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后记(1 / 2)

我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农民。我小时候是农民,后来因为学业优异,摆脱了农民身份,成了吃官饭的教师。先后有10年时间,我都参加秋收和夏收的农业劳动,对农民的艰辛和贫困了如指掌。我的亲朋好友中很多是农民,后来虽然不再参加农业劳动,对农民的命运依然关心。1986年我担任小学教师,学生半数是农民子弟。1988年看到了麦天枢先生写的报告文学《西部在移民》,对于西部地区的贫困有了些感性的认识,书中描绘的没裤子穿的农妇见到总理和省委书记的窘境我永远难忘。1995年春节,陕西电视台的《穿越贫困线》节目在春节期间采访了几户过春节的农民,一瓶白酒、几个蒸馍就可以过春节的镜头令人唏嘘不已。当时的省长程安东流着眼泪看了这个节目,春节后在厅级干部会上还给干部们播放了一遍。程省长说,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我们的农民日子还过得很苦,我们肩上的任务还很重。1998年我在出版社工作的时候参加单位的对口扶贫活动,去了陕南山区镇安县的中厂村,中厂村的贫困超出我的想象,令我震惊,走进农家,几乎都是家徒四壁,现代文明在这里几乎看不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从1840年开始已经有一个半世纪的历程,中国的一些农民还如此贫困啊!农民的出路在哪里?成了萦绕我心问题。

2001年,我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跟随邹德秀先生学习研究农村发展。理论研究和经验都告诉我们,农民的出路不在农业,而是在工商业,在城市。那么亿万农民怎么实现非农化,怎么成为城里人呢?我希望我的研究对他们能有所帮助。

这本小书是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在成书的过程中得到了众多的帮助,也吸收了很多前人和同道的思想和智慧,先贤们志在富民的精神也鼓舞着我,我衷心地感谢他们。回顾求学的历程,难忘导师邹德秀先生的栽培之恩。我天性驽钝,幸运的是能得良师而从之。先生从教近50年,滋兰九畹,树蕙百亩,桃李满天下。先生温良恭谦的品性和宏博的学问,多年来传誉学界、沾溉弟子。本书的选题和大纲的确定、文献和数据的收集也得到了先生的指导和帮助。在我的博士论文修改过程中,先生带着眼疾反复批阅,令人感佩。在我撰写博士论文时,我的师母许晖教授给予了慈母般的关怀、鼓励和支持,我将永远铭刻在心。

在学习和写作中还得到了王忠贤教授、张襄英教授、徐恩波教授、张波教授、郑少峰教授、罗剑朝教授、侯军岐教授、丁文峰教授、樊志民教授、李录堂教授、霍学喜教授、王征兵教授、张磊教授、付少平教授、同春芬教授、美籍教授洛芳达(Fonda Lloyd )、加籍教授劳娜(Lorna Middlebrough)教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本书是我的第一本习作,写得并不完善,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有愧师长们的教诲,以后当勉力为之,不负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