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 / 2)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中国农村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松动,农村单一经营农业的格局已经彻底被打破,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发达地区流动的速度加快。农民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农民的收入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农民的收入中,非农产业的份额逐渐增加,农业收入的份额在持续下降。非农就业为农民增加了新的出路,改变了农民几千年来的生存方式,农民的生活面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东部发达地区,农村非农化进程发展相对较快,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就业结构相应的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地区90%以上的劳动力在非农部门就业,还吸引了许多中西部的劳动力来到当地就业。但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的非农化进程相对缓慢,农村产业结构中农业份额居高不下,多数农民基本上是以农为业。特别是贫困地区土地资源有限,自然环境恶劣,农业劳动效益低下,农村隐性和显性失业都相当严重,因而,贫困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的难度很大。

“中国的问题根本上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就业问题。农民就业问题是一个被长期忽略的问题,中国人多地少,多数农民农业工作时间不足三个月,因而可以说绝大多数农民每年有大半年时间处于失业状态。在这大半年里,他们既没有活干,也没有收入。由于长期处于周期性失业状态,因而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一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农村的年轻人,有学者称之为“新生代农民”,一方面没有足够的农活让他们干,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他们不愿意务农,加之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许多1980年以后出生的农民连基本的口粮田都没有,所以农村青年失业状况更为严峻。

许多研究表明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改变农民的就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但是,中西部地区以及东部山区的广大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受到很多约束,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缺信息、缺企业家、缺制度创新,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导致当地非农产业发展不起来,外地企业也引不进来,因而农民在当地非农就业的机会相对较少,离土又离乡的异地转移就业越来越多。

关于四川、河南、安徽等劳动力输出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以及关于上海、北京、广东、江苏的劳动力输入地民工的研究表明,农民异地转移就业还有许多障碍。这些障碍可以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农民异地转移就业的客观障碍,包括流入地的劳动力需求、劳动就业制度、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劳动仲裁、劳动中介、劳动信息、劳动力流动成本。另一方面是农民非农就业的主观障碍,包括农民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都严重约束了农民转移到异地的非农产业。农民的非农就业无论在主观方面还是在客观方面都存在着更大的障碍,他们缺乏就业信息,缺乏异地就业的路费,更缺乏非农部门就业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因而,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是解决农民非农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有1.5亿,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影响他们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尽管有不少农民已经进城从事非农产业劳动,但是由于文化素质低,缺乏技能,并不能实现稳定的非农就业。1.5亿跨地区进城务工的农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稳定的职业和住所。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2001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18.6%。随着传统产业的萎缩、改造和提高以及新兴产业的兴起,缺乏就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难度会越来越大,农民工的素质亟待提高。本书的目的是通过对农民非农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相关问题的研究,为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素质,扫除农民自身非农就业障碍,促进农民的非农就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以至转化为市民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