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十章 意象对话心得(1 / 3)

心理咨询与治疗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治疗的原理和原则是比较容易说清楚的,但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有许多体验是说不清楚的。只有在治疗中,细心地体会揣摩,才可以逐渐地驾轻就熟,从容不迫。而且人生的种种,喜悦悲哀、忧伤苦痛、心心相印的知己之感、辗转反侧的忧虑……是要心理学家用心感受的,而不是仅仅懂了心理学理论就可以了。

意象对话中尤其是如此,我说意象对话是心和心之间的语言。所以学习它的前提是要有心,要用心。

用心体会意象对话,就时时会感到有所得,因是心所得,故称心得。心不是像脑子那样有条理的,所以这一章的内容也没有太多条理。瓜棚豆架于现在的我们是比较难得了,不过在夏夜的小吃摊上,两三同好还是可以漫谈心理的。这一章,就算是我的漫谈吧。

第一节 全身心地学习

学习意象对话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而且是整个人全身心地学习,是学习心理学,更是学习做人。

要学意象对话,说容易很容易,说难很难。

假如你受过精神分析的训练(不仅是读过精神分析的书,而且是受过实际训练,被分析过),熟悉梦的解析的方法,有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经验,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你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会。不过有这些条件的人在国内大概非常少。精神分析的书读过的人应该不少,但是被实际训练过并被精神分析师分析过的人就非常少。

如果你不具备这些条件,学会意象对话就比较难。

首先你要学懂心理能量学的基本道理。

然后你需要学习解梦,因为梦是天生用来让你练习分析的意象。

一开始学习的时候,你可能觉得梦是荒谬绝伦的。但是,仔细分析后,你会发现梦的原理。你会发现梦和生活中的事情有紧密的联系。我写过一本通俗读物《解梦全书》,里面介绍了心理学家解释梦的方法,你可以照着学习。

梦释得多了,很多意象你就熟悉了。比如,在梦中你经常见到丑陋的老太婆,大多是出现在噩梦之中。即使你不知道这个意象的意义,你也知道她是令人恐惧的。在做意象对话的时候,如果被引导者想象中有一个这样的老太婆,你至少知道他也许是有所恐惧。

意象不是“脑子里的一幅画”,一个意象不如说像一个“想象世界中的,外形会变化的人物”,或者一个“妖精”。你熟悉了这些“人物”,知道他们们的性格、变化方式,在意象对话中你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了解意象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你必须培养出心理咨询者和治疗者应有的素质:有共情能力,有勇气,宽容。

我特别看中的是“勇气”这个品质。意象对话的世界虽然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但是也经常会遇到非常恐怖的形象,如果你恐惧了,对你是不利的。很多时候,你的恐惧的表现是很难被发现的,但是它已经在阻碍你的成长。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例子,被引导的人说,他觉得有一点冷,引导者就去关上了空调。在表面上,这和恐惧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实际上,这就是被引导者先恐惧了才觉得冷,而引导者也被他的恐惧感染,才避开了继续探索的机会,用关空调的行为打断了意象对话。

意象对话中的恐惧,实际上是害怕面对自我,害怕了解自己的弱点,害怕正视自己内心的需要。克服这个恐惧,需要的勇气比起面对外在危险的勇气,有时要大很多。比如,陷入黑社会的人,要打架需要勇气,要承认自己良心对干坏事不安也需要勇气,后者比前者也许要难很多。

当然,勇气虽然重要,也不可以莽撞。意象对话是深入人的内心的,有时会遇到一些危险。越是深入探索内心,危险越是大。在我自己的探索中,我有过诱发自己出现类似精神病的体验。当时的心理状态,可以说很危险。假如措置不当,可能走火人魔成为真的精神病。如果你心里还有一些冲突,务必不要做太深的意象对话。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做意象对话,也不可以轻易尝试太深的意象对话。

为什么勇气在意象对话的心理治疗中特别重要呢?就是因为做心理咨询的人自己必须非常有勇气,才可以用这个勇气感染来访者。来访者的意象常常是很可怕的,有鬼怪、有猛兽、有敌人,正是因为他们内心中的东西这样可怕,他们才会有心理障碍。心理咨询师假如也害怕了,又怎么增加来访者的勇气?

还有,心理咨询师自己必须通过训练和自我分析,解决自己心理上的问题。如果你自己在某一个方面还有问题,在意象对话中,你这个问题很容易暴露给来访者。这样,来访者就会很担心:“你自己还有问题呢,怎么能帮助我?”心理学家虽然不可能成为神人、圣人,至少心理应该比一般人健康。而这往往是需要长时间的自我修养和训练才可以得到。

除非你现在就是一个优秀心理咨询和治疗者,否则我建议,你最好还是找一个已经会这个方法的人做老师,实际教导。

第二节 凤凰的诞生

偶尔为一些选美的女孩子做心理训练,我让她们做了一个小意象对话。让她们想象到了一片草地上,看到周围有树木池塘,还有一些动物。我问她们,她们看到的是什么动物?

她们想象的动物很多,从飞禽到走兽,从鱼到昆虫,甚至连独角兽都出现了。这些动物代表了她们的性格。想象兔子的,果然是一个很温顺的女孩;想象鹰的,当然有花木兰的英气。谁将是未来的冠军呢?我在猜测。当时我想,可惜没有一个想象出了凤凰的,否则,我一定要把赌注押在她身上。

生物学家说凤凰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现实中没有存在过,而中国的古人却说他们见过凤凰,而且历史上,也记载了凤凰出现的事情。

也许,这些记载是不可靠的。因为有的时候,为了讨皇帝的喜欢、拍皇帝的马屁,地方官会假报有凤凰出现。我们中国历史上的地方官为了升官,是什么弥天大谎都敢撒的。就是在几十年前,不是也有谎报一亩地可以产粮食几万斤的吗?

但是也可能古代的人不都是在说谎,真的有人看见过。也许凤凰是古代的人对其他鸟的误认,或许是不认识孔雀的人会把它说成是凤凰。再不然就是凤凰是一种古代确实有的动物,只是后来绝迹了……

但是,我在做意象对话技术后,常常会感慨地说:“原来凤凰并没有绝迹,她还活在这个世界上。”

你可能在今天就可以在朋友的家中见到一只凤凰。只不过,这只凤凰在肉眼看来,看不到她有翅膀,也看不到有美丽炫目的羽毛,听不到她的鸣叫。在你的肉眼中,她也是一个人的样子。

但是,这个人决不会没有引起你的注意。因为她身上有一种无形的光彩,仿佛凤凰炫目的羽毛;因为她的言谈娓娓动听,仿佛凤凰的鸣叫;因为她有不俗的气质,仿佛可以飞上天空。

我说的凤凰是在意象对话中有着凤凰意象的人。

凤凰并没有绝迹,她生活在一些优秀的女性的心里。

凤凰这个意象的象征意义是完满的女性人格。虽然说作为一种动物,凤凰假如存在过的话,应该也是有雌有雄的,据说雄的称为凤,雌的称为凰,但是作为意象象征,她是女性的。

因为凤凰是一个完满的人格象征,所以是不经常出现的。只有心理很健康的女性,或者一个女性虽然还有些不完满,但是在某一心理状态很好、很快乐的时刻,才容易想象出凤凰的意象。

中国的那些接近自我实现的女性,是不是在意象中大多会有一个凤凰呢?我没有足够的研究,所以不敢擅下结论。

凤凰是一个组合的形象,中国人说,凤凰“头像鸡……”组合出的凤凰实际上在心理上的象征意义是:只有把一些不同的心理特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会形成完满的人格。在这个意义上,凤凰和荣格心理学中分析过的曼茶罗意象有共同之处,都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代表的意义也有相似之处,都代表完满。

我很有兴趣地告诉大家我的初步发现,就是如何“合成”一个凤凰。或者说,凤凰可以由什么鸟做父母生下来。

我第一次发现的凤凰,是由一只鹰转变而成的。想象出这个凤凰的女性在意象对话过程结束后非常地惊讶,因为在她的知识中,凤凰应该是一种很温顺的鸟类,美丽而且善良,而鹰是一种非常凶猛的鸟类,风凰和鹰应该没有任何相似之处。所以她不理解鹰的形象为什么可以在她的想象中变成凤凰。

但是我没有这样惊讶,因为我隐约记得,在某个少数民族的传说中,好像就说凤凰是鹰变的。我没有找到相关文献,希望读者各位见到了告诉我一下。而传说中有的东西,必然有心理象征的意义。

后来,接触到了许多想象中的凤凰意象。我发现了鹰是怎么变成凤凰的——它必须和另一个性质不同的鸟结合,通常是和鸽子结合。我几乎要强力介绍这个“配方”,我感到这是我的一个重要发现:鹰如果和鸽子结合,就会成为凤凰。我有许多事例证明这个“心理化学”的发现。几乎可以说屡试不爽。所有做意象对话的人(女性)都不知道我的“合成凤凰配方”,而她们不结合则已,把鹰和鸽子意象结合后的结果都是凤凰。至今未见例外。

鸽子象征着温和、善良、合群、纯洁,但是有时自卑、软弱、依赖性强。鹰象征着自信、坚强、独立、刚烈,但是有时傲慢、自私、缺少同情心。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鸟的性格正好是相反的,一方的不足恰好可以被另一方的优点补足。鹰在鸽子那里得到和平的精神和爱心,鸽子在鹰那里可以得到强大的自我力量,于是,最完善的性格,凤凰诞生了。凤凰有鹰的自我力量,她的嘴是鹰的嘴,象征着勇敢坚强;她也有鸽子的爱心,这体现于她美丽的羽毛。凤凰的鸣叫是动听的,这是鸽子的优点;而同时这鸣叫有“百鸟之王”的威严,这是鹰的王者风范。鸽子和鹰的优点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试举一个例子,这是在有100多位心理学工作者在场旁听的情况下的心理咨询培训班,我在讲释梦的心理学技术。一位女士讲述了自己的一个梦的片断:“我梦见一只鹰,又像一只鸽子,飞过来,变成了一只凤凰。这个凤凰掉进了汤锅,被煮熟了……”

我分析,这位女士是一个有两种性格侧面的女性。她有鸽子的性格,也有鹰的性格,她也曾经把这两种性格侧面结合得很好,获得过成功,但是“凤凰掉进了汤锅”,也就是说,她感到被家庭琐事(汤锅象征着做饭等家务)埋没了自己……

这位女士证实了我的分析,并列举了自己曾经有过的成功。还说事业和家庭的矛盾正是她现在的困惑,“凤凰掉进汤锅”,是她现在生活的最正确的写照。

这里我们不讨论她的心理困惑,只是可以看到,凤凰是怎么合成的。

我相信凤凰的“合成配方”绝不会只有这一个,但这个配方是最常见的。

有凤凰意象的女性性格柔中有刚,善良而不懦弱,见到过她的人,都会被她焕发的光彩所吸引。

有这个意象的女性,最容易成功。

第三节 卜德班希米拖的成与败——谈共情

有一部文学作品,描写音乐大师约翰·克利斯朵夫来到小镇,小镇的歌手卜德班希米拖高兴地为他演唱克利斯朵夫的歌曲。这个卜德班希米拖是一个外形粗蠢、又笨拙又庸俗的胖子。一开始克利斯朵夫很难过地想:“唱我的歌的难道就是这个怪物吗?”

但是听后,克利斯朵夫吃惊地发现,“胖子的声音美极了”,而且这个又笨拙又庸俗的家伙竟然可以传达出他的歌的思想。克利斯朵夫大为赞叹。

可是卜德班希米拖得意忘形,开始在克利斯朵夫的歌中加一点表情,就是说把他自己的表情代替了原作的表情。克利斯朵夫就受不了了。

看卜德班希米拖一开始的成功和后来的失败,对我们体会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共情颇有帮助。

一开始的卜德班希米拖自己唱歌时没有加表情或者说感情,但是他的歌中却有感情。这个感情是谁的?如果说是卜德班希米拖的,实际上不仅他意识中完全不懂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歌曲的感情,他的潜意识中也没有展现这样的感情,后一点有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观察为证。如果说,这感情只是在歌曲中有,也不对,因为约翰·克利斯朵夫发现,如果是职业歌唱家唱他的歌曲,是唱不出这些热烈的感情的,而卜德班希米拖可以唱出来。

后来卜德班希米拖试图唱出感情时,却没有了歌曲的感情,又是为什么?

我想,很少有人注意到一点,那就是在我们身上发生了感情,我们感受到的感情,不一定是我们自己的感情。别处的一个感情仿佛别的琴奏出的音调,有的时候会和我们自己的琴的频率相近或相同,这个音调就会在我们心中引起共鸣。这个共鸣是在我这个琴上响起来的声音,所以它不是在我之外的,但是这个共鸣也不是我的音调,因为不是我弹奏的。

当卜德班希米拖唱的歌中什么也不加的时候,他是琴,歌曲中的感情通过他而传出。当卜德班希米拖试图加表情时,便有了他自己拙劣的表演,歌曲的感情就被淹没了。

心理学家所谓的共情,我的体会,就是当我们把自己调协到来访者的频率,自己不弹出任何声音的时候,来访者的声音在我们身上的共鸣。完美的共情中,咨询者在自己身上,体验所有来访者的感受。咨询者或心理医生体验这个感受,没有任何推测,因为这个感受是他亲自感受到的,但是他也知道,这不是自己的感受,是来访者的感受。

没有领悟的咨询者会犯的错误之一是:以为共情就是努力去理解来访者,让自己产生和来访者一样的感情。这可以比作一个人听着别的琴的声音,然后自己弹奏自己的琴,力争和那个琴声音一样,无论他多么努力,总不会完全和别人一样。咨询者发现,自己有时很难让自己的感情和来访者一样,因为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人格、自己的情结都和来访者不一样。这时咨询者会产生困惑:“假如来访者是一个可怜的人,我还可以共情;假如来访者是很不道德、很卑鄙的人,我没有办法共情。”在他看来,共情就意味着他自己的感情和来访者尽量一样,而这的确是很难的。我们怎么可能让自己和一个自己非常讨厌的人感情一样呢。

共情不是模仿来访者的感情。

没有领悟的咨询者或许会走另一个方向:既然不可以让自己和来访者一样,那么就干脆摆出心理咨询师的身份,保持情感上的距离。这样更不会有共情了。

在共情中有一个说起来好像很矛盾的东西,一方面,我们必须“体验来访者的体验,亲身感受这个体验,让这个体验‘就是’自己的体验,完全让来访者带走”。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不沉溺于这个体验中。我们必须完全不被来访者的体验带动。我们必须和来访者一样痛苦的同时完全没有痛苦——因为这不是我的痛苦,虽然是我在体验。

有前者没有后者,你就会被来访者传染,和他一样抑郁,一样痛苦而找不到出路。有后者没有前者,我们就会和来访者“隔着一层”。

看金圣叹评论《水浒》,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当施耐庵写英雄武松的时候,他就是武松。当施耐庵写荡妇潘金莲的时候,他就是荡妇。当施耐庵写马泊六王婆的时候,他就是王婆。”施耐庵的身体是不可能变来变去的。但是,施耐庵的心在写武松的时候就是武松的心,写潘金莲的时候,就是潘金莲的心。当然,施耐庵不会因为写潘金莲,就变成迷恋男人的女人,因为在“是潘金莲”的同时,他也还是文人施耐庵。

用心理学的术语说,施耐庵在写作的时刻,就是和角色共情的时刻。

第四节 河水和渠道

前天走过离家不远的一个小公园——石景山雕塑公园,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如果我可以到这里散步多好呀!

现在这个公园是不收费的,过去虽然收费,也不过是收3毛钱,似乎没有什么障碍不让我去这里散步。但是,关键是我太忙,忙到很难找到散步的时间。近期,我每天白天的时间都占满了,不可能有时间去散步——哪怕只是一个小时。

去雕塑公园散步成了我这两天的一个心愿,我像一个儿童想着玩具一样想着雕塑公园。

就用它做一个分析。

去雕塑公园是我的一个小小的心愿,而人们还会有很多大的心愿。比如,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偶然有一次进城,而且坐了一次高级的奔驰轿车,他有了一个念头:“也许我考上大学,以后也可以有这样的轿车。”这就产生了一个心愿。刘邦项羽见到秦始皇出游时的气派,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之”,另一个说“大丈夫当如是也”,这是他们的心愿。

雕塑公园就是我心中形成的一个意象,它有一个象征意义,象征着闲适、休息。我渴求休息和闲适的快乐,这个渴求的能量就附着在这个意象上。

同样,秦始皇出游的意象也成为刘邦和项羽心中的一个象征性意象。

当这个意象形成,人们就追求它。当这个意象成为现实,相应的能量也就得到了疏泄。

假如我没有能去雕塑公园,而去了另一个公园,比如八大处公园,结果会怎么样呢?

也许我不满足,因为我觉得我的心愿还没有完成——我没有去成雕塑公园。

因为我要休闲的欲望的能量大多附着在雕塑公园的意象上,去八大处,这个能量不能疏泄。

雕塑公园的意象就像是一条河床或者一个渠道,连通了两个事物:雕塑公园和我的休闲快乐。能量之水流通过这个河床流向大海。假如我去了其他公园,而且在我心中,这个公园没有和休闲这个意义结合,那么要休闲的能量就没有办法疏泄,因为“河床”太浅。

行为主义者所说的学习过程,就是形成“河床”的过程。

他们发现,如果一个人用一种行为满足了一种需要,以后,当他有这个需要的时候,他就会更愿意使用这种行为。

“一个孩子晚上上床后有哭闹的行为,她的父母就到她的房间里安慰她。结果,这个孩子睡觉时哭闹得更频繁了。”[25]

用哭闹可以让父母来安慰,所以这个儿童要得到安慰的能量是用哭闹来疏泄的。每一次疏泄成功,这个哭闹的“河床”就更深了一些。

她不知道也有其他的获得父母安慰的方法,就像我的潜意识不知道到八大处也一样可以休闲。

当我可以到其他公园,一样好的公园,而我得不到愉悦的时候,我就需要心理咨询了。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我悟到:我要的实际上不是雕塑公园,而是休闲。这样,我回到了这个河的上游。然后,我告诉自己,八大处也一样可以休闲,条条河流通大海。这样,我让能量流向新的河道,建立了一个新的象征。

我也可以找到八大处和雕塑公园的相似处,比如,它们的池塘相似,都不大;它们的树木相似……这样,我也可以通过这两个意象的相似把能量由雕塑公园转到八大处。

我如果要刘邦项羽放弃争天下,所用也只有同样的方法。让他们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未必是当皇帝,而是那种被别人高度尊重时的愉快感受。而除了做皇帝,也有一些其他方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比如做一个圣贤。进一步,我可以帮助他们知道,归根结底他们要的是快乐,除了做皇帝,还有其他方式也可以得到快乐。

当然,这只是理论,实际上做到这一点是几乎不可能的。

一个意象、一个象征,实际上就是一种满足需要的具体方式。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象征,就是有不同的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

人的基本需要在各民族都是基本相同的,满足它的方式是可以不同的。不同的文化就是不同的象征体系。

比如,人都有一种追求人生意义的需要,有一种追求终极价值的需要。为满足这种需要,西方人就创造了一个上帝的形象。而我们民族创造的形象则是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形象。人都有对正义的需要,西方人让天使来裁断人的善恶,而中国人则创造了一个“阎王”,或者“包公”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