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带来的问题(1 / 2)

中国改革开放前,由于工农业生产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及与城市化相关的政策、制度等原因,城市化进程起伏徘徊,直到1978年城市化水平仍低于18%。改革开放后,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经济基础日益增强,城市化进程随之加快。

1978—1984年,这一阶段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促使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1985—1991年,这一阶段是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1992—2000年,这一阶段是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36.09%,年均提高1.06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也由1987年的17245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45844万人。

至2003年全国已有巨型城市3个(市辖区人口>1000万),超大城市6个(市辖区人口500万—1000万),特大城市24个(市辖区人口200万—500万),大城市71个(市辖区人口100万—200万),中等城市111个(市辖区人口50万—100万),小城市68个(市辖区人口<50万)。但是,在这一系列迅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中国的城市也承载着从未有过的压力和问题。自然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污染、就业的困难、住房的紧张、教育机会的减少、城市犯罪率的提高、交通的堵塞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一)城市化加剧中国城乡二元分化

城市化是城市与农村相互建构和谐发展的过程,因此,城乡二元分化的产生并不是城市化的预期结果,但是,自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却一步步地加剧了这种城乡二元体制的分化,城市化的结果,并没有惠及中国农村,反而衬托出农村的贫穷与落后。

首先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组数字显示,2005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是3255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493元,绝对值差距达到了7283元,相对差距是1:3.22。

1995—2005年城乡收入比较

可见,在中国城市化的过程之中,中国城市与乡村的收入差距是逐年拉大的。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并没有给乡村带去相应的发展,而是逐渐拉开了其余城市的距离。

其次是城乡教育差距的扩大。1986—2000年,仅义务教育法颁布后的15年中,城市适龄儿童几乎全部接受了义务教育,而农村约有1.5亿儿童因无机会入学或失学完全没有或没有完全接受义务教育,陷入教育绝对贫困。至今,农村每年仍有100多万小学毕业生无机会升入中学。1985—1999年,城乡初中毕业升学率差距由1.8倍增至3倍(差距超过3倍的省达15个)。至今,农村每年仍有600多万初中毕业生返乡。从1993—1999年,城乡小学、初中人均教育经费差距由1.9倍、2倍均上升为3.1倍。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在最为基础的方面,城市的发展远远要高于农村,中国城市化所导致的这种城乡二元分割加剧,不仅成为限制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今农村人口快速向城市转移的非理性因素。而这种转移,恰恰又加剧了城市化发展的无序性与盲目性,带来了更多的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城市的资源优势吸引着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试图从此过上富足的生活。但是,由于城市化发展理念和决策的不足,城市的发展尚不能满足聚居增加的人口的需求。但从教育方面看,据国家人口计生委称,中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年的7000万增加到2003年的1.4亿,约有300多万农民工子女面临受教育的问题。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的目前全国范围内针对流动儿童生活状况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9个城市中,3到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户籍儿童入托率;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有近20%的9周岁的孩子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少年的31%和10%;另外,在失学的12到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有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这样庞大的群体,无论是对城市发展的稳定还是对城市发展后续高级人才的需求,都是一种不安定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