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2.2 农民就业的大趋势(2 / 3)

第三、半数乡镇办市场。浙江省在“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特色经济形成之后,围绕着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逐渐形成了一些大小不一的专业市场。早在1997年底,浙江省就已经有各类专业市场4488个,商品成交额2798亿元。其中成交额超10亿元的有57个,超亿元的有319个,被誉为“市场大省”。“产业+市场”的农村经济新格局辐射千家万户,例如浙江嵊州市的浙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连接着种植、养殖大户3700多户。“办一个市场、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兴一个城镇”是浙江省农村经济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绍兴市的柯桥镇以前是一个只有2万人口的农村乡镇,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村乡镇企业兴起之后,柯桥镇开始有了纺织品的集市贸易,经过15年的发展,到2000年绍兴中国轻纺城商品成交额已达180.2亿元。柯桥镇常住和流动人口也增加到20万。柯桥的中国轻纺城1999年还在中越边界开设了东兴轻纺市场,当年商品成交额就达21亿元。

浙江人走南闯北,全国各大城市都有浙江人办起来的批发市场,甚至很多人出国务工经商,走遍了世界。浙江省农村经济社会20多年的改革、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变化,显然远非上述三个特点所能涵盖,但是它深深地影响着农民的非农就业,同时也影响着农村的职业教育。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自第四次人口普查以来,江苏人口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在这10年中,全省市人口比1990年增加83.20%;镇人口比1990年增长188.69%;县人口比1990年减少19.79%,人口城镇化水平上升了19.91个百分点,仅次于上海(上升22.08%),比全国水平(上升9.86个百分点)高10.05个百分点。江苏人口城镇化水平达到41.49%。比全国高出5.40个百分点。

江苏省统计局、省农林厅组织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江苏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以省内本土转移为主。省内转移的比率1998年为91.55%,1999年为91.55%,2000年为87.05%。而省外及境外转移的比例虽有所扩大,但增幅不明显。1998、1999和2000年度移入省内县级以上城市的分别仅为17.90%、17.24%和20.19%。因此,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以省内县市际转移为主,且主要流向为建制镇。这表明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与在本省范围内“离土又离乡”与“进厂不进城”相伴随的。同时,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行业分布特征明显。

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行业主要分布在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主要流向建制镇,说明江苏省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巨大吸纳能力。这要求在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上,把流向相对集中的乡镇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商饮服务等行业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行业。在此基础上,着力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工科类及建筑装饰、家政服务、旅游服务、社区服务等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加速培养农村急需的经营、管理、技术人才和致富带头人。与此同时,积极发动职业学校主动与劳务外派公司合作,建立境外劳务输出人员培训基地,参与国际劳务市场分工。

通过江浙地区农民非农就业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农民就业的大趋势是由主要在传统农业部门就业向第二三产业部门就业转化。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农民的非农就业主要是在省内城镇转移就业。东部农民非农就业路途近,费用小;他们在本土就业更容易利用传统社会资本获得就业机会;因而他们非农就业的相对来说障碍少得多、小得多,农民职业非农化的速度也快得多。但是东部地区多数农民从未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东部的农民就业还是受到了职业技能瓶颈的阻碍。

2.2.2 西部地区农民的非农就业

2002年11-12月份,农业部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近300个农村固定观察点村庄大约2万个农村住户,进行了2002年度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的问卷调查。这次调查包括了我国西部的12省(包括内蒙、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重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116个村庄的5805个农户的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

经过统计分析,这次调查的结果反映出2002年西部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有如下特点:

第一,西部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呈平稳增长。据此次调查,5805个农户中有人口25617人,农村劳动力16416人,到乡外打工就业的(包括一直在外未回家的)有3261人,外出就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19.87%。比2000年的18.1%增长了1.8个百分点。外出比重高于东部3.6个百分点,低于中部2.5个百分点。根据上述数据推算,2002年我国西部12省份中外出打工就业的农民估计约3350万人,较2000年增长了309万人。

由于东部地区当地劳动力市场空间大,所以东部地区在本地从事非农就业的人很多,外出就业的人反而少得多。中西部非农就业机会少,所以外出就业的比例高。中部地区由于距离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近,农民外出转移就业比例高,西部地区农民外出转移就业又多了路途遥远,路费较高的特殊困难。

第二,外出劳动力集中在建筑业、工业和餐饮服务业三个行业,吸纳了外出劳动力达66%。西部外出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工业和餐饮服务业三个行业,其中建筑行业就业最多,高达25%(与东、中部不同,东部、中部在工业就业最多),其次才是工业,占22%,第三位高就业的行业是餐饮服务业,占18.6%。

西部劳动力在运输业就业的占7.3%,高于东、中部4.5%的比重。在商贸、农业行业就业比重分别占6.7%和3.3%,在家政、护理业就业的仅占1.6%,其他行业占15%。西部农民外出从事建筑业者较多,在工业部门就业的较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西部地区距离东部工业企业密集的地方远,跨地区就业成本高,信息少;二是西部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工业企业中就业没有优势。因而主要从事依赖体力劳动的脏累苦的建筑业。

第三,西部外出劳动力以省内就业为主,35%的跨省流动人员在西部就业的占有相当比重。西部外出劳动力在乡外、县内就业的占35.3%,高于中部的24.2%和全国平均的33%。县外、省内就业比重占29.2%,高于中部的22%。西部跨省流动的劳动力占35.5%,远高于东部的14%,但远低于中部53.7%的比重。

在跨省流动人员35%中,有46%流向了广东和福建珠江三角洲地区,约8%流向了江苏、浙江和上海,约6%流向了京、津、冀地区,流向西部其他省(区)的比例达到了17%。在4个主要流入区域中占第二位。表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的实施,国家对西部的投入加大,正在促进西部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工在西部就业。按流入人数排列,前几名的西部省(区)是云南、新疆、西藏、陕西、贵州和甘肃省。

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比起东部和中部来说,遇到的障碍更多,阻力更大,要促进他们的就业更难。第一,劳动力剩余比例大,而劳动力供给仍在稳定增长。第二,西部外出就业更加艰难,外出就业的劳动力大多数是男性青壮年。第三,滞留的剩余劳动力素质差,但想要从农业中转移出去的欲望却越来越迫切。第四,乡镇企业发展缓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十分有限。第五,西部地区外出劳动力的工作稳定性差、工资更低。第六,劳务输出遇到了新的阻力——城市的排斥。第七,西部农民文化素质低,外出农民接受职业培训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