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二、传媒歧视——传媒在利益表达渠道中的缺位(3 / 3)

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下的传媒的趋利性。大众媒介更乐意向社会强势地位的城市受众群提供信息服务。大众媒介在城市的传媒市场仍处在激烈竞争情况下,对于独立的开辟农村受众市场还缺乏资本力量。这需要政府对开拓农村市场的媒体给予政策甚至资金倾斜。政府在构建农民的利益表达渠道过程中,应该重视大众媒介的作用和优势,并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传媒集团对农村的投资),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保障传媒开发农村受众群、培养市场的初期投入,使大众媒介真正地将视角投入农村。

参考文献:

[1]樊葵:《当代信息传播中的传媒歧视》,载《当代传播》2003年第5期,第51—53页。

[2]赵志立:《传媒歧视,正在倾斜的社会公器》,载《媒介方法》2006年第6期,第20—22页。

[3]王磊:《大众传媒中歧视问题探究》,载《思想战线》2005年第5期,第102—106页。

[4]陈红梅:《大众媒介与社会边缘群体的关系研究》,载《新闻大学》2004(春),第6—10页。

[5]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

[6]王思斌:《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载《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3期,第20页。

[7]周晶:《社会排斥视角中弱势阶层的概念界定及其生成原因》,载《学术探索》2004年第1期,第29—31页。

[8]张蓉、唐懿、高亚妮:《试论农民利益表达渠道中大众媒介的缺位》,载《新闻知识》2007年第4期。

[9]洪朝辉:《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载《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第116—125页。

[10]Amartyak.Sen.“Capability and Well-Being”,in The Quality of Life,ed[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3。

[11]Amartya k.Sen. Inequality Reexamined[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12]杨明品:《新闻舆论监督》,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

[13]金艳:《舆论监督的基础和功能》,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25—28页。

[14]田大宪:《新闻舆论监督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张国良:《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7]“十五”我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520元增至1866.5元,载自陕西省政府公众信息网。

[18]王春福:《构建和谐社会需完善利益表达机制》,载《新华文摘》。

[19]梁妍慧:《探寻执政党协调利益、整合社会的崭新体制与方式》,载《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第9—13页。

[20]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21]段京肃:《社会的阶层分化与媒介的控制权和使用权》,载《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2]张国良:《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3]陈俊妮、陈力丹:《论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载《当代传播》2006年第3期,第4—7页。

[24]〔韩〕韩振焕:《韩国新村运动:20世纪70年代韩国农村现代化之路》。

[25]黄鸣刚:《经济因素还是文化因素——对农电视节目稀缺现象的深层思考》,载《当代传播》2005年第2期,第27页。

[26]张振华:《对农广播电视建言》,载《中国广播电视学报》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