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前言(1 / 3)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农村涌起了兴办乡镇企业和外出务工经商的浪潮,非农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同时,农民的非农职业教育和培训也逐渐萌芽并发展起来,由自发的学徒到商业化的培训,由民间的实践转化为政府、非政府组织的自觉行动。这些行动遵从的逻辑是什么,有什么样的规律,却很少有学者关注和探讨。这本书是一个尝试,希望能对这些给出一个解释、总结和评价,希望能对各级政府、非政府组织、职业学校的农民就业教育和培训工作有所助益。

中国农民就业的大趋势是由第一产业为主转向第二、三产业为主。东部发达地区的农民非农就业主要是在当地就业,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民的非农就业主要是到东部发达地区和当地的城镇就业。

农民在非农就业中有很多的障碍。首先是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约束。农村地区除了人力资源以外,其他资源都很有限,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业数量少,规模小,吸收不了多少劳动力。第二是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约束。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初级劳动力的需求很有限,因而农民在城市就业的空间是有限的。另外,城市农民工劳动力市场机制还在逐步形成之中,而且具有自发性、原始性、灵活性、季节性、过渡性、边缘性,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三,农民的社会资本的约束。农民的社会资本主要是传统的亲缘地缘关系网络,这决定了他们获取非农就业信息渠道的单调性;进入城市的民工,由于制度分割、社会歧视、居住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使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因而社会资本相对贫乏,被排除在非传统的社会关系网络之外。第四,农民的非农社会化约束。农民的非农社会化包括农民的城市社会化和非农劳动社会化两个方面,是农民为了在城市生活、工作,学习城市生活、工作所需要的文化、技能,接受城市社会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过程。没有较为充分的非农社会化,农民要在城市生活并从事非农工作将会困难重重。第五,农民自身素质的约束。多数地区的农民观念保守,同时也缺少非农就业的知识和技能。因而,要促进农民的非农就业,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的非农职业教育和培训,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增加他们的社会资本,促进他们的非农社会化,提高他们的素质,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

农民的非农职业教育和培训是针对农民进入第二、三产业就业和创业的需要,对农民进行的相应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社会知识和社会能力的教育和培训,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农民的非农职业教育既不同于农民的农业职业教育,也不同于城市居民的职业教育。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农民的继续社会化过程,农民的非农职业教育是农民学习非农社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非农社会化过程,是农民增加其个人社会资本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建构公共社会资本的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是农民增加人力资本的过程。

农民对职业教育有相当大的需求,政府每年都对此不断增加投入,然而农民职业教育却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状态。根本的原因是多年来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供给主体单一,政府依赖福利最大化倾向和衙门作风严重的公办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供给主体主要有三类:公办职业学校、民营职业学校和非营利职业学校。公办学校有福利最大化倾向,民营学校有利润最大化倾向,非营利学校以服务农民为宗旨、以就业扶贫为目标,学校就业指导相对到位,学生就业率高,但是非营利职业学校数量少,规模小,力量有限。实践证明民营职业学校和非营利职业学校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也能适应农民的职业教育需求,因而政府对职业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应忽视民营职业学校和非营利职业学校,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允许、鼓励民营和非营利职业学校竞争政府的职业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