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二、研究设计(1 / 1)

1.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大学生求职包含求职过程与求职结果,求职过程影响求职结果,求职结果是求职过程的最终表现形式。本研究以2006年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与研究生求职为研究对象,用求职过程花费的金钱数额衡量求职成本与难易程度,探讨高校就业信息供给、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求职过程的影响程度;同时,以是否与用人单位签约或达成协议衡量求职结果,以分析高校就业信息供给、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求职过程的影响。与其他研究不同的是,本文侧重于分析高校就业信息供给对大学生求职成本与求职结果的影响。学生拥有的人力资本由学生个体所拥有,反映的是大学生本人的才能与潜力,丰富的人力资本,往往会被用人单位优先选择;社会资本描述的是大学生拥有社会资源的多寡,社会资本越丰富,说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越多,通过运用社会资源也会对其就业产生影响。但是,信息不对称是所有劳动力市场的共有特点,就业信息的多寡或者获取信息的难易程度,必然影响大学生求职的搜寻成本以及签约的成功率。所以,本研究的基本假设是:

假设1:高校提供的就业信息越丰富,大学生的求职成本越小,即就业信息对学生求职成本有负向影响。

假设2:高校提供的就业信息越丰富,大学生就越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即就业信息对学生求职有正向影响。

2.变量衡量

(1)因变量。本研究将以下两个变量作为因变量来衡量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与求职结果:第一,是否与用人单位签约,1表示已经签约,否则为0,此变量属于二分定类变量。第二,就业成本即用于寻找工作的总费用,此变量属于定距变量。

(2)自变量。本文的自变量有三个:

第一,高校就业信息指导。先将问卷中三个原始变量转换转为三个二分变量,三个变量分别为就业信息是否充足、是否有用、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评价,如果持肯定态度赋值为1,否则为0,然后将这三个变量相加,此变量可以描述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的丰裕程度,取值范围为0—3,该数值越大,表示学生所在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越丰富。

第二,学生的人力资本。为了综合描述大学生的人力资本,将问卷中四个原始变量转换转为二分变量,这些变量分别为是否拥有四级英语证书、是否拥有六级英语证书、是否有工作经验、是否是研究生,如果是赋值为1,否则为0,然后将这四个变量相加为一个新变量,此变量可以描述求职者的人力资本含量,取值范围为0—4,该数值越大,表示学生拥有的人力资本越丰富。

第三,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为了综合描述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将问卷中四个原始变量转换转为二分变量,这些变量分别为父亲的职业是否属于高端劳动力市场、母亲的职业是否属于高端劳动力市场、找工作是否主要依托间接社会关系、找工作是否主要依靠家人与亲戚,如果是赋值为1,否则为0,然后将这四个变量相加为一个新变量,用此变量描述大学生求职者的社会资本存量,取值范围为0—4,该数值越大,表示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本越丰富。

(3)其他控制变量。

为了进行比较分析,除上述三个自变量以外,还有如下因素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求职行为与求职成本:

首先,意愿。求职意愿属于大学生求职的主观因素,求职的主观态度直接决定大学生搜索理想工作的耐心与频率,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求职效率与求职成本。本研究将反映大学生求职意愿的变量合并成一个新变量,综合描述其求职意愿,此变量取值范围为0—4,该数值越大,表示更容易接受工资较低或较为偏僻的工作单位。

其次,本文还将父母的教育水平、性别、民族及出生地放入模型,以控制这些因素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教育水平用受教育时间来表示,属于定距变量;性别是一个二分变量,1表示男性,0表示女性;出生地与民族也是二分变量,1表示男性与汉族,0表示女性与其他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