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9.1 农民就业指导的概述(1 / 3)

“劳动力自农业转入其他生产部门则不同,因为这种转移主要的是由于某一经济社会所发生的技术变化,或是由于其他生产部门,如工商业的扩张,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这种意义的劳动力转移,是一种职业或就业的变动,在实现工业化已使这种情形,并将继续使这种情形在经济进化史上发生最显著的作用。劳动力从农业转入其他生产部门所表现的这种职业转移,可以从每人货币报酬的差异中得到解释。”正如张培刚所描述的那样,我国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正在不断地冲击着原有的城乡就业体制。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1988年以来,随着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大,富余劳动力转移难的问题日益凸现出来。要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就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好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重大战略问题,也只有减少农民,才可能富裕农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走出田园。加强农民的非农就业指导有助于改善农民在人力资本上所处的劣势地位,帮助他们实现从“耕者有其田”到“业者有其技”的转变。就业指导是一项新的工作领域。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日益突出。

9.1.1 就业指导和农民就业的关系

9.1.1.1 人力资本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人类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人力资本理论中提出,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人力资本可以用下面几种方式来度量:受教育的年限;学历(把教育对受教育者个人余生收入的影响作为教育产出的度量);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数量取决于其所受教育水平,大小等于在某个时期获得这样的教育水平所需要的国家教育投资;在制度环境及效率原则一定的情况下,人力资本的大小可以间接地通过实践的结果来衡量。在此我们采用受教育程度作为人力资本的度量。农民的非农就业主要有三个渠道:非农家庭经营就业、乡镇企业就业、劳动力外出就业。一般观点认为劳动力文化程度对非农家庭经营的影响不大。我们主要研究农民的劳动力文化程度对农民乡镇企业就业、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影响。

(1)农民劳动力文化程度对迁移的影响。农民的劳动力文化程度对迁移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找到工作的概率,二是工作的稳定性,三是转移的区域选择。文化程度倾向于增加找到工作的概率,因为:第一,城市雇主一般要求至少初中文化程度;第二,文化程度高的人在获取就业信息方面占有优势;第三,根据教育程度起甄别作用的假说,雇主把教育程度作为从申请工作的人中选择高能力者的识别方法。劳动者文化程度越高,越精通某一生产技能,就业及转移的区域选择就越灵活,选择的余地也较大。

(2)劳动力文化程度对农民乡镇企业就业的影响。对传统农业和农民而言,乡镇企业是一种全新的、较高层次的新型产业,在用工上有特殊的劳动力素质要求。在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已取得了历史性进展,但如果忽略人力资本投资,乡镇企业必然会因为劳动力素质的制约而出现边际报酬递减状况,对农村产业高度化演进形成无法在短时期内缓解的约束。人力资本积累的状况对乡镇企业的演进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人力资本积累状况较好的地区,乡镇企业产业水平较高,产业演进速度也较快,反之,人力资本积累状况较差的地区,乡镇企业产业水平较低,产业演进速度也较慢。

9.1.1.2 就业指导对农民人力资本的开发

由于失地农民的数量大,每年都在增加,现在要求技能偏低的普通工作已经接近饱和,要求高技能的岗位他们又没有足够的能力,且很难在短时间内为他们找到大量合适的就业岗位。离土农民职业技能、整体素质偏低。由于农民受到的基础教育水平整体比较低,而且长期从事农业劳动,如果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他们很难适应。而在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过程中接受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就业指导帮助农民了解国家就业方针政策,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掌握必要的求职知识。实践证明,农民就业指导已成为保障农民顺利就业的有效手段。农民就业指导课程已成为促进农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就业指导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活动,是培养就业的知识、就业能力和求职技巧的活动。在指导过程中,学员的人力资本不断增加。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也是人力资本的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