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壹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2)(2 / 3)

由于晚上光线昏暗,又由于酒后醉眼蒙眬,太子刘启以为来的就是自己的宠妾程姬,心满意足地和唐儿共度了一夜良宵。

第二天早上天亮了,酒也醒了,太子这才发现昨晚来的并非自己的宠妾,而是侍女唐儿。

虽然唐儿是个地位卑微的侍女,才貌也不出众,可是一切都已经发生了,就是身为太子也不好因这种私密事而兴师动众地向谁问责,于是他当什么事儿也没发生过一样,不问也不说,吃过早饭就该干吗干吗去了。

可是唐儿的命运却因太子的一夜宠幸而被彻底改变了:春风一度后,她怀孕了。

不管唐儿多卑微,只要她怀的是太子的孩子,那便是龙种。没办法,程姬只得将唐儿怀孕的事向太子汇报。

太子心里可能早已忘了宠幸过唐儿这件糟心事了,谁曾想还来了个永久性纪念品,郁闷肯定是有的,但没办法,既然是自己办的事,那孩子就得认。太子只得安置了唐儿,让她养胎待产。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唐儿为太子刘启生了个儿子。这是太子的第六个儿子,太子为他起名刘发,唐儿也因此变身唐姬。

02

汉文帝驾崩后,太子刘启继位,史称汉景帝。

汉景帝对唐姬母子都非常不待见,此后再未召幸过唐姬不说,对儿子刘发也是甚少关心。就这样,刘发与母亲唐姬相依为命在皇宫中生活。长大后,刘发要去自己的封地长沙赴任,便就此和自己的母亲分隔两地了。

长沙王刘发的能力一般,没成就什么丰功伟业,但有两件事为历史记载并称道,其一就是事母至孝,筑望母台。

由于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刘发对母亲特别孝顺。到长沙赴任后,他每年都要亲自带人挑选出最好的大米,命专人专骑送往长安,孝敬母亲。因为思念母亲,他又要人运回长安的泥土,在长沙筑台。

年复一年,这些从长安运回的泥土建成了一个高台,被后世称为定王台(刘发薨逝后谥号“定”,故史称“长沙定王”)。每当夕阳西下思母心切之时,刘发便会登台向长安方向遥望,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刘发筑台望母以表孝心,所以,定王台又被人们称为望母台。

定王台至今仍存,是湖南长沙的名胜古迹,地处长沙市浏正街南侧的小巷深处,是历代文人雅士缅古咏怀的好去处。

刘发为史称赞是第二件事,是寿宴献舞,巧讨封地。

汉景帝共有十四子,其中栗姬生三子,程姬生三子,唐姬生一子(即刘发),贾夫人生二子,王夫人(汉武帝之母王娡)生一子,另一位王夫人王儿姁(汉武帝亲姨妈)生四子。

看这十四位皇子的生母,栗姬、程姬、贾夫人、两位王夫人可都是有史可查的景帝宠姬,只有刘发的母亲唐姬是因为一次冒名顶替才得侍寝恩宠的。

都说母以子贵,其实更是子以母贵。

由于刘发只是汉景帝人生中偶尔一次犯浑的副产品,刘发个人亦没啥过人之处,说实在的,看见刘发母子,汉景帝实在觉得糟心。

不过,既然是皇子,按例都要封王分地意思一下,于是汉景帝把长沙封给了刘发,把他远远地打发走了。当时汉朝是以长安为首都的,长沙可谓是极偏僻之地。

面对皇帝老爸的偏心,作为儿子的刘发自是无能为力,更不能表现出有任何的怨言,否则让汉景帝知道了,就更没好日子过了。

不过,咸鱼也有翻身的时候。

有一年,汉景帝过生日,刘发从长沙去长安为父亲祝寿。寿宴上,刘发当众为汉景帝献舞一曲。他耸肩缩脑、拘手拘脚的舞姿十分别扭滑稽,把汉景帝和众藩王大臣逗得哈哈大笑。

舞姿虽然可乐,可汉景帝不解其意,就问他个中缘由。

刘发毕恭毕敬地回答说:禀报父皇,儿臣国小地狭,伸不开手脚啊!

汉景帝见刘发回答得如此机智幽默,不禁龙心大悦,一高兴就把武陵、零陵、桂阳三郡赐给了刘发,他的国土一下子就大了不少。

此后,刘发这一支就在湖南湖北一带扎根传承,繁衍生息。

03

众所周知,西汉王朝在汉景帝后由汉武帝刘彻承继绵延。自汉武帝后历经昭、宣二帝,皇朝的统治也基本上是清明稳定的,可到了汉元帝时,就明显开始滑坡了。皇位再传到汉成帝刘骜这儿,画风已完全变样。

汉成帝,就是被大名鼎鼎的赵飞燕姐妹玩弄于股掌之间的那位。他在位二十五年,数十年纵情声色的生活早已掏空了他的身体。在四十四岁的某一天,汉成帝一口气吃了七颗春药后与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玩闹,第二天早上就死在了赵合德的床上。

汉成帝的荒淫无度,直接导致了两个严重后果。

一是皇帝绝嗣。

赵飞燕姐妹未育,其他妃嫔孕育的子嗣也都被赵飞燕姐妹谋害了。汉成帝四十一岁那年,有个许美人为汉成帝生了个儿子,惹得赵飞燕姐妹很不高兴。为了取悦赵氏姐妹,汉成帝竟在赵合德的宫中亲手杀死了自己唯一的儿子。

二是他把皇权拱手交给了皇太后王政君的娘家。

汉成帝驾崩后,在皇太后王政君及以王莽为代表的王家外戚的操纵下,先后由汉成帝的侄儿汉哀帝、汉平帝继位,但这两位皇帝都短命而亡。然后王莽又立汉宣帝的玄孙,两岁的刘婴为“太子”,自己做“摄皇帝”。

两年后(公元9年),王莽篡位自立,建立新朝。至此,由汉高祖刘邦创建于公元前202年的刘汉王朝覆灭,传承国祚二百一十年。

照理,王莽新朝建立后,刘汉江山应该是彻底玩完了,然而历史并没有如此发展,一位了不起的中兴之主在这关键时刻横空出世。

他就是唐姬的六世孙、刘发的五世孙,刘秀。

04

王莽治国无方、倒行逆施,触动了上至豪强下及平民各阶层的利益,加之当时大旱、蝗灾等天灾不断,广袤的中原大地上赤地千里,哀鸿遍野,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公元14—19年),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大批豪强地主也乘势开始倒莽。顿时,海内分崩,天下大乱。

刘秀虽是长沙定王刘发的子孙,但由于汉武帝“推恩令”的实行,列侯品位要逐代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就只是个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了。

刘秀九岁时,刘钦意外去世,刘秀与兄妹成了孤儿。他们生活无着,家计艰难,靠远在南阳郡蔡阳县的叔父刘良接济过活,长大后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

在这朝不保夕的乱世之中,全国各地起义军此起彼伏,倒莽大潮浩浩荡荡,为了加强倒莽运动的号召力,各地起义军和倒莽豪强纷纷打出了恢复刘汉江山的大旗,可刘秀却迟迟未有行动。

年少时,刘秀也曾发表过诸如“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这样的人生理想宣言。执金吾相当于首都公安局局长,而阴丽华是刘秀家乡宛城出了名的大美女。虽然这比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和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也”差了点,但也属少年有志了。

可是世道艰难,为人谨慎的刘秀在此时还是愿做一个本分的农民,老老实实过日子。

直到公元22年,经过深思熟虑后,刘秀断定新朝确已人心尽失,天下确已大乱,方才决定起兵。

刘秀与兄长刘纠集了南阳宗室子弟,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在南阳郡起兵,这支兵马史称“舂陵军”。

舂陵军主要由南阳的刘氏宗室和当地豪杰组成,起兵之初兵马很少,条件很差。据传刘秀最初是骑着牛上阵杀敌的,后来在激战中杀死了新野尉,这才有了属于自己的战马。

为了壮大声势,加强反莽力量,舂陵军与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绿林军中的最大主力进行了联合。

05

公元23年,刘玄(也是唐姬第六代孙、刘发第五代孙)被绿林军主要将领们拥立为更始帝,建立更始政权。

随后,由刘秀率领的起义军在昆阳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新朝号称百万的主力大军。

新莽政权迅速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新莽王朝覆灭。

但是,混战还没有结束。绿林军拥护的更始帝刘玄与刘秀兄弟率领的南阳起义军本就貌合神离,而刘秀的兄长刘为人比较高调,时常表现出对刘玄的不满,因此他被刘玄借故杀害了。

昆阳之战大捷后,刘秀威名远扬,再加上杀兄之仇,他更遭刘玄忌惮。

刘秀和兄长完全不同,深知“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道理,因此表现得低调、低调再低调,最终不仅性命得保,还得封武信侯。随后,刘秀回宛城迎娶了他倾慕多年的豪门千金阴丽华。

可刘秀在更始帝手下依旧处处受制于人,时刻担心自己会被刘玄所害。他要找个理由离开长安。

机会来了。

当时王莽新朝虽已覆灭,但黄河以北各州郡都未归附更始政权,山东的赤眉军也正在日益壮大,还有“河北三王”、铜马、尤来、隗嚣、公孙述等仍割据一方。更始帝刘玄想招抚北方各势力,却又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在左丞相曹竟的协助下,刘秀获得了大司马的身份,去河北做招抚工作。

出了长安,刘秀才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也从此开始了他中兴汉室的艰难历程。

随着邓禹、吴汉、耿弇、贾复、寇恂等日后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的能人猛将逐渐在刘秀身边聚集,刘秀的实力逐步壮大,中兴之路也越走越宽。

到了河北后,在耿弇的帮助下,刘秀先取得了上谷、渔阳两郡的支持,又娶了真定王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以联姻为手段增加自己的筹码,然后他破邯郸,杀王朗,一路上势如破竹。

刘秀在河北势力不断壮大,这令更始帝极为不满。他先后多次遣使河北,命刘秀交出兵马,又下旨召刘秀回京领赏受封,意图控制刘秀。

好不容易逃出生天的刘秀怎么可能再回长安?

他授意手下悍将把更始帝委派的幽州牧与上谷太守等人斩杀,并接管了幽州的兵马。自此,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

06

占据了幽州十郡后,刘秀率领幽州的骑兵部队,与占据河北州郡的铜马、尤来等起义军一番激战,收降起义军数十万。在挑选降兵中的精壮编入自己军中后,刘秀实力大增。

更始三年六月,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的拥戴下,于河北鄗城千秋亭登基称帝。

为表中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以“汉”为国号。为与刘邦创建的汉王朝相区别,这个王朝被称为东汉(因首都洛阳位于西汉首都长安之东而得名)。

称帝后,经过长达十二年之久的统一战争,刘秀先后平灭了关东、陇右、西蜀等地的割据政权,结束了自新莽末年以来近二十年战火纷飞、四分五裂的军阀混战局面,完成了王朝的大统一。

刘秀共在位三十三年,他在位期间,政治上吏治清明,优待功臣;经济上与民生息,大促生产;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光武中兴时代。

自光武中兴起,东汉王朝历十四帝,至公元220年汉献帝禅让魏曹而终,承运国祚一百九十六年。正是有了东汉的接续,才成就了历史上大汉江山四百年的美谈。

行文至此,不由感慨万千。

历史的发展是多么神奇莫测,冥冥之中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正在历史的棋盘上布局落子、调兵遣将,然后在历史的某个转角处,或化腐朽为神奇,或转祸福于瞬间……试想,若没有当年程姬的“大姨妈”事件,唐姬就不会冒名顶替受景帝宠幸,刘发也就不会出生,刘秀更是没有了投胎机会,这样一来,又哪会有的光武中兴和近两百年的大汉江山再继呢?

这真的是历史上后果最严重的一次“大姨妈”事件。

也正因此,这次“大姨妈”在历史上获得了一个文绉绉的别名——程姬之疾。

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皇帝

汉高祖把宗室的女儿嫁给匈奴冒顿,并约为兄弟,所以冒顿单于的子孙都以刘为姓。

前有霍去病封狼居胥,后有窦宪勒石燕然,几代人的努力,终于把匈奴彻底打垮了。

建安年间,曹操平定了幽州、并州,把匈奴的部众迁徙到并州一代,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五部匈奴的首领都是刘姓子弟,其中左部匈奴的首领是左贤王刘豹。

这些匈奴子孙,时刻梦想着光复祖先的辉煌业绩。

到了西晋末年,司马家豺狼本性发作,互相残杀,导致中原空虚。五部匈奴本来就是英武勇猛的战士,他们趁机发难,推举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出来公然与晋朝抗衡。

这个人就是刘豹的儿子刘渊,开启了晋末少数民族南下侵犯中原的历史。

01

刘渊,字元海,虽是匈奴人,却自幼生长在中原,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学识超群,儒雅大方。他曾跟随大儒崔游学习,什么《诗经》《尚书》《史记》《汉书》,无不熟习。不过相较而言,他更喜欢《孙子兵法》。

自小他就胸怀大志,见者无不惊异,好几个相师都称此子不凡。血管里流淌的匈奴血液让他天生尚武,勇气非凡。成年后,他体力出众,猿臂善射,更兼身长八尺四寸,胡须长三尺,端的是相貌堂堂,雄壮高大。

作为匈奴部族首领的儿子,刘渊一直生活在洛阳,其实是被当作了人质,但他没有就此困顿。一者,晋人对少数民族多有好奇;二者,刘渊本人出类拔萃,他借机在洛阳结交八方英雄,认识了很多大人物,年纪轻轻就在洛阳的王公贵族中有了响亮的名声。

晋灭吴时的东路军总指挥王浑就非常欣赏刘渊,多次向晋武帝讲起这个人,引得武帝很是好奇,便召见了刘渊。接见后,武帝对他大为赞许,称他胜过春秋时的由余、汉武帝时的金日磾。

由余是秦穆公时来自西戎的大臣,帮助秦国攻伐西戎,并国十二,开地千里。金日磾则是匈奴王子,归汉后做出过大贡献,是汉武帝的托孤大臣之一。

刘渊本人自视颇高,每读汉初故事,都觉得随何、陆贾文弱不武,周勃、灌婴粗俗没文化。

这几个人都是帮助汉高祖刘邦名垂青史的重要文臣武将,却入不了刘渊的法眼,因为他的理想是文武双全、封侯拜相。他要创建功业,要教化民众,引领时代潮流。

这么高的理想,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02

古代中国对周围少数民族的防范是非常严格的,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晋武帝想征讨东吴时,王浑曾推荐刘渊担任对吴战事总指挥,说以刘渊的才华,平定孙吴肯定不在话下。但其他大臣却极力劝阻:刘渊的能力,当今没人比得上,让他去平定东吴,只怕是蛟龙入海,以后就治不住了。

这里用的还是那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理论,晋武帝听了便不再说话了。

晋武帝后期,西北鲜卑秃发树机能多次击败晋军,占领了秦州、凉州,武帝向大臣们询问对付他的办法。又有人举荐刘渊,说只要给刘渊一个封号,召匈奴五部军马进攻西北,两州指日可定。

以匈奴的强悍善战,刘渊的文武才能,平定西北是一定的。但战事之后,还是那个老问题,只怕会控制不了刘渊的发展,所以晋武帝又一次放弃了。

刘渊也知道朝廷对自己的态度,是既想放手使用,又要时刻提防。在洛阳他如在虎穴,不得不如履薄冰,小心翼翼。

在与刘渊结交的豪杰中,有个叫王弥的游侠,号称飞豹,勇猛异常。一次他要离开洛阳回家乡,刘渊于洛阳城外九曲河边给他设宴饯行。

刘渊想到自己空有一身本事却得不到施展,正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时时被人谗言陷害,只怕这辈子都回不去家乡,要老死在洛阳了。说到伤心处,他忍不住热泪长流,仰天长啸,痛饮浇愁,在座众人闻言无不垂泪。

正巧晋武帝的弟弟司马攸也在九曲,听到动静派人探视,知道是刘渊在抒发不满。回朝后,他劝晋武帝,若不除掉刘渊,并州不得安宁。

王浑又一次出面帮刘渊讲话:我们大晋朝要以德服人,诚信为上,千万不可以因猜疑杀人!我王浑以身家性命为担保,刘渊是个忠厚人,绝不会反叛国家。

耳根子软的晋武帝终于还是放过了刘渊。

03

咸宁五年(279年),匈奴左贤王刘豹去世,刘渊子承父业,成为匈奴左部帅。他的才华得以发挥,严刑法,禁犯罪,休养百姓,轻财重士,一时间匈奴五部都唯刘渊马首是瞻。以大将刘宣的说法:老天是要光复我们大单于的光荣伟业,才会让左贤王刘渊这样的伟人诞生。

晋惠帝年间,“八王之乱”爆发。

在此天下大乱之际,刘渊被成都王司马颖任命为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驻军邺城。

并州五部匈奴的大头领如刘宣等,都以为现在中原司马氏正骨肉相残,时局动荡,正是起事的良机,遂密谋推举刘渊为大单于,派人到邺城接他。但司马颖不放人,刘渊只能让人先回并州,令刘宣等人召集五部人马,对外声称支援司马颖,准备起事。

司马颖连续击败司马家其他王的人马后,碰上并州司马腾和王浚的部队,他们的部队中有很多鲜卑、乌丸骑兵,来去如风,英勇善战。

司马颖对刘渊说,他打算率军送皇帝回洛阳,弃守邺城。

刘渊知道机会来了,他先是劝司马颖不要放弃邺城,因为这样一示弱,大势去矣!接着他说:鲜卑骑兵虽然精锐,但还是不如五部匈奴,现在请大王镇守邺城,我去率领五部匈奴军队前来参战,以二部摧毁司马腾的部下,以三部消灭王浚的人马,几天后就把这两个人的脑袋挂在邺城的城楼上!

司马颖笑得合不拢嘴,封刘渊为北部单于。

就这样,刘渊平安到达左国城,刘宣等即举刘渊为大单于,二十天内就聚集人马五万,但他没有再理会司马颖,而是准备建国称雄。

刘渊说:我们是当为高山的人,怎可回去做土丘呢?天下应该归有德者所有,无论是否是汉人,周文王出生于西夷!我将来最理想的,就是成就汉高祖刘邦那样的基业,最差也可以成为曹操!

十几万匈奴大军是刘渊的倚仗,他们莫不以一当十,以此伐晋,必定能摧枯拉朽,开创匈奴的新局面。

在建立匈奴帝国的过程中,刘渊表现出卓越的政治眼光。

他提议定国号为“汉”:我们匈奴从高祖刘邦时就约为汉朝兄弟,如今汉朝已灭,兄终弟及,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定国号为“汉”,必能使天下人归心。

永兴元年(304年),刘渊在左国城称汉王,置百官,高调宣布雄起,公然向晋室的权威叫板,成为晋末少数民族南下侵犯中原时领导众人的老大哥。

公元304年之后,刘渊连续击败多路晋军,进一步占领了河东地区,迁都到蒲子。

汉国名声大振,各地豪杰,如羯人石勒、氐人单徵、鲜卑陆逐延、他的老朋友王弥等都加入了刘渊的部队,一时间汉军声势浩大,人才辈出。

除了前来投靠的,刘氏族人也很争气。刘渊的第四子刘聪能开三百斤硬弓,义子刘曜一箭可洞穿一寸厚的铁板,号称“贯铁”,他们的神勇非同凡响,难得的是还饱读诗书,可谓文武双全。

永嘉二年(308年),刘渊得到一个印,上书“有新保之渊海光”,大家以为这是个好兆头。不久后刘渊正式称帝,迁都平阳,加大了对晋室的进攻力度。

仗打到永嘉四年,汉军与晋军已来来回回拉锯了多个回合,晋军多数时候虽都战败,但还守住了几条防线。汉军占领上风,但要一口吞掉晋室,火候尚没有到。

这一年七月,刘渊得病去世。

一番争斗后,刘聪继位,继续进攻晋室,终于在永嘉五年(311年)攻陷洛阳,俘虏了晋怀帝司马炽,并于次年将他杀死。

消息传到长安,晋太子司马邺继承大统,汉军继续进攻,在公元316年攻克长安,又俘虏了司马邺,西晋终于灭亡。

04

在五胡十六国的各君主中,刘渊算是难得的比较宽容有仁心的一位。

部将乔晞攻取介休县,杀了不投降的县令贾浑,又杀了骂他的贾浑妻子。刘渊得报大怒,把乔晞连降四级,以示惩戒。

大将刘景得胜后把三万多晋军溺死在黄河,刘渊怒骂,刘景有什么脸面回来见我?我们要打的是司马家,百姓有什么过错?骂完就贬了刘景的官。

看来,他心中多少还是有百姓。

刘渊在知人用人上很有水平,手下人才济济。

王弥和他是旧交,投奔汉军后,刘渊给了他极高的礼遇,直称他是“吾之孔明”,还说:“吾有将军,如鱼之有水也!”

刘渊是第一个在中原称帝的少数民族领袖,所以即便做出了一番事业,历代正史作者也总将他视为乱中原者,司马光甚至评价道:“刘渊以匈奴遗种,乘晋室之衰,奄有河汾天下。蜂起之众辐辏而归之,石勒、王弥皆北面为臣。聪承其故业遂陷两都,执辱二帝,矜夸淫纵,残暴无亲,幸以病终,坟草未生,家为屠戮矣。”

好狠的一句“坟草未生,家为屠戮”。

杀神石勒:从奴隶到帝王

东晋成帝咸和七年(332年)正月,后赵皇帝石勒举行盛大宴会。

席间,他问大臣徐光:朕能比得上古往今来什么样的君主?

徐光说:陛下您神武聪明,比汉高祖刘邦还厉害,其他人则没法跟您比。

石勒笑道:你夸得过头了。人贵有自知之明,朕如果碰上汉高祖,就得和韩信、彭越这些人一样,北面事之;如果碰上光武帝刘秀,倒是可以角逐一番,鹿死谁手还说不清。男子汉大丈夫,做事情要光明磊落。我是绝不会学曹孟德、司马仲达那样,欺负别人孤儿寡妇,用阴险诡计谋取天下的。

听了他这通言论,群臣无不心服,全趴在地下叩首,齐呼万岁。

这段写入史册的论断,成为后世品评帝王水准高下的标准。

石勒出身奴隶,不识字,经常让人读史书他听,每每点评得失,都能切中要害。一次他听人读《汉书》,讲郦食其劝刘邦立战国时六国的后人,大吃一惊,问道:这么搞,汉高祖怎么会得到天下?等听到张良劝阻刘邦不要这么干,他才松一口气,幸亏有这么一个人。

从这件事可见,石勒虽没读过书,却天性聪颖,悟性很高,对纷繁杂乱的形势有非常准确的判断,是个天生的领袖形人物。

虽然在两晋的黑暗杀戮年代,石勒手上满是鲜血,但他能扫荡北方,横行天下,若没有过人之处,是做不到的。

01

石勒,字世龙,羯族(属于匈奴的别支,汉魏期间被迁进中原),上党郡武乡人。

他十四岁时跟随族人来到洛阳,因为是第一次到首都,兴奋无比,便跑到洛阳城的上东门放声长啸。城内外许多人都听到了这响亮悠长的啸声,龙吟虎啸般震慑人心,都觉得这个少年中气十足,英姿飒爽,非同凡响。

据说当时的西晋宰相王衍听到了,心中一动,对随从说,这个小胡人的声音不一般,只怕是将来乱天下的人。他急忙派人去抓小石勒,可石勒已经走了。

一个铲除后患的机会就这样被错过了。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晋公侯到处抓少数民族部族中人以充军实,石勒也被贩卖为奴隶。他吃尽苦头,九死一生,渐渐成长为一个雄壮勇猛、胆大心细的勇士。

石勒纠集了十八个武士,号称十八骑,跟随魏郡人汲桑掳掠四方,加入了晋末司马家的“八王之乱”混战中。

到这个时候,他才由汲桑取名为石勒。

从战场上摸爬滚打出来的石勒,凶猛善战又能审时度势,取得了几次胜利。

没多久汲桑被杀,石勒率部投奔了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帝国,刘渊封他为辅汉将军、平晋王。

就这样,石勒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征战岁月。

02

永嘉二年(302年)始,石勒率军征战赵、魏等地,与西晋在北方的残余势力刘琨、王浚等多次交手,胜多负少,不断壮大着自己的力量。

他很注重对汉族知识分子的任用和尊重,特别建立了“君子营”安置归降的士人。这样的礼贤下士,使得张宾、刁膺、张敬等都成为辅助他成就大业的高级参谋。其中张宾最为重要,他是石勒身边的“诸葛亮”,石勒甚至只尊称他为“右侯”,不叫他的名字。

那段时间,整个中国北方都被鲜血浸染,各路诸侯杀伐不断,百姓遭受涂炭。在战火熊熊的岁月里,相较而言,石勒的部队还算有王师风范,虽然他依旧杀人如麻。

永嘉五年(305年),石勒在苦县击溃晋军主力近二十万众,活捉了晋王公贵族王衍等一大批人,全部杀掉。此后,晋军在北方已无力与少数民族军队抗衡了。

同年,石勒与匈奴汉军大将刘曜、王弥等一起攻入长安,活捉了西晋皇帝。

到了这个时候,石勒的实力越来越强,匈奴汉国当时的皇帝刘聪已控制不了他了。多年的角逐争锋,石勒消灭了晋在北方的部众刘琨、王浚等,又兼并了汉军的几股强大势力,如王弥、曹嶷等,成为洛阳以东最为强大的割据势力。

公元319年,匈奴汉国由刘曜继承,并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石勒不甘示弱,也称赵王,史称后赵。

公元328年,两赵决裂,决定北方之王的大战爆发。

石勒料敌在先,一举击溃前赵主力,活捉刘曜。整个北方,除了辽西、辽东的鲜卑和凉州的前凉外,已都在石勒的统治之下。

石勒年轻时,总感觉到耳边鼓角争鸣,战马嘶吼,虽然他母亲安慰他,说这是干活累了,耳鸣,不过现在看来,这大概预示了石勒是个不折不扣的、为战争而生的杀神。

几十年的征战,石勒扫平了北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