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壹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2)(3 / 3)

03

当初,石勒在苦县捉住晋室王公无数,数落宰相王衍道:你年纪轻轻就是国家的重要人物,名满天下,然而你身负重任却喜欢高谈阔论,不想做实事,造成这天下大乱局面的,不是你还是谁?一句话道出了王衍等所谓名士空谈误国的真相。

待到消灭了晋室幽州刺史王浚的部队,活捉了王浚,他又当面指责:你作为国家的一方诸侯,手握重兵,看着朝廷危险却不救援,还想趁机称王称帝,这不叫逆贼吗?何况还用人不当,虐待百姓,残害忠良,使幽燕生灵涂炭,你有大罪过!又几句话直截了当地把王浚的罪行明白地诏告了天下。

在与辽西鲜卑的交战中,他活捉了段氏鲜卑首领之一段末波。但石勒分析说,辽西段氏英勇尚武,不能杀一人而得罪一国,所以他放了段末波。段氏感恩,从此归附石勒。

总之,在大小事务的处理上,石勒手段高明,收放自如,不仅是在战争方面,在政治外交上技巧也高人一筹。

但他还是犯了个致命的错误,是关于家里人的问题。

他的侄儿石虎与他离散多年后,在十七岁时回到了他身边。这个人善于用兵,又偏偏极其残忍嗜杀,不少次攻下城池后,都把城里人杀了个一干二净。

一般情况下,石勒都看不惯这种风格,他也确实一度想杀掉这个变态凶神。但石勒的母亲劝他说,好牛犊容易挣坏车子,你还是忍忍吧!

这一忍便埋下了隐患。石虎年轻力壮,百战百胜,在朝中一枝独大,而石勒渐渐年老,已经快控制不住他了。

公元333年七月,六十岁的石勒去世,石虎立即就掌握了大权。第二年,他废杀石勒的儿子石宏,自称为后赵皇帝,成为五胡十六国里最为残暴的君主。

石勒开创的基业,在石虎的手上走向衰落。

04

石勒统治北方,一方面征战不断,纵容羯族人欺压汉人,另一方面又在国内开办学校,依法治国,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开明的。

只是他四方征战,杀人无数,又用民族分治的方法治国,使得汉人和以羯人为首的少数民族之间矛盾日益深重。他的后继者石虎又酷虐残暴,引得民怨沸腾,后赵帝国没几十年就亡了。

后来,冉魏帝国的皇帝冉闵下达“杀胡令”,就此把高鼻深目的羯人杀得几乎灭种亡族。

朱元璋评价说:“石勒当晋室初乱,不逢勍敌,故易以成功。苻坚当天下争战日久,智勇相角,故难以为力。夫亲履行阵,战胜攻克,坚固不如勒;量能容物,不杀降附,勒亦不如坚。然勒聪察有余而果断不足,故驯致石季龙之祸;坚聪敏不足而宽厚有余,故养成慕容氏父子之乱。俱未再世而族类夷灭,所谓匹夫之勇,妇人之仁也。”

为了登基,杨坚等了四十年

说起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帝王,人们自然会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再往后还有元朝的成吉思汗、明朝的朱元璋、清朝的康熙大帝。可是,在西方学者的眼里,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皇帝,却是常常被我们忽视的隋文帝杨坚。

01

隋朝本身延续的时间就不长,满打满算也只有四代,共三十八年,而提起隋朝,人们又大多只记得开凿大运河、三次下扬州的隋炀帝杨广,对于在位二十四年的开国之君,那位才能出众、政绩卓著的隋文帝,反而知之甚少。

隋文帝杨坚出身关中豪门世族弘农杨氏,他的祖上曾经出过西汉的丞相、东汉的太尉和北魏的司马。到了杨坚的父亲杨忠这一辈,正值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而北方则从北魏到东魏、西魏,再到北齐、北周。

杨忠在北周文帝宇文泰还是西魏权臣时,就是其手下的得力干将。公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掉西魏恭帝自立,建立了北周。作为北周的开国重臣,杨忠多次率军打败老对手北齐的军队,攻取二十多座城池。这样的大将自然会受到重用,他出任柱国大将军等要职,还被封为随国公。

杨坚是杨忠的长子,传说他出生的时候“紫气充庭”,其母吕氏还梦到有青龙在腹中盘踞。杨坚生下后,目光明亮,手中还有一个奇诡的“王”字。

这些当然都是后来的迷信附会之说,不过杨坚长相奇特,这大概是真的。据说南朝陈后主见到他的画像后非常害怕,连说不想当面见到此人。

杨坚小时候就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他性格深沉,少言寡语,特立独行,以至于后来进入太学读书的时候,即使是跟他十分亲密的人也不敢随便戏弄他。不过,当时手握西魏朝政大权的宇文泰看见少年杨坚,倒是因此对他赞不绝口。

因为父亲功劳显赫,杨坚十五岁就被授为散骑常侍、车骑大将军,十六岁时又被西魏恭帝拓跋廓封为骠骑大将军。同时,杨坚娶了北周重臣、在西魏时期就是军事贵族的“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为妻,身份地位愈加显赫。

公元568年,杨忠去世,二十七岁的杨坚承袭了随国公的爵位。北周武帝宇文邕将杨坚的长女杨丽华聘为皇太子妃,与杨坚成了儿女亲家,此后对他更是器重有加。

齐王宇文宪曾经对宇文邕说:杨坚的相貌非同寻常,我担心他不会久居人下,必须尽早除掉他。内史王轨也对宇文邕说:杨坚貌有反相,将来皇太子宇文赟很可能被他取代,做不成社稷之主。但宇文邕听了却很不高兴:帝王自有天命在,旁人又能奈何!杨坚听说这些事情后十分害怕,从此行事更加小心,谨言慎行,以免遭到猜忌。

但有才之人的光芒是遮不住的,况且此时北周正是用人之际。在北周消灭北齐统一北方的战争中,杨坚曾率领三万水军在河桥大败北齐的军队,也曾跟从周武帝亲征,功劳卓著。

02

太子宇文赟即位后,杨坚的女儿杨丽华成了皇后,杨坚也升任柱国大将军,先后任大司马、大后丞等职,日益位高权重起来,这让宇文赟开始对这个老丈人不放心了。他甚至非常忌恨杨家,曾愤愤地对杨丽华说:我一定要将你们杨家灭族!

一次杨坚被招入宫中议事,宇文赟事先对侍卫们交代,如果看到杨坚的脸色稍有异样,就杀掉他。没想到杨坚进宫后神情自若,脸色平静,因此躲过一劫。

杨坚深知自己在朝中处境凶险,难以安身,于是想出一个保全自己的策略。他主动向宇文赟要求离开京城,去外地任职,宇文赟便也顺水推舟,外派他去亳州任总管,如此一来双方都暂时放心了。

杨坚当然是心怀野心的,表面的忍让只是韬光养晦之策。他的幕僚劝他趁着主政亳州之时,养精蓄锐,起兵造反,夺取北周江山,不过杨坚认为还没有到动手的时候。

事情的发展也是让人始料未及。宇文赟本是个无能的家伙,沉湎酒色,暴虐荒淫,懒得过问朝政,才当了一年皇帝就嫌烦了,索性下诏将皇位传给了六岁的长子宇文阐,自称天元皇帝,才二十一岁就退居后宫,吃喝玩乐,当“太上皇”去了。

不过他福没能享多久,禅位第二年就因为纵欲过度健康恶化。一次外出,他突发疾病,回到宫内时连话也说不出来,后事都来不及交代便一命呜呼了。

杨坚的机会来了。

小皇帝需要有人辅佐,但对于辅政人选大臣们意见不一,权衡之下,最终选择了小皇帝的亲姥爷杨坚。

如此一来,杨坚捡了个大便宜。他重新进入权力中心,成为辅政大臣。

03

杨坚开始迈出他擅权的脚步,首先把矛头对准了那些手握重兵的宇文诸王。

公元580年,杨坚找了一个借口,将宇文泰的五个儿子赵王宇文招、越王宇文盛、陈王宇文纯、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统统召回,将他们限制在京城,此举其实是为了避免他们割据一方,构成威胁。

杨坚的专权揽政开始让一些地方大员不平。

北周重臣、相州总管尉迟迥是宇文泰的外甥,战功卓著,在朝野内外都有着很高的威望,自然也被杨坚视为障碍。杨坚以给周宣帝宇文赟会葬的名义,征调尉迟迥回京城。尉迟迥觉察到危险,于是率先举兵讨伐杨坚。接着又有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等人相继起兵响应,很快便聚集起几十万大军,其他地方的军政大员也纷纷起兵。

杨坚急忙派兵征讨尉迟迥,命上柱国韦孝宽为主帅。老将韦孝宽被称为是南北朝第一名将,他先是在山西沁水打败叛军,最后将尉迟迥围困在邺城。城池攻破后,尉迟迥自杀身亡,手下部众也都被捉拿处死。

其他方面,在杨坚各路大军的打击下,司马消难逃往南陈,王谦被部下杀死。不久,各地的反叛先后平息。

平乱成功,使得杨坚的威望大增,对宇文家的威胁益盛。被拘禁在京城中的诸王当然不愿坐以待毙,他们密谋由赵王宇文招设家宴,请杨坚前来,然后在赵王府中杀掉他。

宇文招做了充分的准备,他叫儿子宇文员、宇文贯等佩刀站在他的左右,又把刀刃藏在帷席之间,还在后面埋伏了许多甲士。可是在杨坚赴宴时,宇文招却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不久,杨坚就以谋反的罪名将五个藩王及他们的儿子们杀掉了,加上之前被捉拿斩首的宇文泰的孙子、雍州牧毕王宇文贤,北周皇室势力基本被清洗殆尽,杨坚夺取北周江山已经没有了阻碍。

公元581年,杨坚由随国公晋封为王。群臣以北周静帝宇文阐年幼,无力主政为由,请求杨坚取而代之。如同历史上多次上演的一幕一样,九岁的小皇帝此时只有乖乖让位,当月就下诏宣布禅让,不久之后就被害死了。

杨坚假意谦让一番,便即位称帝了,改元“开皇”,定国号为“隋”。

04

隋朝的国号来自杨坚最初的封号——随国公。“随”的繁体写作“隨”,杨坚觉得走之旁不吉利,于是把走之旁去掉,这便成了“隋”。

杨坚建立隋朝后锐意改革,他“每旦听朝,日昃忘倦,居处服玩,务存节俭,令行禁止,上下化之”,可以算得上是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正是因为这样励精图治,杨坚开创了辉煌的“开皇之治”,也创造出中国历史上的很多个第一次。

开皇二年,隋文帝杨坚认为旧长安城屡经战乱,已经破败不堪,于是在城东南龙首山建设了一座大兴城。新的都城东西对称,雄伟壮观,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都市。

鉴于之前币制混乱,杨坚推行币制改革,铸造标准的五铢钱,禁用古钱和杂钱,使货币得到统一。他还规定以古尺一尺二寸为新的一尺,以古斗三升为新的一升,以古秤三斤为新的一斤,在全国执行起统一的度量衡制度,方便了商业的发展。

在政治方面,他恢复了汉魏时期的体制,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即中央政府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再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种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体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被一直沿袭使用到清代。

除了中央,他对地方行政机构也进行了简化,通过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此举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节省了开支,减轻了百姓负担。

杨坚还下令制订了《开皇律》,废除车裂、枭首等残酷刑罚,建立死刑复奏制度,规定凡判处死刑,需经“三奏”才能处决。同时,他还整肃吏治,惩治贪腐,一时之间,朝堂之上风气焕然一新。

杨坚还实施了一项伟大的改革,他废除了始于春秋时期、在东晋尤为盛行的门阀士族制度,开创了以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使得广大庶民百姓得以参与政治,并由此影响了中国后世上千年。

他还实行轻徭薄赋,鼓励农桑,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隋朝国力日渐强盛,人口显著增加,百姓衣食逐渐富足,经济繁荣达到历代最高峰。那时天下粮仓充实,以至于“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

隋朝初年,北方突厥势力强大,杨坚对来自突厥的侵犯进行了坚决的还击。几次战败后,东突厥可汗在开皇四年上表称臣,尊杨坚为“圣人莫缘可汗”,表示愿意作为藩属,永世归顺。

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派遣五十万大军,兵分三路挥师南下,开始了讨伐南陈的战争。第二年,隋军攻占了陈朝的都城建康,在皇宫后殿的枯井中俘获了陈后主和他的两个宠妃,从此陈朝灭亡,全国统一。自西晋灭亡开始,两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局面就此结束。隋朝成为秦、汉之后,又一个结束了中原长期分裂、军阀混战的朝代。

在西方历史学者眼里,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皇帝:“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政府官员,为国家选拔了一批批非常得力的人才。”

《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样评价:“隋朝消灭了前人过时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隋朝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西方人普遍认为,隋朝的建立者杨坚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在《英国卫报》2001年评出的世界百位伟大帝王中,他的排名在中国皇帝中居首位。

扩展版图也要适可而止

01

公元872年,北方草原出了一个自幼聪敏、才智过人,长大后身体魁梧、武功高强且胸怀大志的牛人,他叫耶律阿保机。

《辽史》中说他“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关弓三百斤”,这样的牛人,仿佛专门是为了建功立业而诞生的。

经过多年奋斗,耶律阿保机不但成了部落老大,还采纳妻子述律后的计策,设计杀掉了其他七个契丹部落的首领,成了所有契丹人的老大,建立了契丹国。

契丹国建立后,除了制定法律、发展经济、改革习俗外,耶律阿保机的另一大“任务”,就是开疆拓土,“东征西讨,如折枯拉朽”,他于926年灭了渤海国,改其名为东丹国,并封长子耶律倍为东丹王,将势力范围向东扩大到了渤海沿岸,接着又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收入囊中。然后他又亲征党项、阻卜等部落,势力最西到达了今天的阿尔泰山一带。

但征服这些地方只是他的开胃小菜,中原才是他期待已久想要享用的大餐。他的目的,是想建立一个南到黄河、北至漠北的大国。

幽州,成了他吃掉中原的第一个目标。

阿保机如此看重幽州(今天的北京一带),是因为这里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以幽州为中心,可以把燕(幽)、蓟、瀛、莫、涿、檀、顺、云、儒、妫、武、新、蔚、应、寰、朔十六个州连成一片,一旦得到“幽云十六州”,整个中原就无险可守,契丹铁骑就可以毫无阻拦地一路南下,中原就会变得唾手可得。

然而,幽州却不是好捏的软柿子,实际上,早在灭掉渤海国之前,阿保机就曾两次亲征幽州,可惜均大败而归。

公元926年,怀着满腔的遗憾,阿保机病逝于出征渤海还都途中。

02

耶律阿保机死后,次子耶律德光继位,是为辽太宗。

耶律德光不但接过了老爸的班,还接过了老爸的梦。

中原,不但是他老爸看中的大餐,也是他梦寐以求的盛宴。幽云十六州,不但是他老爸问鼎中原的第一道菜,也是他想争霸中原的第一道菜。

可恨的是,牢牢掌握在后唐手里的幽州,到此时依然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幽州“固若金汤”有两大原因,一是后唐稳定的统治,二是“鸦军”,一支兵士身穿黑衣,战斗力极强的后唐军队。

相比之下,契丹没有专门的野战军,基本上是以民为兵,相当于以业余选手对战专业选手,这也是他们一直干不过后唐军队的主要原因。

除非中原发生变故,然后乘虚而入去捡便宜,否则契丹只能耗死在幽州。

公元933年,后唐明宗李嗣源病死。末帝李从珂继位后,与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发生矛盾,石敬瑭干脆起兵造反,却打不过李从珂,被围在太原。

石敬瑭一慌,就做出了一件招致千古骂名的缺德事。他派人向耶律德光求救:你派兵来救我,并助我夺了江山当了皇帝,我就把幽云十六州送给你。

除了这个条件,石敬瑭还答应每年给辽国进贡大批财物,并以儿国自称。

石敬瑭的无耻,连其手下、后来的后汉建立者刘知远都觉得可恨。

以儿国自称,是不是太屈辱了?丢了利益也就罢了,但脸不能丢啊,咱们好歹也是堂堂男儿!

然而此时此刻的石敬瑭,为了达到他卑劣的目的,哪还顾得上那张脸!

03

耶律德光梦寐以求的机会终于来了!他立即领兵来救石敬瑭,偷袭后唐军队。

打败后唐之后,石敬瑭被耶律德光册封为皇帝,改元天福,改国号为“晋”,史称后晋,称比他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为父皇帝。

于是,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儿皇帝诞生了。

石敬瑭心想事成后,立即履行承诺,将幽云十六州拱手相赠。

得到了第一道菜,耶律德光仍不满足,胃口甚至更大了。

好比那只在地震废墟里饿了几十天的猪坚强,被救出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狂吃狂吃,耶律德光得到幽云十六州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把整个中原吃掉,将契丹国的边界推进到黄河岸边。

公元942年,无耻的石敬瑭归西了,他的养子石重贵继位。石重贵虽然本事不大,但却很有骨气,登基后不再向契丹称臣。

耶律德光眉开眼笑。这小子是真傻呀,老子正愁找不到南下的借口呢,他就送上门来了。这事儿咱得笑纳,一定笑纳。

除了石重贵,一个更傻的傻子不失时机地冒了出来——幽州节度使赵延寿。

赵延寿本为原后唐枢密使兼徐州节度使,还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后来投降了契丹人,并受到重用,被耶律德光任命为幽州节度使,加封燕王。

这人傻到哪种程度呢?他竟然也想像石敬瑭那样,弄个儿皇帝来当当。

为了达到这个不可告人的目的,他极力怂恿耶律德光挥师南下。

耶律德光再次眉开眼笑。老子正愁没有先锋呢,这大傻子就冒出来了。

他对赵延寿承诺,只要你给我当前锋,搞定中原后,你就是中原的君主!

04

为了当皇帝,赵延寿比其他任何人都卖力。第一次出兵时,其他几路兵马基本上都无功而返,只有他这一路有所斩获。

然而,后晋被灭掉后,耶律德光只字不提让他当皇帝的事。

赵延寿有点急,又不好意思亲自出面去提,便派了一个心腹去跟耶律德光说他想当太子。

耶律德光却装糊涂:老赵嘛,当然要好好奖赏啦,因为他立了很大的功啊,即使他想吃我的肉,我也愿意割给他。可是太子是要由皇帝的儿子来当的,他又不是我儿!

可是人家立了大功,好歹得安慰安慰,耶律德光便问翰林院:你们看,该给老赵什么官儿做,才算对得起他?

翰林院的人一商量,君主这是要重用老赵啊,官职小了不行,少了也不行,于是他们给赵延寿拟了一连串的官职:大丞相、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枢密使、燕王。

这事上报到耶律德光那里,他拿起来一看,直接把录尚书事和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两个官位划掉了。

对于野心太大的人,是不能给他太大职权的,尤其是军权!这些追逐权力的走狗,只能利用不能重用,利用完了,其价值也就大打折扣了。

而对于赵延寿之外另一个想当皇帝的家伙,耶律德光的办法更加简单粗暴,仅让他穿了穿皇帝的赭黄袍。

这个人名叫杜重威,是石敬瑭的妹夫,先是被石敬瑭封为舒州刺史,后来因功升官,当过潞州节度使加平章事,又升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再后来又担任成德军节度使。

耶律德光南下中原时,杜重威是后晋的禁军主帅,在阳城之战中大胜契丹,却在不久之后的滹沱之战中率十万兵马投了降。

这个降显然投得不正常。十万兵马怎么也能打上一阵子,何况他又不是不能打,之前的阳城之战就是以少胜多的。

毫无疑问,他和耶律德光之间也达成了一种交易:如果他投降,搞定后晋后就让他当皇帝。

杜重威信以为真,结果没想到却是像只猴子一样被耍了一回。

当然了,除了让他穿了一会儿黄袍,过了一回当皇帝的瘾,耶律德光同样给了杜重远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衔——太傅。

05

公元947年一月,上了耶律德光大当的杜重威引辽军南下,占了开封,后晋的第二个皇帝,也是最后一个皇帝石重贵被迫投降,后晋皇室全部被俘,后晋就此灭亡。

后晋虽然亡了,但中原人民并未屈服,爱国将士尤其不甘心做亡国奴,如皇甫遇、慕容彦超、李守贞等,他们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依旧率领军民顽强抗击契丹。

派出的辽军悉数被歼,耶律德光接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坏消息。

做梦也没想到,中原人竟如此难制!

到此时,耶律德光才明白什么叫贪心不足蛇吞象。

幽云十六州他吞是吞下去了,但却不好消化,还闹起了肚子。

实际上,早在这之前,他就应该适可而止,因为不但后晋军作战顽强,导致辽军损失惨重,契丹国内也出现了问题。先是发生了自然灾害,死了大量的百姓和牲畜,接着是各部落的厌战情绪一天比一天浓,大家都不想打了。

耶律德光的母亲述律后头脑更清醒。当她了解到后晋派人来议和,立即劝儿子就坡下驴,与后晋议和,但耶律德光不想议和,他想“得寸进尺”:他们这是怕了,既然他们怕了,打起来就更容易,为什么要见好就收呢?何况我还没见到好!

述律后把耶律德光叫到跟前,问他,如果让汉人做契丹王,行不行?

老妈您说啥呢?当然不行的!

既然你不让汉人当契丹王,那么同样的道理,汉人也不会让你当汉王,你为啥非要去当汉王呢?

耶律德光的理由是,他们姓石的忘恩负义,儿子我无法容忍。

好吧,就算这是个理由,可是即便你得了汉地,就能在那里长久地待下去吗?万一要是出点什么意外,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话听起来有点耳熟,历史上另一个女人也说过,那是西汉时期的一个匈奴女人,冒顿单于的妻子。

汉高祖刘邦本想收拾匈奴人,反而被匈奴四十万大军包围在白登山,眼看就要被包饺子,谋士陈平献计,重金贿赂冒顿单于的妻子,请她说说好话。

单于妻子对单于说的,同如今述律后说的是一个意思:即使你打败了汉人,夺了他们的城池和土地,也会因水土不服而待不下去。

虽然冒顿单于撤围而去并非全部因为这句话,但这句话无疑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06

然而同样的一句话,在耶律德光这里却不好使了。

当然,说这话的毕竟是自己的母亲,他也不能明确反对,只好敷衍说:妈妈您别担心,儿子是个明白人,等他们把镇州和定州割让给咱们,咱就休兵罢战。

幸亏杜重威想当皇帝想疯了,上了当投降了契丹,不然耶律德光别说吃掉后晋,连本钱都有可能赔光。

后晋倒是侥幸拿下了,述律后的话也“应验”了——汉人的地盘,他耶律德光果然待不长久!

后晋亡于947年一月,到了当年夏季,契丹人就没法继续待在中原了。除了遭到各地军民不断的反抗,想“赶走”他们的,还有气候。

他们这些契丹人习惯了北方的严寒,哪里受得了中原夏季的烈日炎炎?不仅将士们受不了,耶律德光自己也受不了,无奈之下只得北返。

由此可见,契丹人的体质大概不如在中原土地上建立元朝的蒙古人。蒙古人不但受得了这里炎热的气候,还在这里待了近百年。

一般来说,等你自己想通的时候,多半也晚了。

正值壮年(四十五岁)的耶律德光在北返途中染上了一种热疾,高烧不退。据《辽史》记载,耶律德光这个烧可是真的“高”。他烧到全身堆满冰块,连吞冰入腹也无法降温,没几天就口吐鲜血死了。

如果可以,他和他爹耶律阿保机,都应该享受“工伤”待遇,因为他们两位都是死在出征还都的途中。

耶律德光咽气的地方是河北栾城,离辽国国都上京还远着呢,但是他妈得知消息后,“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这就有点为难人了,那种热得要命的天气,恐怕还没走到半路尸体就腐烂掉了,成为一具白骨了。而一具白骨显然无法交差——谁能证明这是我儿子?你们是不是把他给害了,然后随便弄具白骨来糊弄我?

述律后的懿旨愁死了伴驾的文武大臣,没想到这种时候,最有用的是厨师。

一个名叫羊胡子的御厨说,要想尸体不腐烂,唯一的办法是做成“羓”。

所谓“羓”,相当于四川人爱吃的腊肉,做起来很简单,就是先在肉上面抹上一层盐巴,腌制后再挂起来晾干。

在没有冰箱的时代,要想使肉不腐烂,唯一的办法就是这个。

若在平时,估计御厨的话音一落,脑袋就得搬家——这不是把咱们的君主当牲畜吗?可是如今除了这么做,又能怎么办呢?

大臣们一商量,只得同意把他们的君主当牲畜来处理。

对御厨来说,这种活儿倒不陌生,只见他熟练地一刀把耶律德光的肚子破开,取出内脏扔掉,然后像处理一大块羊肉那样,朝尸体上面撒盐,最后把尸体装在一个盐坛子里运回了上京。

有人说,耶律德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木乃伊君主。这话可太抬举他了,因为真正的木乃伊可不是这么处理的,至少涂的不是盐巴,而是防腐的香料。更重要的是,古埃及人这样处理死者的遗体,是出于对死者的敬意,那个御厨朝尸体胡乱撒盐的时候,有过敬意吗?

仅凭这一点,耶律德光也不配被叫“木乃伊君主”,叫他“腊肉君主”倒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