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伍 时间让人遗忘,也让历史扭曲(2 / 3)

当年小两口离开老家路过夔州,穷得揭不开锅,一个破庙里的老和尚接济过他们。刘娥现在得了荣华富贵,便派人到那儿,要把这残破寺庙改建一下。

庙临长江,江中水流湍急,房子的地基总是搭不起来。当地人说,这是江中有蛟龙一直在捣蛋。刘娥下了死心,一定要报答这个老和尚,就让人把上万斤的铁倒进江中,蛟怕铁不再兴风作浪,这才把寺庙盖起来。

刘娥经历过磨难,是个懂得感恩的人。

刘娥在宫中的地位一点点提高,女人们都知道她是皇帝真心喜欢的人,人又不嚣张好相处,大家也就对她放下了戒心,她也终于熬资历获封了个德妃。

到了景德四年(1005年),郭皇后去世,皇后位子的空缺,引发了一场争夺战。

刘娥进退有招,不急不躁,平常和皇帝的感情又最好,真宗就提议让刘娥当皇后,但寇准、王旦这些儒家老臣坚决反对——这个出身低微又是二婚的女人,怎么能当母仪天下的皇后?大臣赵安仁更是直接推举出身高贵的沈才人当皇后。

宰相丁谓站在刘娥一边。某一天他装成若无其事的样子对宋真宗说:赵安仁这人不错,为了报答老沈的知遇之恩,是用心了。暗指赵安仁和沈才人的老爸有关系。真宗听了没讲话,但沈才人当皇后的路是被彻底堵上了。

这么多人反对,刘娥要怎么办?

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刘娥让自己的侍女小李去侍奉皇帝。小李怀孕,生下个儿子,刘娥和真宗便对外宣称这个儿子是刘娥生的。

这时,真宗前面的几个儿子都夭折了,现在这个儿子基本可以确定就是未来帝国的接班人。

朝臣无话可说,皇帝终于在1012年,册立刘娥为皇后。

03

后宫就是个小朝廷,刘娥封后以来掌管三宫六院,把宫里的人治得服服帖帖。小皇子的亲生母亲小李从来不敢讲自己的真实身份,好在刘皇后对她相当照顾,还提拔她为宸妃。

宋朝的皇帝都勤劳工作。真宗加班,刘娥就陪在他的身边,除了照顾他饮食起居外,有时还对政务提点意见。她很有见识,慢慢成为真宗的有力助手,真宗感到小刘的智慧和不凡,既依赖她又提防她——这一点和唐高宗与武则天真是一模一样。

当时的正副宰相寇准、丁谓一人一派,在朝堂上斗来斗去,最终的斗争结果是寇准败,丁谓安安稳稳独掌大权。

真宗去世,年幼的儿子赵祯被扶上台做了小皇帝,他才十来岁,是个听话的少年。为保朝纲稳固,赵祯的母亲刘娥“称制”,也就是垂帘听政——这个女人渐渐走上了台前。

宰相丁谓是个权谋过度之人,可刘娥也不是个乖乖女。朝臣们收集了丁谓的罪行,上奏皇帝和太后,丁谓被罢相免官。从此以后,刘娥太后大权独掌,威震天下。

刘娥的野心一度膨胀,她问大臣们:武则天是唐朝的什么人?大宋对读书人有良心,读书人也对大宋有良心,直脾气刺儿头鲁宗道就说,武则天是大唐的罪人,差点就断送了李唐的江山!一句话把刘娥堵得说不出话来。

过新年,刘娥想穿着皇帝服装祭拜宗庙,又有人问:是用皇帝的男人衣服,还是皇后的女人衣服?刘娥又被将了一军。

当时立朝的吕夷简、寇准、范仲淹等都是了不起的人,刘娥本身也是个很有智慧的女人。在朝臣的规劝下,她渐渐收起了野心。不少小人上书请她执政,也有人向她进献《武后临朝图》,刘娥把这些个奏章图卷全丢在大殿上,说:我不会做对不起列祖列宗的事情。

刘娥确实很有政治手腕,她一掌权,就把她那个沉迷道教的老公宋真宗的“天书”、封神书都一起送到皇陵陪葬了,还对外宣称:这个是上天所赐,得归上天,凡人不能再动。同时她叫停了宋真宗到处烧钱封山祀土的活动,表示不再大搞封禅。她还推动“交子”的发行,这是世界上最早流通的纸币。

04

刘太后掌权十几年,权力的味道让她欲罢不能,一直舍不得放手。寇准等几个刚硬的大臣一次次上书,要求她还政给已成年的儿子赵祯(宋仁宗),刘太后都不予理会。

明道元年,仁宗的生母李宸妃去世,刘太后想偷偷地埋葬了事。其实这时候,朝中几个重要的大臣都已经知道了真相。

刘太后和小皇帝下班时让宰相吕夷简拦住,他问道:听说宫里有个贵人去世了?

刘娥让皇帝先走,自己留下来应付: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宫人死掉了,吕宰相哪来这么多闲工夫关心这个?

吕夷简说,宰相嘛,内外的事都要用心。

刘娥可不是省油的灯,发怒了:吕宰相你想离间我们母子的关系吗?

吕夷简施施然道:太后别急,只是您应该想想您百年以后,刘家的人要怎么办,到时候可别怪我没提醒您。

刘娥省悟过来。还是老吕人精,想得透彻。于是她给李宸妃用了高规格葬礼:以一品的礼仪丧葬,太后、皇帝在宫苑内举行哀悼,百官在西华门送灵车到洪福寺。李宸妃穿着太后服装入殓,棺内灌满水银——这为后来太后和仁宗间消除误会埋下伏笔。

十几年掌权,刘娥把一个繁荣昌盛的大宋和一大批能臣交给了自己的养子仁宗。临死前她已说不出话来,指着衣服对仁宗连连比画,仁宗没明白这是要干什么。还是读书人心明眼亮,有人告诉仁宗:太后要去见老皇帝了,不敢穿身上这套“僭越”的衣服。仁宗急忙让人换了衣裳,她果然闭上眼睛,安然仙逝了。

刘娥才死,麻烦马上就来了。有人告诉仁宗,刘娥骗了你,你的亲娘是李宸妃!仁宗悲怒交集,派兵包围了刘氏家族,又立即赶到洪福寺,打开李宸妃的棺木,看到她面目如生(被水银浸着),穿戴的是太后规格的服饰。

仁宗瞬间消了气,叹道:看来别人的话不能随便相信。他赦免了刘家,还重新给刘太后上香说:大娘娘可以安息了!

刘娥为了争夺皇后的位子,把李宸妃的儿子占为己有,让仁宗母子至死没有相认,这一点在人伦上大为后人诟病。

蔡东藩评价说,幸好她上没有欺骗宋真宗,下没有杀害李宸妃,还尽心竭力抚养仁宗长大,良心还算有。

“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这是后人对她的评价。

如寇准这样当年被刘娥打发到地方去工作的,也为她讲了公道话:章献太后(刘娥的谥号)总体上对大宋还是有功的。

但仁宗认母这故事太有戏剧性了,老百姓总是对皇家的八卦喜闻乐见,便以此为源头创作出了《狸猫换太子》,千百年传唱不休。

李治不是懦弱,是滑头

01

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说:

武氏之乱,唐之宗室戕杀殆尽,其贤士大夫不免者十八九。以太宗之治,其遗德余烈在人者未远,而几于遂绝,其为恶岂一褒姒之比邪?以太宗之明,昧于知子,废立之际,不能自决,卒用昏童。

他说的这个傻小子(“昏童”),指的是唐高宗李治,意思是若不是他,心狠手辣的武则天也不能上位,从而导致唐宗室差不多被杀了个干干净净,李唐江山还落入那个女人之手。

欧阳修不但非常看不起李治,还把这个责任归咎于李世民,说唐太宗那么贤明,却连自己的儿子都不了解,以至于把帝位错误地传给了一个傻小子。

这话显然带有一定的偏见,至少对李治的评价就很不全面。在他眼里,似乎只有一个负面的李治,对李治的功绩却视而不见。

现在的历史剧导演大概和欧阳修是一样的思路,他们拍出来的李治不是无能就是好色,以至于在观众心中,他就是一个极度怕老婆的男人,懦弱至极,武则天甚至敢当他的面发飙。

但仔细想想,是谁敢在老爸还在位的时候就私通老爸的女人,老爸死后还要立后妈为皇后?是谁先后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搞定了杨广、李世民两位帝王都没搞定的问题,奠定了唐王朝最广阔的疆土?

李治,全是李治。

现在我们骂的都是武则天,她逼死了王皇后,杀死了亲女儿,她冷酷,她无情,她秽乱宫廷,她重用酷吏……然而从没人骂李治暗地里害死了哥哥李泰,也没人骂李治逼死了扶他上位的亲舅舅。

你说李治“懦弱”?不,他是滑头!

02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个儿子,无论如何都不具备接班人的条件,何况李世民早早就确立了太子。

李承乾,李世民嫡长子,从小聪明可爱,年仅八岁就被立为帝国的继承人。

然而长大后,这个聪明人却开始犯浑,竟然敢对老爸阳奉阴违,对师长的劝勉也不听了。他纵情声色,渐渐成了一个标准的纨绔子弟。他宠信的一个太常乐人被老爸怒杀后,居然几个月称病不上朝,甚至派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原因是老师多次劝谏他要以国事为重,惹得他心烦。

太子的堕落令李世民深感失望,怎么能把江山交给这种人呢?于是李世民的目光开始转向嫡次子魏王李泰。

对于老爸态度的变化,李泰仿佛也心有灵犀,他开始积极运作,培植党羽,准备“接管”太子之位。李承乾这才有点慌,再这样下去,太子之位必将不保。

如果他从此悬崖勒马痛改前非,事情也许还有转机,毕竟不怕犯错就怕不改错,改了就仍然是好孩子。可是李承乾首先想到的却不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而是为了不成为废太子,派人暗杀自己的胞弟李泰,失败后干脆勾结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凌烟阁功臣侯君集,打算来个逼宫,事情败露后被李世民幽禁别室。

按理说,废掉太子后让李泰“接班”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李泰的表现也确实不错,每天入宫侍奉老爸,李世民也曾当面许诺让他做太子,魏王党的刘洎、岑文本还会时不时地劝李世民:陛下别犹豫了,这种事还是早点定下来好,除了魏王,不可能再有合适的人选了。

然而,李世民的心思你猜也猜不透。

03

他们不知道,除了魏王李泰,李世民还喜欢晋王李治,他不但也是嫡子(嫡三子),而且“幼而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将来肯定能做个仁君,只不过李治的这些优点,有时候在李世民看来是懦弱的表现。

此时此刻的李泰眼看父皇摇摆不定,像他哥那样开始犯浑,竟然为了表现自己,向老爸提了个“杀子传弟”的方案,意思是让李世民先把位子传给他,等他临死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儿子杀了,把位子传给弟弟李治——“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

那时李世民并不老,但却有点糊涂了,听了这话居然深受感动,对李泰大夸特夸,真不愧是朕的好儿子啊。然后他把几个重要大臣叫来,对他们说,“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

据《资治通鉴》记载,被叫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包括谏议大夫褚遂良,他听了李世民这话心里一沉,当即毫不客气地指出:陛下这话大谬不然,您可得好好想想,陛下百年之后,魏王占有了天下,怎么可能杀掉自己的爱子,把位子传给晋王?

再说了,魏王连自己的爱子都舍得杀,还有什么人不舍得杀?他能放过自己的弟弟吗?陛下若想立魏王,得先把晋王安置好,免得他将来遭杀身之祸。

李世民这才如梦方醒。手背手心都是肉,手足相残的局面是他不想看到的,也是他万万不能接受的,此时此刻的他心乱如麻,竟然流下泪来,说了句“我不能尔”,便起身回宫了。

促使李世民最后下定决心传位于李治的,是李泰出言威胁李治,暗示他如果和他夺嫡,谋反被杀的汉王李元昌就是他的下场。

李世民这才看透了李泰,立李治为太子。

那么问题来了,李泰威胁李治的话,李世民是怎么知道的呢?

原来他回宫见李治忧心忡忡,觉得奇怪,“屡问其故”,李治起初不肯说,问了多次才“勉强”说了。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李治看起来老实,其实是相当狡猾的,知道把握最佳时机。

真正的智慧,不是战斗最激烈时加入进去逞匹夫之勇,而是等敌人两败俱伤时断然出手,这样才能做到一击而中,大获全胜。

04

欧阳修有一点说得不错,那就是李世民对这个儿子“懦弱”的看法确实不到位,恰恰相反,李治不但不懦弱,简直可以称得上胆大包天,不然不可能在李世民还在世时,就敢与老爸的女人武则天私通,而且保密工作做得那叫一个好,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公元650年五月,李世民周年忌日那天,李治到感业寺进香,又碰到了昔日的情人。第二年孝服期满,他就把出家为尼的武则天从感业寺接到了宫里,次年五月拜为二品昭仪。

后来王皇后和萧淑妃争宠让他厌恶,想改立武则天为后,就算遭到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老级大臣的坚决反对,他也一点儿都不给他们面子,果断下诏废黜王皇后,一个月后便把武则天立为了皇后。

李治如此“一意孤行”,与其说是被武则天那个“狐狸精”迷住了,不如说是对专权的长孙无忌等人的警告:尔等瞧好了,朕也是有脾气的,朕已经忍很久了,不要以为朕的地盘,你们这些人可以做一辈子的主!

未能阻止李治的“荒唐行为”,确实让长孙无忌感觉到危机。在这之前,朝廷大事可是基本上由他一个人说了算,小皇帝只有点头的份。如今这小子翅膀硬了,想独自飞了,这还是先帝在世时,那个懦弱的太子吗?

李治所指的“地盘”,当然不仅仅是一个女人。通过“废王立武”,李治成功树立了自己的权威,然后乘胜进军,开始采取措施,夺取本该属于他的权力。

05

要夺权,必须先赶人。

公元659年,李治的铁杆支持者、礼部尚书许敬宗让人密告,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谋反。李治说,既然这样,你就和侍中辛茂将一起审查吧。

说长孙无忌谋反,当然是胡扯,所以许敬宗也不审了,直接上奏说长孙无忌谋反的苗头已露,不能打草惊蛇,否则他若采取紧急措施,那就麻烦了,请陛下果断一点儿,马上下令把他抓了。

事实证明,李治是个表演天才,眼泪说来就来。他哭着说,我怎么忍心给舅舅判罪,后人会怎么看?许敬宗劝他,一个真正的明君,是会大义灭亲的,比如当年汉文帝杀舅舅薄昭,不但没有遭到诟病,“天下还以为明主之例”,有句古话可是叫“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呀!

结果,李治抹了把眼泪,连与长孙无忌对质的程序都省了,直接下诏削了他的官职和封地,发配黔州,儿子也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

没多久,李治又让李、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派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他一到那里,就逼长孙无忌自尽了。

如果不是李治授意,给袁公瑜吃两个豹子胆,他也不敢这样。

而褚遂良倒霉,比长孙无忌还早四年。他先是被赶出朝廷,贬为潭州都督,第二年又被调到更加偏远的广西桂州去当都督,同年被许敬宗、李义府等人诬告在广西谋反。

李治确实“宽厚仁慈”,仍然没有杀他,只是这一次发配得更远,把他赶到了今天的越南河内西南。两年后,褚遂良死在发配之地。

越南那地方确实太难待了,凄惨地死去之前,褚遂良曾给李治写信,希望看在他曾长期效力高祖和太宗、支持李治继位也最坚决的分儿上,让他离开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但都无济于事。

06

相比之下,李治似乎对自己的舅舅更无情,这是因为长孙无忌是棵大树,关陇贵族集团许多元老派人物都是这棵大树下面的人,不但靠他乘凉,之前还与长孙无忌沆瀣一气,没少与李治作对。

这棵大树一倒,意味着关陇集团的覆灭,关陇集团的覆灭,意味着李治“夺”权成功,在政治上不再受制于人,可以乾纲独断,放开手脚,干点想干的事情了。

这件事说明,李治虽然年轻,而且继位不久,但政治素养和作为一代“雄主”的手段,他是一点儿也不差。

遗憾的是,正当他解除束缚,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疾病把他害苦了。

早在显庆五年(660年)的时候,李治就得了头痛病,经常头晕目眩,极大地影响了工作,后来还到了无法处理朝政的地步。这给了武则天插手政治的机会,李治决定把国家大事,交给武则天处理。

不是还有那么多文武大臣吗?难道他们都是吃干饭的?

这倒未必,想必那个时候的李治,除了这个自己心爱的女人,再也不相信其他人了。

只是他想不到,这个女人却不满足于仅仅当个辅佐皇帝的皇后,得到一寸之后,还想得到一尺,于是她开始排除异己,同时组织力量,培植自己的私人势力,以防“不测”。

这个“不测”,就是一旦李治“不治”,与其让政权落入他人之手,不如自己接管。

也许是武则天做得太过明显,李治开始对她不满,差点把她废了。废黜皇后的诏书都让宰相上官仪起草好了,却被武则天及时发现,她使出女人最拿手的那一套,一哭二闹三上吊,软硬兼施,这才让李治放过她,没有坚持废后。之后不久,协助皇帝起草废后诏书的上官仪被武则天灭族,直到那时,李治才明白已经晚了,自己再也无法压制这个女人了。

看来,尽管重病缠身,李治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恨只恨出手太晚,武则天已经羽翼丰满,再想限制她,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李治很郁闷,武则天却笑了。当李治重病到眼睛几乎全瞎,连奏章上的字都看不清楚,无法操持政务时,逐渐掌握了朝政的武则天大胆建议,让他当天皇,封她为天后,两人合称“二圣”,她要一起上朝,临朝听政。

公元674年,朝廷下诏尊皇帝为天皇,皇后为天后,李治就此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天皇”。从此以后,国家实权被武则天掌握,李治沦落为名义上的老大。

公元683年,李治的病愈发严重,诏命皇太子李显监国。当年12月27日晚,李治病逝于贞观殿,终年五十六岁。

尽管差点把武则天废掉,然而临终之时,李治还是留下遗诏,除了命皇太子灵前即位,还特别提出“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者,请天后处理决断”。

这个遗诏,又成了他“昏庸”的“证据”。

然而,若不是武则天之前表示出来的治国才能,李治怎么可能下这样一道诏书呢?

从我的角度看,武则天确实是比李显好多了。

武则天死后,李显复位,结果皇帝没做两天就被韦皇后和李裹儿合谋毒死了,要不是李隆基力挽狂澜,大唐的江山可真不知道会再变成谁的。

王朗:你才厚颜无耻!

《三国演义》高举“尊刘抑曹”的大旗,为了突出刘备集团人物的高大上,不惜把曹、吴集团的各色人等拿来做垫脚石。

不少人被黑得不成样子,最惨的当是曹魏的大臣王朗。

演义中说老王朗自诩口才出众,要游说诸葛亮归降,结果反被诸葛亮一通讥笑挖苦,当场气死,孔明先生的骂词也因此传诵多年:“皓首匹夫!苍髯老贼!你即将命归九泉之下,届时有何面目去见大汉二十四代先帝?……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