中发现汪广洋的小妾陈氏是被没入官中的妇女。按照惯例,这样的女人只能赐给功臣。

朱元璋开始起疑心了,胡惟庸阻挠进贡的事情也被发现。这时,曾经称胡惟庸为“五百年来第一贤相”的涂节成了冒头状告胡惟庸的人。

最后,胡惟庸等一帮人被诛灭九族,顺带着,朱元璋开始大肆屠杀那些当年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

胡惟庸案持续了十多年,共三万多人受牵连被杀,连李善长、宋濂等人的家族也不能幸免。

另一个不能幸免的便是大将军蓝玉。

蓝玉本来与胡惟庸私下有约定,而最早胡惟庸案也没有牵扯到蓝玉。可是洪武末年,锦衣卫突然指控蓝玉谋反,于是朱元璋再次大兴株连,一口气杀掉了一万五千人,无数达官贵人在这次浩劫中被杀。

一顿屠戮下来,洪武皇帝的开国功臣几乎被杀光了,颍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弼、宋国公冯胜在案件结束数年后也没能逃过一死。

在开国武将中,只有汤和与在云南的沐英得以幸免。

03

胡惟庸早年投靠朱元璋,在朱元璋身边前后有十四年之久,朱元璋对他也是特别关照。胡惟庸有个毛病,怕痒,一痒便浑身起疙瘩不能起床理政。为此,朱元璋曾特意下诏书慰劳,并赐给胡惟庸一个如意用来挠痒痒。

没想到胡惟庸后来便以此仗势,当大臣们不听话时,他便拿出如意来显示皇帝对自己的信任,恐吓大臣,于是群臣便不敢再作声了。

后来胡惟庸所做的各种不法的事情被发现,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变成阶下囚。洪武皇帝朱元璋对胡惟庸的所作所为深恶痛绝,尤其是那个“五百年来第一贤相”的称呼,他一心想让胡惟庸死,以解心头之恨。

传说,朱元璋针对胡惟庸怕痒这一毛病,使用了一个非常残忍的刑罚。他派人将胡惟庸绑在野外,在其身上涂满蜂蜜和香料,让蚂蚁蚊虫叮咬。胡惟庸受不了大声呼喊,直到气绝身亡。这样的死刑方式,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胡惟庸为什么敢谋反,这事真的只有天知道,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借机杀功臣,是在为太子清障碍。胡惟庸之后,劳模朱元璋便废掉了丞相之位,将全国上下的权力集中在自己一人手中。不过朱家的劳模太少了,后代皇帝并不像老祖宗朱元璋这样事必躬亲,于是很快丞相的职责便被内阁大学士替代,内阁首辅转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二把手,有时甚至拥有废立皇帝的权力,比如杨廷和就对嘉靖有拥立功劳。

血色深宫:朱棣杀绝宫妃

1402年7月17日,扛着一杆“靖难”大旗的朱棣终于走入了南京城里那间象征着最高权力的大殿,坐上了那个全天下人都要俯首膜拜的宝座,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改年号为永乐,史称永乐帝。

关于这位永乐帝一生的是非功过,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我们在这里就不做讨论了。

不过关于他,有一件事却鲜有人知。永乐末年,在大明的后宫禁苑之内,曾经有过一场血雨腥风——明成祖朱棣下令了杀掉了三千名后宫佳丽。

后世对朱棣先生的评价大多是“性情固执,猜忌多疑”,然而这个性格特点的展露,基本上都是针对那些对他的皇位有威胁的人。他向后宫这些手无缚鸡之力且手无寸铁的女人们下如此毒手,又是因为什么呢?

01

这事儿要从朱棣的爱妃权氏说起。

话说朱棣的原配皇后姓徐,是中山靖王徐达的女儿。朱棣和徐皇后两人的感情一直很好,可以算是相濡以沫了,然而这徐皇后是个没福气的女人,永乐五年就去世了。

徐皇后死后,朱棣一直没有再立新的皇后,以此表示对这位徐皇后的怀念之情。

当时的朝鲜是大明王朝的属国,每年都要向大明进贡美女。永乐六年,大明派出内使黄俨带着考察团到朝鲜去,一方面是给朝鲜赏赐一些绫罗绸缎以展示天威,另一方面是去挑选一些长得漂亮又多才多艺的姑娘回来。

这一次,朝鲜全国一共有五个少女被选中,其中最为出色的是刚刚十八岁的花骨朵一样的权氏。

这权氏,史书上说她“资质浓粹”,不仅人长得美艳不可方物,而且极善奏箫,当时的宁王朱权曾经写过一首诗来赞美他这位小嫂子的箫声:忽闻天外玉箫声,花下听来独自行。

三十六宫秋一色,不知何处月偏明。

宫中还有人描写权氏的姿色:

琼花移入大明宫,旖旎浓香韵晚风。

赢得君王留步辇,玉箫嘹亮月明中。

很快,权氏就得到了朱棣的宠爱。他不仅将权氏册立为贤妃,还明确贤妃的地位在众妃子之上。除了上朝处理公事,平时朱棣就把权氏带在身边,几乎是形影不离,就连带兵出征漠北之时也要有她陪伴,可见这贤妃在朱棣的心目中是真的相当重要。

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永乐八年,朱棣北征凯旋途中,权氏病死在了山东临城。朱棣悲伤欲绝,将她埋葬在了此地。

如果事情到这里结束了,也只不过是世上多了一座荒坟,而朱棣悲伤过后,指不定哪天又看上了哪个美女,重新开始一段轰轰烈烈的恋情——实际上也正是这样,没过多久,朱棣就擦干了眼泪,宠幸了一位王姓贵妃。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有人实名举报贤妃不是病死的,而是后宫中的一位吕氏妃嫔伙同太监串通了一个银匠将贤妃毒死的。

这时候的朱棣还沉浸在悲痛中,收到这份检举信,他当场就炸了毛:杀!

这个检举的人也是从朝鲜来的,她的父亲是朝鲜的一个小商人,因此人们就叫她贾吕,而她揭发的那位吕美人,跟她一样是从朝鲜选进宫中的。

话说贾吕自从进宫之后,一直没有得到皇帝的宠幸,心里苦闷不堪。这也不难理解,离开了家乡和爹娘进入这深如海的后宫里,却连皇帝的影子都看不到,也许一生都要在这里耗费,最终只能孤独终老,死的时候身边可能连一个亲人都没有,又如何能不苦闷?

愁苦之间,贾吕遇到了比她先进宫的吕氏。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何况是在这等孤独的境遇中?

可惜吕氏却好像对贾吕并不感兴趣,不怎么愿意搭理她。贾吕觉得吕氏看不起她,于是心中记恨,一直想找个机会报复吕氏。

机会终于来了,深受皇上宠爱的权贤妃死了!贾吕一封检举信把吕氏告上皇庭——因为吕氏当时曾随军服侍贤妃。

还有什么比这更狠的?

一向多疑的朱棣雷霆震怒,悲愤之余哪里顾得上去调查,立即就将吕氏以及所有和吕氏有牵连的人全部抓起来处死了。最悲惨的就是这位遭诬告的吕美人,仅仅是因为不愿意和一个人品不怎么样的老乡交朋友,就惹来了这样的滔天大祸——朱棣不仅命人对她严刑拷打,还让人用滚烫的烙铁放在吕氏的身上烙烫,一直持续了一个月,将吕氏折磨得体无完肤才杀掉。

02

这一次,朱棣一共杀了一百多个宫女和宦官,然而杀戮才刚刚开始,更骇人听闻的事还在后面。

过了几年,朱棣宠爱的王贵妃又病逝了,而这时候朱棣本已经打算册封她为皇后了。

朱棣心中极为痛苦——他深爱的女人没有一个能陪他走到最后,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黯然神伤的事。

他的心里还在滴着血,这时却又传来了一个令人恶心的消息:那个告状的贾吕与另一个鱼氏和小太监“通奸”的丑闻被爆出来了。

本来这种事在后宫里也不算什么,无非就是寂寞已久的宫女和太监做一个名义上的夫妻,相互抚慰照顾罢了。朱棣也早已知道后宫里有这样的事,不过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们去,并不深究。人心都是肉长的,再怎么残暴的凶徒,在心里总会有一处是柔软的。

本来这件事朱棣也没打算怎么着,可是做贼的人心虚了。

贾吕听说自己的丑闻被皇上知道了,想起几年前吕美人死时的那个惨劲儿,害怕自己诬陷别人的老底再被翻出来,便吓得上吊自杀了。

不死还好,一死朱棣反倒不罢休了,他把与贾吕亲近的婢女抓来审问到底怎么回事。

那些弱不禁风的宫女们亲眼看到过朱棣对付吕美人的手段,当场吓得魂飞魄散,一五一十把贾吕当年构陷吕美人的事儿给抖搂了出来。

朱棣一听更是火冒三丈:老子天纵英武,一世英名,结果竟然被后宫这些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姑娘给玩儿了?

打,继续打,看看还有什么事儿被藏着掖着瞒着我的?

结果这一打,还真问出了个让朱棣惊出一身冷汗的阴谋:后宫里有人要谋害皇上。

朱棣冷汗都没顾上擦:赶紧给我查,彻查!

就这样,王宫女说出了李宫女,李宫女攀咬出张宫女,张宫女又牵连出赵宫女,好像一个神秘的传销组织一样,越挖人越多。朱棣再一次龙颜震怒:杀,统统给我杀!

凄厉的哀号不断从后宫深处传出来,要是有人听到,一定会认为是来到了十字坡,孙二娘又在做人肉包子了。

重压之下,终于有胆大的宫女忍不住破口大骂:“自家衰阳,故私年少寺人,何咎之有?”

你这个老家伙顾不得管我们,我们只不过搭伙过日子罢了,到底有啥不得了的错?

然而这时候的朱棣已经杀红了眼,越是骂得凶,他就杀得越起劲,甚至有时候亲自操刀上场,把那些宫女一刀一刀地当片片鱼剐了。

人越杀越多,终于,也许是老天爷也看不下去了,永乐十九年,原本晴空万里的北京城突然降下一个大霹雳,把皇城内的宫殿给劈了,引发了一场大火。众人都说这是天降警示,但朱棣“不以为戒,恣行诛戮,无异平日”。他并不在乎,也丝毫没有停手的意思,最终后宫三千人,幸免的仅仅几人而已。就连史书上都这样记载:“帝甚痛悼,遂疯丧心,自后处事错谬,用刑残酷。”

后世的史学家普遍认为朱棣患有“丧心疯”,如果单从这件事情看,应该是真的。

史上最正义宫斗:两个小人物创造出的辉煌明朝三百年的历史中,有一个皇帝执政了十八年,创造了一段被后世称之为“弘治中兴”的繁荣盛世,他就是明孝宗朱佑樘。可惜这位皇帝只活了三十六岁,如果他可以再多活几年,也许大明王朝的辉煌会更持久一点儿。

可是,事实上,就连他这短短的三十六年生命也是捡回来的,而捡回他这条命的却是两个在历史长河中丝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一个没有名字的宫女和一个叫张敏的太监。

01

朱佑樘的妈妈姓纪(也有人有说姓李,叫李唐妹),是成化年间(朱佑樘他爹在位时期)大将军韩庸在南方平叛胜利后带回来的一个瑶族姑娘。

小纪姑娘进宫之后的主要工作是帮皇上看小金库,这份工作虽然轻松,但是也相当寂寞。不过幸亏小纪姑娘出身当地土官之家,也读过一些书,识得一些字,因此没事可做的时候能自己在仓库里念念诗词,日子过得倒也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