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九节 你给哪个乞丐钱(1 / 3)

昨天开车出门,路口照例有乞丐,照例在危险的车流中讨钱。在红灯变绿之前的短暂时间里,我必须再一次决定,给还是不给,给谁,不给谁?

理性告诉我应该不用给,因为这些乞丐多数都不是真正最缺钱的人,如果说缺钱,也不过是因为家里要盖楼房缺少装修钱。但是看到他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虽然也许是装的,或者至少是夸张的,一点不给总不合适。

下一个问题是:给谁?

车窗边一共三个人:一个老妇,微微驼背拄着拐杖;一个小女孩,瘦瘦小小大约也就是七八岁的样子;还有一个衣衫整齐的十八九岁的青年——他为什么要乞讨?看他胸口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考上了名牌大学,但是家庭贫寒父母生病有万元外债等,一时间也不能细读。

如果是你,在红灯变绿的短暂时间内,你给谁?

还有,你为什么给这个人?

如果时间足够长,我们就可以仔细思考,但是时间很短的时候,来不及思考,而且为了一两元钱也不值得我们花费很长时间去思考。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许会随便给了谁。但是心理学家认为,看起来是随机行为的背后,也都有一个不随机的原因,我们的潜意识会替代我们的理性在这个时候给出一个决定。而在刚才这种情况下,最可能影响我们的选择的是一个叫做“移情”的心理现象。

如果你选择了给老妇,你也许会给出一些理由,比如,小女孩很可能是被拐来的,如果给她钱则等于鼓励那些背后的坏人;青年人很可疑,为什么他不寻求助学贷款或让学校帮助……但是真正的理由很可能是:乞讨的老妇让你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你不会忍心让自己的母亲这样做,所以也不愿意看到一个和你母亲年纪相仿的老人这样辛苦。而你之所以格外容易想到母亲,说明你很可能和母亲的关系中有一个未解的情结。

如果你选择了小女孩,很可能你想到了自己的孩子,想到了孩子的委屈。如果你选择了那个青年人,那你一定在“上大学”方面有一个情结,也许你自己当年没有考上大学,现在虽然很成功,但是心里对没有上成大学多多少少有些遗憾。

老妇不是你母亲,女孩不是你女儿,青年人更不是你自己。理性知道这些,但是感情不知道。而真正影响你的决定的,更多的是你的感情。

因此,如果善于利用移情中的这种感情力量,我们就可以让自己或者别人去做一些利他的事情。

我想,孟子深知这一点。因此,他提出一个原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也就是说我孝敬我的老人,“以及人之老”就是一种移情。“幼吾幼”,也就是我喜欢自己的孩子,“以及人之幼”就是一种移情。人把对自己的父母子女的爱推广到别人的父母子女身上,这并非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而是一个情感扩展的过程。这种心理的作用很小的时候,能够让我赠与乞丐一元钱;在很大的时候,能够使一些善良的人去把孤独老人接到家里当作父母赡养,能够使一些善良的人收养他人的甚至敌人的孩子,能够使有权力的人去做有益于天下百姓的事情。

孟子试图说服梁惠王行仁义时,梁惠王用真小人的坦率告诉孟子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孟子则回答说,“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也就是说,只有贪财的人最知道财富的宝贵,如果能推己及人,能让百姓也满足自己富有的欲望,那么,这正是一件好事情。

梁惠王还说,“寡人有疾,寡人好色”;而孟子的回答也是一样,“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你喜欢女色,百姓也是一样,所以正是好色的人才知道男女之情的可贵,如果能够因此想到帮助别人,让“内无怨女,外无旷夫”,这也同样是一件好事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并不是一个对人性的观察和解说,而是儒家的一个心理设计,我称之为“推己及人策略”。其目标是扩大人的爱心,使人能把局限于亲人中的爱心,不论是爱父母、爱子女、爱财富还是爱美色,扩展为一种更博大的更广大的爱心。并从而使人能做出利他的行为,使整个社会中有更多的爱。某种意义上,这个方法可以看作是一个广义的心理治疗策略,通过这样的策略可以使原来心胸狭窄的人心胸更博大,感情更无私,人性可以展露出更为璀璨的光辉。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同意这是一个有效的心理策略。陶渊明给儿子送去一个仆人,顺便写了一封信告诉儿子说:“彼亦人子矣,宜善视之。”这正是一个策略成功的案例,因此传为佳话。

不过,这样一个小事情能够传为佳话,正说明并非所有人都能看待别人的孩子如同自己的,并因此善待别人的孩子。陶渊明切切叮嘱,也许恰恰是因为他担心儿子不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在心理咨询中了解到,没有什么策略是完美的,任何策略都有其局限性。“推己及人”策略也是一样。有局限性的策略依旧可用,并不需要因此而推翻,但是,对局限性进行分析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使用这个策略。可用时用,不可用时则不用,需要调整后用则调整后再用。如果把孟子的策略当作天下真理,任何情境下都拿来滥用,则效果必定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