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一、问题提出(1 /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以GDP 10%—11%的年增长率进入持续高速发展阶段。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创造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本。1990年开始,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制度改革,其中包括1994年国家教委启动的“211”教育工程,1998年启动的“985”建设工程,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政策等等。上述一系列改革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高等教育模式从精英模式向大众模式转变。

改革后的教育模式具有以下特征:一是1989年全面实施的高校收费制。1993年普通高校年生均学费为610元,到1999年达到了2769元,扩招后学费又大幅度上涨,2005年全国高校的人均学费为5000元,近20年间上涨了25倍;二是高校就业政策改变。1993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立了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机制从过去的计划配置转向市场配置,少数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就业,多数学生“自主择业”;三是高等教育改革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学本科招生数量的增加。高中毕业生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的机会增加,入学率从1998年的4%增长到2003年的17%。

伴随高校大规模的扩招,从2003年开始每年有大批的高校毕业生必须通过“自主择业”走上工作岗位。教育部的统计显示,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338万人,比上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比上年增加75万人,增幅为22.2%。“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数量大、增幅高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显著特征,高校毕业生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剖析。宏观角度的研究包括了经济发展状况、就业市场状况、城乡经济发展差异、高等教育体制等因素;微观层面上的研究包括了个体的择业观念、职业规划以及大学生个体特征差异在劳动力市场求职中不同的结果的解释等因素。其中一些研究发现,毕业生就业不仅与个人的决策和努力有很大关系,而且与其家庭背景和社会资源密切相关。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分析,了解哪些因素影响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2006年5—6月份在西部地区三所高校中进行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