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10.1 农民非农就业教育专业设置的依据与原则(2 / 3)

(1)农民工培训需求分析

据国务院研究室不久前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已成为支撑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报告指出,农民工在传统体制之外开辟了一条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的新通道,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劳动力,填补了制造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岗位空缺。同时,随着全国就业形势的不断严峻和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农民工作为整体素质不高、综合能力不强的群体,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提高技术水平、掌握科学知识和锻炼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并由此产生了较为强烈的潜在培训需求。

据“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和浙江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问卷显示,农民工培训需求较高程度地指向劳动强度低而又比较体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如计算机知识在所有选项中列位首位,分别占总人数的39.8%和53.6%,其次是管理、营销、驾驶、裁剪和法律知识等。另外,在问卷所涉及的农民工培训需求的15个选项中,选择电工、钳工、装修、厨师以及车工等传统技术和一般技术的比例大多比较低。其中,选择“电工”的北京占5.3%,排倒数第三,而浙江占17.2%,列位倒数第七;选择“钳工”的北京只占2.5%,浙江占9.2%,排倒数第四;选择“装修”的北京占2.5%,浙江2.8%,列倒数第一。从这些数据和选项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对于能够提高职业地位、改善工作环境和加强自身权益保护的专业培训具有较强的需求,而对于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环境较差的传统技术和一般技术培训需求较弱。农民工的这种需求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工对目前所从事的低工资、高强度劳动的不满,期望能通过培训改变自身弱势地位。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首先,农民工自己培训需求从自身发展而言是合理的,我们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要对此予以充分的考虑。其次,农民工的培训需求与区域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是完全吻合的。许多区域产业的发展急需一般技术和传统技术的人才,而农民工对其的培训需求较弱,使得区域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产生了一定的错位。对此,我们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重视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引导和激发农民工对一般技术和传统技术的培训需求。

(2)一般农民培训需求分析

从“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在传统农区,农民对农业科技培训和农业劳动力专业培训均具有很强的培训需求,而他们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依次为种养业技能培训、非农就业技术和创业技能培训。

另外,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2003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农户调查也显示,在非农技能培训中,作为第一培训需求的依次是工业技术、商业经营和运输业技术,分别占38.6%、29.1%和13.0%;作为第二培训需求的依次是建筑业、商业经营和餐饮业,分别为23.5%、20.8%和18.3%。因此,目前对传统农区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民,应依据其实际需求,进行提高非农就业技术和创业技能的专业设置。

10.1.1.3 国际经验的启迪

许多发达国家不仅通过立法、经济手段支持农民培训,鼓励、诱导企业和农民参与培训,而且通过严格的教师录用标准,保证培训师资的质量,使得农民就业培训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得到了蓬勃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不少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专业设置经验。

(1)注重根据社会需要和市场变化开设专业。多数发达国家农民就业培训的专业设置通常都以凸现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立足点,以培养农民的综合能力,加强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有机结合为重点。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培训主体,通常都是在进行严格认真的市场调查分析后,根据农民的特殊需求及时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很重视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注重不断拓宽专业领域。1963年,美国的职业教育法案规定,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包括生产技术培训之外的其他内容,如农业企业管理、农产品运销等。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农民教育培训,都将专业设置的内容从传统种植养殖技术扩展到包括园艺、小型动物养殖、海洋生物养殖等新型农业产业;从产中培训向涵盖产前、产后的相关领域拓展,如农产品销售及服务、食品加工、农场管理等;从技术培训向创业、经营和就业技能的培训拓展,甚至设置与农民决策和规避风险,进行科学试验,掌握财经分析理论和商业操作技巧等相关的专业。

(3)注重专业口径宽窄并举,以宽为主。面对种类繁多、千差万别的社会职业,德、美、法等国在进行专业设置时都采用了宽窄并存,以宽为主的原则,以适应社会变迁和终身教育的要求。德国在进行农民就业培训专业设置时将专业名称在培训章程中统一规定,以宽口径设置大类专业,采取小专业施教的做法。美国将农民就业培训专业分为几大类,分别对每类专业进行了列举,涉及面广,专业口径宽窄并存。法国将职业教育主体分为大学技术学院和附属及属于高中的高级技术员班,大学技术学院生源以普高毕业生为主,基本按照专业领域划分、设置专业,专业设置口径较宽;而高级技术员班生源主要以技术高中与职业高中毕业生为主,其专业设置口径一般较窄。

10.1.2 农民非农就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原则

专业设置作为一项系统、复杂、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它包含专业设置的主体、客体、结构、内容及过程等多个方面,反映着社会、学校、农民等各方面的需求和条件。因此,在对其设置的依据有了具体的分析和认识后,我们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需求和条件,对专业设置做一个规律性的概括,这所涉及的就是农民就业培训专业设置的原则问题。

10.1.2.1 坚持适应性原则

由于农民就业培训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存在于一定的适用范围之内,这决定了其专业设置也要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适应性的原则。首先,专业结构必须与区域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就业结构相适应。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农民就业培训专业设置要根据当地的资源、技术、经济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分析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就业结构,选择专业种类,合理安排专业结构。其次,专业口径要与社会职业分工情况相适应。由于不同行业社会分工程度和劳动组织形式存在很大差异,社会职业群体范围也有大有小。这就要求在确定农民就业培训专业设置时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具体要求。再次,专业设置要与农民不同需求相适应。不同的培训专业适用于不同的农民。这要求根据受训农民的文化背景、年龄大小、性别差异、经济情况等因素,开展适合不同层次农民、不同培训内容的专业设置。最后,专业设置要与培训主体自身条件相适应。教育资源的可利用性是专业设置的现实依据之一,农民就业培训专业设置不仅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还要考虑现实可能性,适应培训主体自身的发展情况,这包括适应学校可能具备的物质条件、师资等,更重要的是与学校所处的地理、经济、社会等环境,学校的特色、发展目标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