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四节 重新评价那个谁(1 / 2)

中国人自古习惯“案例教学”,我们的伦理、价值观和道德,都是通过人和事展示出来的,因此,中国哲人酷爱评价古人。评价古人,实际是一个中国哲人阐明自己的价值观的主要方法。而我们现在心目中,某个古人是什么样子,也往往受到了这些“借古人的形象,说自己的情怀”的哲人的影响。

尧舜禹是什么样子,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我们所了解的尧舜禹,更多的是孔子所描述的形象。孔子虽然博学,毕竟没有真正见过尧舜禹,所以他所描述的形象,与其说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不如说是孔子理想中的圣王形象。尧舜禹是否真的是孔子所说的样子,并不重要,对孔子来说,重要的是能借这样一些光辉的名宇,推广自己的仁的精神。

屈原是我们熟知的人物,实际上,这个楚国的大夫之所以这样有名,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汉代的贾谊对他的推崇。而贾谊之所以在先秦人物中独独推崇屈原,是因为屈原被贬滴的命运以及怀才不遇,都和贾谊自己颇为相似。屈原是在先秦的楚国受到排挤,而贾谊是在汉代受到排挤,时代不同而境遇相近,所以贾谊借屈原的酒来浇自己的块垒。而后代其他怀才不遇的人,也都纷纷借屈原比喻自己,这才使得屈原的名字越来越响亮。屈原,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楚国的大夫形象,他代表的是一种高洁的人生。端午节我们怀念屈原,实际就是怀念我们的纯洁的心灵。

汉代的董仲舒固然有名气,但是如果不是司马光的推崇,他的名气也绝不可能有现在这样大。有学者考证,实际上董仲舒当时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汉武帝的完全接纳,影响也并不那么大。是到了班固才提出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曾被接纳,而到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才完整地提出了一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由于《资治通鉴》影响巨大,这个说法才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司马光对董仲舒的推崇,还表现在他对董仲舒的赞美:“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正如贾谊的赞美屈原,实际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赞美,司马光赞许董仲舒,实际上也是借董仲舒的名字来推自己和自己的观点。董仲舒是否成功地让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其实对司马光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借助这样一种说法,司马光希望自己可以让宋朝皇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高度评价董仲舒,实际上是司马光推出自己的观点的一个方法。虽然在我看来,董仲舒的作为实在是弊大于利,司马光虽然为人的私德不错,他的政见也是很成问题的,而且,那种只觉得自己对的固执独断态度也难于让人认可,难怪苏轼会气愤地称之为“司马牛”。

以后的时代中,对古人的评价也都带着当代的目的。比如,百姓高度赞许岳飞、杨家将等人物,是因为南宋后期,国破家亡的厄运一直威胁着国人,而最后亡国的惨剧终于成为了现实。岳飞等人,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挽救国家的最后希望,岳飞冤死,在大家心目中是国家灭亡的代表性事件。人们高度评价岳飞,实际上是表达对中华文明失陷于异族的惋惜。当满清入主中原后,就迅速用政治手法,把中国人的“武圣人”由岳飞改为关羽,也正是因为满清统治者知道岳飞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知道岳飞的形象不倒,中国人就不会真正服从满清的统治。

满清政府对关羽形象的处理,则是一种“重新解释”方法:关羽原来被大家接受,是因为他追随的是刘备而非曹操,曹操在大家心目中代表的是篡位奸臣,而刘备则是汉家正统。所以,关羽的忠本来指的是忠于汉朝正统,也就是忠于孔子所确定的原则。关羽夜读《春秋》这个不知真假的故事,也正是表明关羽所忠的与其说是刘备,不如说是孔子。但是,在满清把关羽树为“武圣人”时,却做了不同的解释,说“关羽所忠的是刘备,而之所以忠于刘备,是因为他们是‘异姓兄弟’”。而“异姓兄弟”影射的是满族和汉族的关系,虽然不是一族,但是也可以如同兄弟。这样一解释,一次再评价,仿佛关羽就成为了忠于满清的化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