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1.2 文献综述(2 / 3)

晏阳初及其同事们认识到,经济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环节,而要经济建设有着落,就要进行生计教育。定县实验的生计教育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公民生计训练。他们利用农民领导农民的方法,训练农民领袖,由领袖农民推动全体农民。因此,把生计教育分为生计巡回训练学校,表证农家和试验推广三个阶段。生计巡回训练学校的设立,是为了研究生计训练教材、教具以及训练方法。表证农家的作用一是为实验场提供研究数据;二是把实验场的东西表证给农民,使他们接受实验场的精神和方法;三是领导普通农民作农业改进工作。经过表证证实有推广价值的成果,则由平教会向一般农民推广,称之为“实施推广训练”。其做法是由表证农户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以及表证的经验与结果传授给一般农民。按照平教会的设计,每一表证农户负责30户的普通农家的技术指导。

第二方面是建立合作制度。平教会推进合作运动坚持以教育为主的原则,并制定了一套程序和方法。首先是初步教育,与村中领袖商量,定期召集村民举行演讲会,宣传合作的重要性。然后是专门教育,使村中的优秀分子和合作社成员的知识和水平不断提高。定县的合作社分为两级,村合作社和县联合社。平教会设指导员若干,巡回指导合作社的工作。

第三个方面是种植养殖技术的改进。在种植方面他们培养和推广新品种的棉花、小麦、大豆等优良品种,对白菜、梨和葡萄的品种进行改良,推广植物病害的防治技术。在养殖方面主要有猪种和鸡种的杂交改良,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增加农民生产的目的。

晏阳初认为在农村中办农民教育,仅仅教农民识字而不把它运用到乡村建设中是没有用的。乡村建设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使农民摆脱困境,增加生产。如果只为提高生产而单纯地抓生产,而不教育农民,不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不加强农民的道德观念,不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和自制能力,不注意提高农民的健康素质,即使生产提高了,也是不能巩固和持久的。因为“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都是多方面的,而且彼此之间互相联系,满足了一方面的需要,只是解决了问题的某一个方面,只有使各方面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时才能得到均衡的发展。”所以,农民教育必须与乡村建设连锁进行、整体推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

陶行知提倡生活教育,他认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往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必把马勒住,另找生路。”提倡农民的教育和农民的生产劳动相结合。

1925年,毛泽东在广东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对农民革命理论和农村教育进行了探索。在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时,主讲了《中国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课程。他提出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村教育是农民问题的一部分”的观点。因为要发动和组织农民,就必须从教育入手,使农民懂得革命的意义、形势和方法。他提出“以后农民所要的教育乃适合于农民需求的教育——适合于农民经济之发展,并使农民得到解放之教育,既适合于解决农民问题之教育”,“今后的教育应该以农民之需要而定”,“应该指示各种农民问题之来源及内容”,如讲解科学知识、宣传工农团结的重要性、革命的形势和意义等。

毛泽东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是什么呢?在于以共产主义精神来教育广大劳苦大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和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各个农村文化教育的任务,“文化是反映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但它同时又能指导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任何社会没有文化是建设不起来的。”毛泽东在抗大推行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大生产运动中“工作、生产、学习相结合的制度”,体现了以抗战推动教育,使教育为战争服务的思想,不但培养了干部,也教育了农民。正是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当时的农村教育既适合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又能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在革命实践中提高了认识,克服了生产规模狭小给人们带来的局限性,培养了大批干部,造就了一代为反帝反封建事业作出伟大贡献的新农民。

在毛泽东的文化教育思想引导下,苏区的教育比起国统区的农民教育成就大得多,它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苏区的教育重点是干部教育,开办了各类干部学校,红军大学、通讯学校、卫生学校等军事类学校;苏维埃大学、中央农业学校、中央教育干部学校等建设类学校。此外,还开设各种训练班来训练各种急需的专业人才如商业税班、合作社及会计班、小学教员班等。从内容上看,苏区教育的重点是文化教育,文化教育的重点是扫盲教育。苏区教育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积极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满足广大工农群众受教育的需求,实行民族的大众的教育,使大多数群众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

自从1862年,马尾船政学堂建成,开始培训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到20世纪20、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风靡全国之前,中国的思想家、教育家们的职业教育理论都关注的是为近代工商业培养技术人才。只有当乡村建设运动和平民教育运动兴起之后,一批有识之士才将目光投向农村和农民,才认识到占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才是中国复兴的希望所在,他们是乡村建设以及中国革命的主体。因此,中国的教育应该办到农村去,应该为农民服务。也正是在乡村建设运动和苏区建设中,才出现了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实践和探索。黄炎培、梁漱溟、晏阳初和毛泽东的农民教育理论、农民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尽管有不少差异,但是也有不少共同点,这就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除了传授知识和技术以外,注重文化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些在今天的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实践中依旧具有指导意义。总的来说,建国前的农民职业教育主张主要是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注重思想文化教育,把农民生计教育和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注重社会教育,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在今天,有不少职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还在实用主义的片面影响下,强调技能培训,忽视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片面强调职业技术教育的经济功能,忽视其社会功能。岂不知忽视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就会导致其经济功能大打折扣甚至根本发挥不出作用。职业教育和培训不光是要教会农民动手,更重要的是教会农民动脑,不光是要帮他们就业,更重要的是教他们能自己创业。70多年过去了,中国农民“愚”、“贫”、“弱”、“私”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这些现象还相当严重,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如果只解决技能的问题,而忽视其他方面的教育,恐怕是难以达到帮助农民就业,富裕农民,繁荣乡村的目的。

1.2.2.2 当代中国的农民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

陆华杰认为学校正规教育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个体教育的全部完成。事实上,教育应该贯彻于个体生命的整个阶段,尤其是劳动力阶段,因而教育的重要特点是终身性,在职教育和技术培训是这种终身教育的具体体现。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在于两者都侧重相应职业技能的提高,以提高人力资源的知识存量和技能存量;其区别是二者时间周期不同,职业教育的时间周期较长,而技术培训的时间周期相对较短。自1985年我国实施扶贫政策以来,贫困地区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得到了一定的重视,成年人口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发生率在稳步上升,尤其后者的比例上升更快,从职业教育接受的种类上看,实用农业技术是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向,如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技术培训的特点也是如此。如果基础教育是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的话,那么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则是贫困地区反贫困战略中的一个具体战术运用,因为后者对于贫困地区消除贫困进程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明显,特别是从贫困地区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上看,加强实用农业技术的教育对彻底改变贫困面貌是有实践意义的。

从调查数据上看,贫困户、脱贫户和富裕户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其拥有技能专长的比例在不断递增,特别是贫困户和富裕户拥有技能专长比例的差异比较明显,少的接近10个百分点,高的则达20个百分点,说明技能专长的优势可以带来经济收入的优势。在大多数情况下,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参与者或者技能专长拥有者,其经济收益水平远远高于非参与者或非拥有者。另外,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从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经济利益比较上看,技术培训的收益要好于职业教育,且技术培训周期短,具有投资小、收益大的特点。不过,从贫困地区的长期及持续发展而言,职业教育也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二者不可偏废。

湖南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的黄龙威认为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二、三产业占有绝对的比重,产业的科技进步更快、水平更高,必然要求农村职教加大二、三产业的比重,培养较高层次的劳动者;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农业占有较大比重,技术水平也不如经济发达地区,农村职教必然以农业类专业为主,初级技术人才是发展的重点。因此,各地区制定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目前,用60%这样一个比例衡量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使各地不顾客观实际以发展中等职教为重点,就违背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技术进步要求对不同层次劳动者需求的客观现实。

李水山认为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落后,难以适应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一是农村基础教育落后,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缓慢;二是农村职业教育落后,农村青年初高中毕业后难以适应农业经济活动,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更是难以入门;三是农村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落后,阻碍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阻碍着发展效益农业和实现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进程。

朱宏斌等人认为农村经济多元化格局以及农村社会结构的多层次化发展趋势,要求必须调整、拓展农民职业教育的施教内容。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以乡镇企业发展和民工潮涌动为中心动力的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使得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仅仅局限于种植业领域内部,而是呈现出了多元化、多层次化的发展趋势,如除农业之外的其他各种类型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等等。与之相适应,培育农民具有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生态意识等现代思想观念,无疑也成为农民职业教育的配套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