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10.4 农民非农就业培训专业设置现状及问题(3 / 3)

10.4.2.4 缺乏科学的专业设置评价机制

专业评价是一种帮助职业培训的行政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设置决策的信息反馈过程,是各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的重要保障。然而,目前,由于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体系的不完善,专业设置行为主要依赖于社会道德准绳和学校自我约束,缺乏科学的专业设置评价机制,具体表现在:其一,对正在建设、实施或发展中的专业缺乏形成性评价或判断性评价。目前,许多农民就业培训专业的设置仅是凭学校领导的主观经验,或是主管部门的单向决策而进行,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种做法不仅无法体现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和科学性,而且严重影响了职业技术人才的规格和质量。其二,对以往的专业设置缺乏考核性评价或总结性评价,对专业的实施情况缺乏监控。许多培训机构对以往的专业设置常常缺乏跟踪评价,这使得自身往往不能及时地调整专业或做出果断决策,导致专业设置的滞后性和无计划,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行秩序和持续发展能力。

10.4.2.5 专业设置供求错位的问题比较严重

目前,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专业设置的机制创新和体系建设仍只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专业设置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由此增加了农民培训专业设置工作的随意性,并影响其可持续性;公办学校农民培训专业设置供给的政府主导型特征仍然比较强烈,以提高农民能力为导向、鼓励民间培训机构平等参与、改善专业设置的支持体系和科研服务机制尚未根本建立;对现有农民培训专业设置资源的快速集成能力相对薄弱,对不同培训资源之间的协调整合能力还待加强。可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需要进一步重视农民的非农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农民培训专业设置的研究、服务和指导。

10.4.2.6 不良竞争影响了农民职业培训专业设置

目前,培训主体间的不良竞争对农民就业培训专业设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培训主体间的无序竞争造成专业设置的供需脱节。目前,一些培训主体为了在竞争中取得并保持优势地位,抓住培训市场不成熟、国家监管不力的时机,追求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既不顾社会实际需求,一味迎合农民心理,开设紧俏热门专业、低成本专业,又不顾自身条件,追求专业设置的全面性、综合化,使得培训主体间专业设置重复、雷同现象较为严重。二是培训主体间的不良竞争造成专业设置质量的滑坡。培训主体间专业设置的重复、雷同,使教育资源平均、分散配置,不利于特色骨干专业的形成和专业质量的全面提升。同时,因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专业设置行为主要依赖于社会道德准绳和设置主体自我约束,专业设置中的“掺水”、欺诈现象很难避免,脱节的专业、劣质的师资、滞后的教材、传统的教法、封闭的管理严重影响农民就业培训的质量。三是,学校间不当竞争形成恶性培训专业设置机制。生源是培训主体的生命线,是培训经费的保证线。在培训市场、人才市场不成熟,人力资源供需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资源短失、模糊、滞后,国家调控能力软弱、监管目标错位的情况下,生源竞争很容易催生出恶性的专业设置机制。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评估和学生择校往往以有形资源来推断学校办学能力和专业设置质量。学校也正是抓住了学生这种择校、择专业的心理和习惯,突出固定资源的宣传,注重外在形象建设,回避专业设置质量和市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