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 / 2)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有赖于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事业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农村职业教育曾有跳跃式的发展,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太多,新技术排斥劳动力,而农村劳动力又不能转向非农产业,加上政治动乱等原因,农村职业教育又衰落了。由于农业的战略性地位,国家对农业职业教育采取扶持的政策,但是财政支持有限,措施乏力,效果不够显著。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实施以农户为经营单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采取了低成本经营策略的劳动密集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这种小规模的经营单位,尽管需要,却养不起专业技术人员甚至排斥某些新技术。加之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尽管农村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迅速,但是农村职业教育步履维艰,甚至日益萎缩。多数农业中学门可罗雀,不少农业中学挂着农业中学或职业中学的牌子,却实施的是普通高中教育。

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出现非农化的趋势,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中学招收普通高中生,二是职业中学开办非农专业。这种变化在目前是大势所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希望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一个农民大国如果不实现农民的非农化,那么它要实现现代化是绝对不可能的。农民非农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农民求富的需要。农村职业中学开始开办非农专业,城市的职业院校近年来也向农民敞开了大门,尤其是民营职业技术学校,为了满足农民非农就业的需要,开办了满足农民需要的短平快的培训班,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的非农就业。

然而,农村和农民的职业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投资结果偏离职业教育目标,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也不合理。探索合理的农民职业教育投资模式、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很有必要。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大多相对贫困,他们有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尤其是非农职业技术教育的强烈需要,但是,他们却没有足够的钱进行人力资本投入。即使部分农民有点财力可以进行人力资本的投入,在国家监管还不是非常有力的情况下,他们屡屡上当受骗,缺乏社会信任使他们宁可选择传统的学徒制学习模式或者各种非正规学习方式。如何满足他们的职业教育需要就是一个更值得研究的问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不高,需要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学术界、政策研究和执行部门对此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但是农村和农民职业教育功能如何定位、费用问题如何解决、有限的经费如何使用、采用何种办学模式、开设什么专业、怎么设置专业的课程结构、怎样进行就业指导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公办职业学校和一些民办职业学校已经开始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进行了一些可贵的探索。陕西的渭南就是一个农民培训城,有100多所职业技术学校,其中民办职业技术学校就有70多所;湖南岳阳的智远电脑学校,非政府组织——国际计划的大龄儿童培训项目,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和汤敏出资兴办的北京富平职业技术学校,中国妇女报副总编辑谢丽华和吴青教授举办的北京农家女培训学校、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兴办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陕西米脂婆姨家政学校、陕西长安职业技术学校、陕西省扶贫办都在农民的培训和就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

对以上提到的各种实践和探索进行实证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学术角度看,它能够丰富劳动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和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从政策角度看,它能为政府的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农业部门、扶贫开发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从职业学校的角度看,对职业技术学校的经营管理和教学有指导和借鉴意义;从农民就业的角度看,为农民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拓宽就业渠道提供理论和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