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2.1 农民非农就业的相关概念(3 / 3)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的家庭责任制,农户成为生产单位和生产主体,资源的配置逐步市场化。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人口过剩和土地资源约束的矛盾显性化,劳动力资源的闲置成为一个大问题。乡镇企业的出现,使这一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乡镇企业是农民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存在,农民进城受到约束的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他们通过离土不离乡,农村工业化,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2002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亿多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镇务工经商,形成了民工潮,在这一潮流中,约有近一亿农民实现了异地转移就业。到目前为止,农民就业的产业涉及第一、二、三产业,就业的区域扩大到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甚至还有不少农民出国务工经商。

农民的非农就业,是指当下语境中的中国农民,在农业部门以外,也就是二、三产业从事合法社会劳动并获得报酬和收入的经济社会活动。农民的非农就业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农民劳动就业权利的部分解放。在改革开放以前,农民自发的务工经商活动几乎都是非法行为,要受到制裁。允许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务工和经营活动,不仅使农民获得了收入,增加了个人财富,而且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使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农民的非农就业也是在现阶段中国的一种特殊现象,在西方国家,一个人从事了二、三产业的工作,他就不是农民。但是,在中国,一个农民不管从事的是什么工作,哪怕是去美国打工,他还是一个农民。因为他的身份还没有改变。一个农民要改变身份,是相当困难的,渠道很少也很狭窄,能挤过这个闸门的是少数人。目前的渠道有:第一,升学。过去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参加中考、高考,过了这个桥之后,身份转换了,就可以从事二、三产业的工作了。但是近年来高考收费猛涨,农民的身份转换又多了一道坎儿。不少学生考上了大学也没钱进大学读书,出现了孩子考上大学,父亲在经济压力下自杀的现象。第二,参军提干。并不是所有军人都能转换身份,只有少数表现良好,立功受奖者才有可能提干,转业之后从事二、三产业的工作。第三,在城市购买房产或在城市有巨额投资的人,可以获得身份转换,一般来说需要花费或投资20万元以上。这对普通农民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因而,今天的许多农民,职业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身份依旧,他还是农民,是乡下人。

和就业相对的一个概念是失业,失业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没有工作;第二现在能够工作;第三目前积极寻找工作。中国的失业人口登记中从来不包括农民,失业保障和救济中也没有农民,似乎农民没有失业问题。学术著作中普遍提到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政府政策文件中也是最近几年来才提到这个概念。实际上农民不光是就业不充分,也有部分农民存在失业问题。失业农民有三种人:第一,由于实行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相当一部分农民由于婚嫁而丧失土地。第二,新生农民在15岁后也将成为没有口粮田的人,更不可能有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大块土地。这一问题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在佳县的调查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六年级的小孩都没有口粮田,三年之后,他们就是失业者。第三,有部分农民工常年在城市打工,土地转包给别人耕种,有的土地已经抛荒,一旦被解雇,就沦为失业者。根据李强在北京的调查显示,33.5%以上的农民工有过失业的经历。

所谓失业,是指能够并愿意接受工作的适龄劳动人口,在一定时间内在劳动力市场通过努力,仍然得不到工作岗位的现象。适龄劳动人口是指年满16岁至退休年龄段的人。属于失业范围的劳动者,称之为失业者。各个国家对失业有不同的规定,日本的定义是在调查周中无工作,并进行求职活动,有工作能力的15岁以上者。美国的规定是在调查周中无工作,过去4周(含调查周)曾进行求职活动,有工作能力的16岁以上者。新加坡的定义是在调查时无工作,且有工作能力,有求职活动的15岁以上者。

在我国,对于什么是失业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变换工作岗位,或未能按照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第二种看法认为,凡是统计时被确定有工作能力,且在此以前四周曾专门做过寻找工作的努力,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都为失业者;第三种看法认为,失业是指在规定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用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为失业者。

中国的失业登记和调查一般不包括农民。按照以上失业的定义,中国的农民失业者队伍是相当庞大的,中国异地转移就业的农民有1.5亿人,按照李强等人的调查,33.5%的人有过失业经历,以此推算,也就是约有5000万人曾有失业经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没有进城打工,但是在农闲时在当地试图寻找务工的机会,往往不能如愿。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民,每年干农活不会超过三个月,由于农业收入入不敷出,他们或者外出,或者在当地都在努力寻找就业机会。当然,部分妇女们由于就业困难,机会太少,放弃求职的机会。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妇女或在当地,或者进城寻找赚钱的机会。如果以满1个月找不到工作即为失业计算,中国农民失业者当在1亿以上。

农业收入低,而且农民即使想干农活,也没有那么多农活可干,于是农民们只有寄希望于从事非农产业的工作。从单家独户的传统农业转入工商服务业领域,农民需要专业的教育和培训。2003年10月教育部等六部委颁布《2003-2010年农民工培训规划》;2003年12月,世界银行、福特基金会、北京富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北京召开贫困地区农民工培训就业新模式研讨会;2004年2月,教育部、劳动部等部委在四川召开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交流会。农民工的培训成为政府部门、职业培训学校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对培训问题的重视将有力的促进农民的就业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的失业率将会降低,农民的收入将得到提高,企业的生产率也将会大大增加。农民工的培训将会使多方受益,也会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推动小康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