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求变、认同与融入:社会工程的困境与超越(1 / 3)

center白淑英

摘要:社会工程经过几年的发展,在学术上已有所建树。然而,社会工程发展的标志既体现为理论创新,更体现为社会工程知识体系能够融入现代学科规范体系之中,获得民众、政府和学界的认同。从社会工程现有研究范式看,存在着历史的还是逻辑的,实践活动还是方法论的边界困境,呈现了社会工程的哲学观、工程的社会观、社会的工程观和社会政策导向。社会工程发展需要规划社会工程规范,拓展学术共同体,找寻可操作性方法,推进社会工程实践。

关键词:社会工程 困境 融入

The Puzzlement of Social Engineering and the Way Which is Outdo itself Transformation、Identity and Amalgamation Bai Shuying

Abstract: After few years,there have been several new developments in social engineering。 However,the sign of social engineering has two aspects: one is it's innovation on theory,another is it's theory amalgamate knowledge system of social science so that it was recognized as new theory by citizen,government and social science scholar。 Social engineering has two puzzlement: History or logos and practice or methodology in existing literature。 There are four branches social engineering philosophy,engineering society,engineering of society and social policy。 So the paper suggest social engineering scholar to design social engineering development,extend academic community,create operational method,accelerate social engineering practice。

Key words: Social engineering Puzzlement Amalgamation

神学家拉内(Karl Rahner)说,人是一种“发问的存在”。即使人在大部分时间为了生存,疲于奔命,忙忙碌碌,对生存无所疑惑,但人有理性,他不可能像动物那样饱食终日便无忧无虑,只要人活着,他就要去探求活着的意义,追求有意义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意义的这种“引入”被称为“建立身份”。然而,对于从事社会科学的工作者而言,除了对个体存在的意义提出追问之外,更无时不在追问知识的意义,学科的价值,尤其是对于试图创建一门新学科的学者而言,为新科学建立身份,促进社会认同是群体共同追求的学术意义和价值。时下和未来,从事社会工程研究的学界同仁主要的工作都将是:追问社会工程的价值,设立社会工程的规范,促进学术主流的认同。这样,关于人的基本身份的命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往何处去?”等认同问题在社会工程研究者那里就被转化为“社会工程是什么?社会工程从哪里来?往何处去?社会工程为什么来?缘何去?怎样来?如何去?”等关于社会工程“身份”的基本命题。

虽然是短短几年,但是在学界同仁的努力之下,已有很多的理由来证实社会工程存在的必要性,并力图将其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力求以一种独特的研究范式客观而精确地认识社会,以便合理规划和管理社会变迁。在对社会工程理论体系进行创建的过程中,不断有学者加入到这个学术共同体之中。学者之间的切磋和探讨推动了社会工程知识的增长。然而,社会工程的发展既需要学术共同体的理论创新,更需要社会工程知识体系融入现代学科规范体系之中,使社会工程能够获得民众、政府和学界的社会认同。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社会工程界学仁在继续构建社会工程理论大厦的同时,更需要做这样的努力:如何进一步明晰社会工程学科的性质,为社会工程在学术场域谋求一个位置。可以说,求变是社会工程的始点,获得社会认同,融入学术主流才会促进社会工程的发展。

@@@一、边界的困境:反思社会工程范式

何谓社会工程?在社会工程研究如火如荼的今日,提出这样一个极其“愚蠢”的问题着实汗颜。但是,如果避之,萦绕于胸,冥思苦想却始终不得其解的“烦乱”将始终是“心中永远的痛”。反观社会工程走过的历程,其间存在种种困境。

1.社会工程的生成:历史的还是逻辑的

翟学伟教授在探究社会学转向的文章中梳理了社会科学学科形成的两种路径:历史的,还是逻辑的。他认为,自然与社会科学中的各学科发展都有其自身的渊源,这便造成了各种学科的形成往往是历史性的,而非逻辑性的,因此从逻辑上来梳理不同学科的内涵与实质,似乎是行不通的。通常我们还是在逻辑上将各种学科划归为两大部分,一类是基础性学科,一类是应用性学科,或者自然科学的、社会科学的及人文科学的,抑或哈贝马斯(1999)所谓的技术兴趣、实践兴趣和解放兴趣。本文不想像翟教授那样提出新的立场,而是沿用“历史的”和“逻辑的”二分法去审视社会工程的形成问题。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逻辑性,除了上面提及的一种理性的划分方法之外,更恢复了它词源的本意。从词源来说: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logos是指语言中体现的“客观次序”,也是在“必然”意义上讲的。因此,“逻辑”的本义不仅仅是指“推理规则”,而且是指“必然推理规则”。因此,学科形成的历史性,是探究学科的形成是否顺应了历史,迎合了社会需要。而逻辑性,则是指学科形成来自于推理规则。

在我看来,社会工程的形成,逻辑性大于历史性。这一点,可以从目前关于社会工程起源问题研究中得到证明。在提到社会工程概念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者都会提到罗斯科·庞德(Rpscoe Pound),认为他是最早使用社会工程概念的学者之一(Social Engineering)。的确,庞德不仅提出了这个概念,而且对此还有一些阐述。庞德认为,社会学法学家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在创立、解释和适用法律方面,更加注意与法律有关的社会事实。因此,他提出法律是一种社会工程或社会控制(Social Control)工具的学说。“我们越是清楚认识到我们正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则我们的社会工程将越有效”。可以说,庞德提出法律是社会工程这一思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强调法律的社会作用和效果,这也构成了他的社会法学的核心思想。在某种意义上,今天的我们是把庞德的“法律是一种社会工程”的论断扩大化了,把社会生活中的一切层面,包括宏观的微观的(当然排除了个体行动之外)层面涉及的都视为社会工程范畴。姑且不论这是否会导致社会工程的泛化,但就其生成而言,逻辑性绝对占据主流。

还有一位学者及其思想也是经常被提及的,那就是钱学森老先生的“社会工程”观。钱老提出,社会工程就是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建设的技术,是当代经济工作的一种新的科学方法。他说,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把系统工程运用到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是社会系统工程,简称社会工程。它是系统工程范畴的技术,但不只是大系统,而可以称作是“巨系统”,是包括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系统,它不是一个均匀的组织,而是分成内部关系比较紧密的、相对独立的部门,也有隶属分层的结构,所以是一个复杂而又高级的系统。社会工程也因此是比较艰深的一门系统工程,它要用科学方法改造客观世界,组织、外划、规划、管理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社会工程除了需要它的工具理论,即运筹学和控制论以外,更需要依靠社会学,政治经济学、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等,以及一些有关的新学科,如科学学、未来学。可以说,目前学术界关于社会工程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钱老社会工程观的影响,主张用多元的、系统的观点去认识社会,规划和管理社会。但是,当我们细细审视这一思想,仍可发现其宏观方法论意义更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