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八节 中国人的文化乡愁(2 / 2)

有文化乡愁,固然是一种忧郁,但是更是一种高贵的选择。有文化乡愁,意味着他选择记得自己的文化家乡,而没有忘记那曾经更美好的文化;意味着他宁愿因思念却不能得到而受苦,也不愿意忘记自己民族曾经更美好的文化;意味着坚守这种文化,即使不能发扬它而只能把它埋藏在自己的心里——化为乡愁。

物质乡愁的舒解,只要你回到家乡就可以得到。而文化乡愁的舒解,只有回到中华精神的本源才能得到。思乡是一种病,是一种痛,不过,痛证明我们还有知觉,还有希望。乡愁,正是我们中华文化复兴的驱动力。

附记:

本来要说的话已经说完了。但是看到别人关于乡愁的一段文字,有点感想。这位熊培云先生说的是中国现在的城市建设中对文化的破坏,以及这些所谓的建设者实际是破坏者们“淡漠了乡愁”,他说:“如有建筑家所批评,中国的城市建设忽视城市生存品质、文化内涵和历史魅力,文化与历史像建筑垃圾一样被清理出城市。一座失去记忆的城市,从此淡漠了乡愁。与大地山川承载记忆不同的是,城市成了浮世不安与居无定所的象征。无疑,‘集体失忆’是今日中国改天换地般城市建设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悲哀。”

这是我们当代怀旧者乡愁的原因,我们的家乡“拆”了,我们的记忆和过去也被拆了。我们将不能回到童年的小河边,大槐树下以及祖屋中,那些都被拆迁了或者填埋了。我们的一部分过去也被销毁了。

熊先生认为:“这种对历史的忽略、对记忆的摧残与中国独一无二的‘拆迁逻辑/文化’密切相关。”他认为从项羽开始,中国就有一种拆迁逻辑/文化,所以后代的帝王总要拆毁前代帝王建立的“几乎所有的建筑、文化和历史”。他认为“这与中国没有西方‘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产权制度有关,与此同时更有观念上的原因,即中国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缺少尊重与宽容。”

这我却有些不同意,固然,帝王们喜欢拆前代的皇宫重建。但那也无非是因为,他们觉得住在亡国之君的房子里不吉利。项羽烧秦的宫室,也不过是因为他想回家乡附近建都,又不愿意在首都之外保留一个皇城。宫室之外的其他建筑,后来的帝王们往往并不会拆毁。而对过去的文化和历史,后来者也大多并没有“拆毁”的欲望,相反后一个朝代往往会着力为上一代修史,并珍重地保留前代的各种文物。

熊先生说,“今日中国人过于追逐新异,过于崇尚‘一张白纸好画画’。这种歇斯底里式的改天换地不啻为一种‘画鬼容易’的懒汉哲学”。对此我很同意,不过,我不认为这是中国文化中固有的倾向,相反,我倒认为这是近代的产物。当西方国家挟坚船利炮闯入中国时,正是中华文化在满清摧残中极度衰落之时,于是社会精英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信心,希望靠全盘西化来救国图强,因此,才出现了对中华文化彻底否定的思潮。而这种对中华文化彻底否定的思潮,在过去历史中几乎从来没有过。元代统治者固然是对中华文化不予肯定,但是汉族文人却并未对中华文化失去信仰和信心。清代即使文字狱酷烈,但是对中华文化也还是肯定的。只是近代和西方接触后,才有大量精英阶层的人主动否定中华文化,从而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缺少尊重与宽容”打下了观念的基础,也成为了后来破坏性的“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观念的前因。

而目前对城市建筑的破坏,在观念上,更多是受到了“文革”的影响,而不是因为中国古来有“拆迁逻辑/文化”。正是“文革”毁灭了一些人对传统的尊重,也使得这些人淡漠了乡愁,从而不在乎毁灭古建筑。也许我这样说会遭到一些人的敌意。——现在主导拆毁古老建筑的人,按照年龄来说不大多正是“文革”期间砸古董的红卫兵吗?或者至少是看着别人砸“四旧”的人。这正说明了没有乡愁感的可怕,被一种潮流毁灭了乡愁感的人,不大会心痛毁掉别人的精神家乡。固然,绝大多数这个年龄的人并非毁坏者,但是这少数人的行为,也值得我们为之浩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