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4.1 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概述(2 / 3)

中国农民是权利少而义务多、缺乏各种社会保障、缺乏基本公共物品、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贫乏的,有农村地缘关系的社会群体或个人。

职业教育是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社会各种职业、各种岗位所需要的就业者和从业者进行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使其成为具有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丰富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从而适应就业的要求和工作岗位的需要,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用人单位的工作效率和从业者本人的个人收益。

农民的职业教育是为农民创业、就业和劳动致富服务的职业教育,它是指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为农民自主经营和从事各种岗位的生产劳动进行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职业道德以及相应社会能力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使农民成为具有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丰富的职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从而适应农民创业和就业的要求以及工作岗位的需要,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用人单位的工作效率,提高农民的个人收益。

几千年来,我国以农立国,农业是中国人的主要经济活动和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养育了中华民族,哺育了中华文化。中国农业的发展为世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农业的发展中,农业教育功不可没。从神农氏后稷“教民稼穑”开始,以后逐步演变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农业教育的独特领域、丰富内容和特有方法。古代官方的农业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朝廷设立农官督劝农桑,二是设立学校进行专门的农业教育。古代农业科学家也对农民进行农业教育。邹德秀教授在《中国农业文化》一书中将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家分为三类:一类是政府官员,注意收集总结、推广农民的生产经验,对农民进行农业教育;第二类是没有进入官场的知识分子,他们有自己的田产,过着耕读的生活,接近农民,注意总结群众的生产经验,对农民进行农业教育;第三类是劳动人民中直接成长起来的农业科学家,他们用自己的生产经验,直接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对农民进行农业教育。最普遍的农业教育形式是农民自己的农业教育,一种是社会上的农业教育,另一种是家庭农业教育。家庭农业教育具有直接性和广阔性。

古代的农业教育是农民最基本的职业教育,除此之外,要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和生产需要,农民还需要其他劳动技能,因而需要其他的非农技术教育。我们知道,我国农民几千年来的家庭基本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是男耕女织,各种手工业生产活动也是以家庭生产方式为主的。农民要会纺织、缝纫,以满足穿衣的基本需要;要学会编织以满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需要;民间工匠要学习建筑技术、修缮技术、木工技术、冶铁锻造技术等。这些技术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家庭、家族和师徒相传的方式传授的。

总的来说,在中国古代,农民的农业和非农业职业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家族和师徒相传的方式进行的。正规的、规模化的职业教育几乎没有。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技术,洋务运动中兴办了一些新式学校。戊戌维新开始创办农工商实业学堂,1898年康有为奏准各省普设农业学堂。1897年杭州设立杭州蚕学馆,瑞安设立温州蚕学馆,陆续设立的其他职业学校还有江宁农务学堂,湖北农务工艺学堂,福建蚕桑公社,湖南农务工艺学堂,山西林学堂等。农民和农业职业教育在中国逐步发展起来。民国时期,农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农业大学分布在中国的东西南北。晏阳初等人的平民教育运动试图在中国普及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但是由于内忧外患,战乱连连,他提倡的在乡村普及文艺教育、卫生教育、生计教育和公民教育的目标无法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接收、调整、改造了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实体。在1949年9月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众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注重技术教育”。1951年,全部接管民国政府兴办的公立和私立职业学校,职业学校面向工农开办。有计划的吸收产业工人、农民、革命干部和烈属及工农子女入学,在招生中对他们予以各种入学的便利和优待,适当放开入学录取成绩标准,提高人民助学金待遇,减免学杂费等;对于达不到入学文化程度的人,为他们举办文化补习班。

1957年,全国有498万小学毕业生,当年初中招生217万人,还有281万人不能升学,其中多数是农村的,他们年纪小,参加农业生产有困难,为了满足他们升学和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1958年2月24日,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提出兴办农业中学的建议。3月初,江苏有农民自办的农业中学率先出现,其他各省也纷纷兴办,到1960年全国农业中学有2万多所,在校生达230多万人。农业中学的诞生和发展,为普及农村教育,兴办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途径。

“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乱中,农业中学全部停办,它的恢复较之城市职业中学更为困难。直到1980年部分农业中学才恢复办学,中断达15年。1983年1月,中共中央在《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指出:“农村教育必须适应而不可脱离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需求。”1985年5月《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又指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要适应调整产业结构和农民劳动致富的需要。1987年《关于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指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必须确立为振兴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为农民劳动致富服务的思想。”这是农村、农民教育思想的根本转变,然而,对于如何办好为三农服务的农民职业教育,如何把思想转变为行动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在经费上也没有保障,导致10多年来,农民的职业教育不但没有持续发展,反而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然而,尽管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村和农民职业教育的法规,颁布了不少文件。农民的职业教育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方面,远远落后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城市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跟不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跟不上农民就业结构的变化,也跟不上城市化的进程,不能满足农民增加收入的需要。因而导致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停滞,在贫困地区农民职业教育甚至在萎缩。

在不少地方农村职业中学和农业中学门可罗雀,也有不少职业中学主要招收普通高中学生,成为升学的机器。乾县职业教育中心挂着两个牌子:乾县职业教育中心和乾县第三高级中学,学生全部是普高生。多数农业中学处于瘫痪状态,勉强支撑运转的农村职业中学,专业老化,跟不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无法满足农民非农就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