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正文 第11章 做情绪的主人(1 / 3)

什么人的个性是好的?简而言之只有一句话:一个人自由,不做奴隶,他的个性就好,就健康就完善。可是,放眼人群,真正能不做奴隶的人又有几个?

你也许会问:“谁说我们在做奴隶?我们难道不自由吗?”是的,奴隶制度早已消亡了,在现实社会中没有谁还在做他人的奴隶。但是我们在心理上却或多或少地在做奴隶。

什么叫奴隶?奴隶就是不由自主,就是被驱使。当我们被内心的偏见所驱使时,我们就是偏见的奴隶;当我们被情绪所驱使时,我们就是情绪的奴隶。

假如你被愤怒所驱使,不得不和别人打架;假如你明知自己不该这么做,却完全无法控制自己,难道你不是愤怒的奴隶吗?当你被恐惧驱使,不得不避开生活中快乐的事物,难道你不是恐惧的奴隶吗?

问一个问题:你在多大程度上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你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你就是情绪的奴隶。

你能调节控制情绪,你就是情绪的主人。

你能在不顺利时还让自己快乐吗?如果能,那么你就是情绪的主人了。能够做情绪的主人,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够不为情绪所左右,你就获得了心灵的自由。

那么,怎样才能做情绪的主人呢?

首先,要能识别自己的情绪,不能识别它,你就谈不上调节它、控制它。

其次,要知道情绪变化的规律,知道了规律,才可以知道如何改变它。

然后,实际练习调节自己的情绪。

一、火眼金睛看情绪

自己的情绪,自己是不是总能知道?不是。

因为人的情绪很少有直接表现出来的,大多都经过了伪装、变形,所以自己也未必总能知道自己的情绪是什么。

情绪来自人格中层,是“原始人”的心理活动。我们的“理智人”不总是能明白,所以往往要靠猜测和推理才能知道。

一个女孩自问:“我是不是爱上他了呢?”对此,她自己心里也把握不定,所以她只能推测:“当我见到他的时候,我的心跳了;当他离开我时,我急于想再见到他。可见,我是爱上他了。”

这种推理有时也会出错,从而使人错认了自己的情绪。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让两对陌生男女分别走过不同的桥。在过桥过程中,男孩都主动和女孩谈话。有一对男女走过的是一座很宽阔很平坦的桥,另一对男女走过的是一座很窄而且有一段危险的桥。过桥后,问这两个女孩是否喜欢同时过桥的男孩子,结果发现,在别的条件都一样时,后一个女孩,那个走过窄桥的女孩往往对一同过桥的男伴更有好感。

心理学家解释说:“后一个女孩心中的推理是‘我和他一起时心跳了,可见我喜欢他’。这种推理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实际上这个推理犯了一个小错误,后一个女孩心跳是因为桥窄,她有点害怕。”

本来是害怕,却被这女孩误认为是喜爱。

顺便说一种现象:很多女人都不爱值得信赖的好男人,却去爱不负责任的坏男人。一位日本女性写道:“那个坏男人故意和一个女人结伴来到我工作的公司,在显眼处坦然地买着东西。他详细地对我讲述他和女赞助人的幽会,毫不掩饰他看到女人就想弄到手的欲望……每次他都毫不在意地伤害我的感情。多么轻薄、令人生厌的男人啊!可是越是这么想,我就越迷恋于他。”

为什么呢?她的解释是“爱”。而实际上,是她把和“坏男人”在一起时感到的不安也加上去了,所以她才自以为对“坏男人”深深地爱着。好男人没有给她带来不安,所以她以为她对“好男人”的爱很浅。

错认自己情绪的第一个原因就是:把一种情绪误认为另一种,或错误地叠加在另一种情绪之上。前边我们所讲的例子,就是把恐惧不安误认为爱,或者叠加在爱上,从而误以为自己的爱非常强烈。

防止出现这种情绪的方法是,保持对自己情绪的警觉。当自己陷于某种情绪时,自问:“我是真的爱(或恨、恐惧),还是把别的什么情绪误认为爱(或恨、恐惧等)了呢?”另一种自问的句子是:“假如我现在的情绪并不是爱(或恨、恐惧等),那它会是什么情绪?”

通过这种内省和自问,你就有可能发现你是否混淆了不同的情绪。

二、情绪的伪装

人是唯一能伪装或扭曲情绪的动物,但是这绝不是人值得骄傲的地方。

动物也有情绪,它们有什么情绪就表达什么情绪。一只狗快乐、依恋时就摇尾巴,围着主人乱转;一只猫害怕时就把双耳伏倒,舒服时就打呼噜。没有哪一只狗在愤怒时假装高兴,也没有哪一只猫在害怕时能装得若无其事。

只有人会伪装。人在悲伤时可以做到强颜欢笑,在恐惧时可以装得满不在乎,在愤怒时可以装得亲切平和。因为人知道,伪装情绪有好处,诚实地表达情绪有时会带来坏处。

例如,当你无所顾忌地表达内心愤怒时,你可能会得罪某一位不应该得罪的人;当你情不自禁地表达内心恐惧时,可能会被别人轻视嘲笑;当你毫不掩饰地表达内心的忧郁时,会让别人发现并利用你的弱点。良好情绪也不能随便表达。当你成功地完成一项任务后,如果你表现出内心的得意和快乐,会招来别人的嫉妒,被指责为骄傲;当你表现出爱一个异性时,如果对方不爱你,会伤及你的自尊心;男人表达柔情,会被嘲笑为缺少男子气……

情绪经过伪装,才能表现出“合适的”“应有的”情绪。因为人伪装情绪太熟练了,所以到最后连自己都会被骗。骗过自己,就会把伪装的情绪当成真的。

伪装的情绪对人是有害的,因为伪装的情绪和内心的真实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心理冲突,因为真的情绪被掩盖了,就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和处理。如果一个悲伤的人装得很平静,别人就不会想到他需要关心。如果他装得连自己都以为自己很平静,他自己也不会去安慰自己了。那么,他的悲伤是否就消除了呢?不可能。

有一位男生曾爱慕同班的一个女生,当他鼓足勇气去表达时,却遭到意外拒绝。按说,他投入感情很多,失败了应该很伤心才对,可是这位朋友认为自己应该是个豁达的人,应该平静地对待挫折,于是他平静了。几年后,他却莫名其妙地患了心理疾病,无端地烦躁、不安、忧郁、甚至有轻生之念。

为什么?因为他的悲伤被伪装掩盖了,因此没有得到适当的处理。表面上平静,甚至他自己也以为自己很平静,以为悲伤消除了,但是悲伤没有消除,几年后它又以另一种形式爆发了出来。

伪装的情绪有时也会露出马脚。

例如有一位母亲,不喜欢女儿。但是,她认为自己应该有母爱才对,于是她就“有了母爱”。她对女儿很好,但是,外人会发现,她对女儿很严厉,女儿有了一个小错她都要批评指责。她自己解释说:这是严格要求她。但实际上这是心中的厌弃情绪。

如何识别自己或别人的情绪的真伪呢?

方法之一是“儿童眼睛技术”。我们都知道,儿童可以很准确地判断出谁对他好谁对他不好。虽然有的人可以装得十分喜爱儿童,哄他玩,给他吃的,但是如果这个人心里不喜欢儿童,儿童也不会喜欢他。不论他脸上笑得多么灿烂,儿童也能看出他内心中的冷漠。

儿童的眼睛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很简单,因为他们是从行为、从行为效果上去判断人的,他们不会听一个人如何说,而会看他如何做,看他做得如何。

一个不喜欢孩子的父母尽可以说自己是“恨铁不成钢”,是“严格要求”,但是孩子不去听这种种解释,只看行为,他就知道“他不喜欢我”。

你可以装着喜欢孩子,和孩子一起玩,但是你偶尔一闪的冷漠眼神会告诉孩子,“这是在装”。你可以解释说那是因为你累了。大人信,孩子不信,孩子只看行为。

如果你也像孩子一样,不听解释,只看行为,你就可以看出对方的真正情绪。

对自己也一样,如果一件让人愤怒的事发生了,我却宽容地对待,平静如常。过一会儿,却发现我胸口发闷,发现我出言带刺,我就会知道,在内心里我实际上是愤怒的。

一个伪装情绪的、虚伪的人是没有人格魅力的。我们应关注自己的情绪是否有伪装,对哪一类情绪最常伪装,然后去掉伪装。

人们往往害怕去掉伪装,怕那样会与社会、与别人冲突。

实际上,你伪装,你与社会与别人仍旧是在冲突。你对一个人生气时脸上装出笑容,他的内心“原始人”会看出,“你是皮笑肉不笑的”,他的内心仍旧会对你有敌意。

伪装的作用不过是让你多一层虚伪而已。

三、情绪压抑与扭曲

很多人想让自己“喜怒不形于色”。这不是伪装情绪,而是压抑情绪的表现。有人甚至努力让自己的情绪减少,让自己“成为理性的人”,就像电影里的英雄那样,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没有一丝恐惧,甚至没有愤怒,只是冷静地做一些战术动作。

那毕竟是电影,实际上,人能够真正地压抑情绪吗?不可能!

当一个女人对她丈夫生气而又压抑下怒气之后,她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她会变得抑郁,她会变得情绪低落,甚至觉得活着没意思。她会变得冷漠,她会感到疲倦,会头痛、胃痛、失眠……

一种被压抑的情绪会因此而扭曲变形并再度出现。愤怒受到压抑后会扭曲变形为抑郁等情绪。所以我在心理咨询中,一旦发现谁说自己“很疲倦”,我就问他:“你在生谁的气?”

切勿压抑自己情绪,切勿让自己成为“理性的人”、“喜怒不形于色”的人。

我有一个朋友,很善于压抑自己的消极情绪。他在事业上很成功,他从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国家级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他勤奋努力,他处理人际关系很认真,领导看重他,同事喜欢他,他被当成重点培养对象,提升在望。然而后来,他却得了癌症,不到30岁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