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10.4 农民非农就业培训专业设置现状及问题(1 / 3)

10.4.1 农民非农就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状况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经存在以农业职业中学、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开展的农民教育和培训。当时培训的主体、形式及其内容都相对单一,无法形成专业化培训,实现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专业主要是农业类专业。但是,随着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日益发展和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体系的不断完善,农民非农就业培训专业建设和管理也日趋完善,呈现出自身的特色,取得了不少成果。

1.农民的非农就业专业设置范围逐步扩大。职业教育和早期的农民就业培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围绕区域农业主导产业进行的农业科技培训,二是手工匠人跟师学艺型培训。这两种培训形式主要是个别政府部门和个体针对农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农业科技和农村少部分二三产业展开的,其所涉及的范围和领域相对较窄,培训所需软硬件资源也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早期的农民就业培训根本不存在专业设置的问题。后来,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结构深入调整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引起的就业空间的扩大,使得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活动也逐渐得到丰富和拓展,与此相对应的专业设置也逐渐形成,规模日益扩大,质量水平也得到提高。目前我国农民就业培训涉及一、二、三层次各大产业,涵盖了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机械、电子信息、医药、化学、财会等各个专业,而具有高水平的特色专业也遍布全国各地。

2.农民非农就业专业设置主体日益多元化。目前,适应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农民非农就业培训专业设置主体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和农产品协会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个机构。这些主体中谁是专业设置和开发的主角呢?历史上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负责专业的设置和开发,学校主要执行具体的教学培训任务。因此,在当时政府是专业设置和开发的主角。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央政府把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发展权力和任务下放给地方,地方政府则把权力进一步下放给了各个职业学校。各个职业学校就成为目前专业设置的实际主体和主角。另外,由于人才培养和使用密切相关,院校与企业的充分沟通和密切合作十分重要,因此,专业设置的实际主体还涉及各类企业。于是,在专业设置过程中,职业学校则在政府各部门上下联合互动,为人才培养和使用提供服务和指导的前提下,注重结合自身资源,发挥教育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并且通过听取农民、企业意见,进行专业设置的优化;而以企业为主导的农民工就业培训,则采取针对性较强的岗位培训形式,以自身第一需要为主要内容进行了相关专业和工种培训技能的培训。总之,政府、学校和企业等各培训机构,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分工协作、各尽其责,初步形成了较为科学的专业设置体系。

3.农民非农就业培训专业设置的需求瞄准和竞争择优机制不断强化。近几年来,许多地方在加强农民就业培训的同时,对农民培训专业设置的需求瞄准机制和竞争择优机制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首先,农民非农就业培训专业设置的需求瞄准机制得到不断强化。这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内容日益贴近区域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和农民大众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地方形成了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重视对培训对象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和专业选择。其次,农民非农就业培训专业设置的竞争择优机制得到不断强化。竞争择优机制可以使培训主体不断探索专业设置规律,寻求最佳专业设置机制,以保证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高度匹配。目前,农民非农培训专业设置的竞争择优机制不断强化,主要体现在培训主体通过较为周密的劳动力市场调查,分析劳动力需求来设置专业,另外,组织评审委员会,对不同的专业设置调研方案进行评价以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