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5种本事没有战略思维做不好老板(1 / 3)

第5种本事没有战略思维做不好老板

下围棋,走一步看一步的人是庸手,走一步看三步的人是高手,走一步看十步的人是国手。那些商业领域的“国手”,那些成功的大老板,无一例外都是走一步看十步的人,这就是战略思维,这就是你需要学习的第5种本事。战略思维能力决定着你是否有资质成为一个真正成功的老板,战略思维也正是那些站在商业领域顶端的企业家和普通老板之间最大的差异所在。

单纯的模仿无法帮你取得成功

比尔·盖茨、巴菲特、马云……这些人是如何走上成功之路的?他们是如何经营自己的企业的?实际上,他们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共同点,而是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各自踩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小径。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公司老板,我们要跟在他们后面亦步亦趋吗?然而,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和他们一样的成功者、企业家,我们又要向哪一位学习?每个成功者都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而我们又要走哪条路呢?要知道,别人走过的路,也许对于他们来说是捷径,但放到我们身上就未必合适。正如大象可以迈过一条小溪,而蚂蚁只能绕道而行。古人邯郸学步,而今天我们却依旧处在这样的迷思中,不曾拥有属于自己的战略思维。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企业。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国家、地区的企业不可能用完全一样的成长模式,因为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没有终结答案可寻的理论。管理一家公司就好比是统率一支军队,兵法讲究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变化之妙,存乎一心。没有任何一个成功的老板是沿着别人走过的道路发展起来的,生搬硬套兵书上的东西最后当然也就只能成为纸上谈兵的赵括、马谡。事实上,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行事准则一朝有效就可以保证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更没有完美万能的公式或方法。所以最好的经书就是“无字真经”。所以,我们要从那些成功老板身上偷学的,是他们的精神,他们的理念,他们的办法,而不是要照着他们的成功之路一丝不差地重新走一遍,因为这注定是一条死路,别人的战略思维,注定是不适合我们的。

藤原君是日本著名企业家,但在创业之前,他不过是个清理城市街道的环卫工人。同事们对于这种早出晚归、平庸且单调的生活早都已经习以为常,而只有藤原君却心有不甘。每天看着停在马路边的名车、高楼,藤原君心中不由生出向往。

工作之余,藤原君不忘寻找财富的机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听工友说当时金属材料很值钱,于是就暗自琢磨:我每天清洁垃圾桶,都会拾到很多易拉罐,这些易拉罐都是用金属做成的,若是将它们熔化了,那不就变成金属材料了吗?那样不就可以挣钱了吗?

想到这里,藤原君急忙跑回家,把以前捡来的一个个空易拉罐剪碎,装进自行车的铃盖里,熔炼成一小块银灰色金属。

这个时候,藤原君并不知道这块金属是否能用,于是就带着这块金属到有色金属研究所去化验。结果,化验报告表明,这是一种很值钱的金属材料——铝镁合金。当时,在日本市场上,铝镁的价格是空易拉罐的十数倍。这样算下来,要是将易拉罐简单熔炼后,其价格就有了巨大的提升。

看到这里蕴涵着巨大的财富,藤原君下定决心,辞掉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靠回收、熔炼易拉罐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经过3年的努力,藤原君从一个平凡的环卫工人摇身一变,成为了坐拥亿万财富的成功人士。

综观藤原君的成功经历,他并没有沿着前人走过的路向前进,而完全是凭一己之力,沿着自己的战略思维,来到了成功的彼岸。藤原君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事实上,如果他一门心思地想要模仿前人,也绝不可能想到熔炼易拉罐这条生财之道。

再看看我们华人的骄傲——李嘉诚。在许多企业一味地模仿西方管理模式的时候,李嘉诚则以自己独到的管理模式,首先适应了国人。

李嘉诚说:“我的管理模式,原则上是西方管理模式,但是我对西方经典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进,我在其中加入了中国的文化哲学。你们听到西方国家叫做Ouarter-CEO。如果一年做得不好,你这CEO就应该打好包袱,立刻回家。但是我会去看,去分析,比如一个行业,这个行业本身不景气,大家都在赔钱,同行们掉了90%,我们只掉了60%,这个CEO我非但不会炒掉他,反而要奖励他。人家掉了这么多,你掉了这么少,说明你是有真才实干的。但是假如有一个行业,人家赚的是100块钱,我们赚80块钱,那我就会问:为什么人家赚得这么多,你赚得这么少?虽然你也在赢利,但我还是要责备你,让你好好总结经验教训。”

李嘉诚的管理模式融合中外,既讲科学,又重感情。他认为,美国科学化的管理有它的优点,可以应付急速的经济转变,但太不通人情,业绩不太好时他们就会进行大规模裁员。但中国是人情社会,太不通情理是不行的,员工会说你没有人情味,感觉自己没有安全感,也会导致许多人突然失业。我们糅合两者的优点,以外国人的管理方式,加上中国人的人情理念,以求员工最大化的干劲和热诚。这就是李嘉诚的管理哲学。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指纹,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同样,也没有两家完全一样的公司。别人为自己的公司量身打造的战略思维再怎么成功,那也是人家的,如果你硬要生搬硬套,也就只能像是穿了别人的鞋子一样,处处磨脚,走不舒坦。

因此,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任何一家公司的成功之道是适合后人去模仿或照搬的。每一个老板都应该时刻去考虑,什么样的道路才是适合自己特点的道路,时刻去思考,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才能让自己的公司更好更快地发展。单纯地模仿他人的人,既是庸人,更是懒人。

公司需要在不断变化中取得进步

所谓“战略思维”,就是我们经营自己的公司,让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思路。俗话说,不怕没出路,就怕没思路。作为老板,只要我们有了好的思路,那么我们的公司就可以在正确的轨道上高速稳定地发展。

但是,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我们的战略思维自然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创业开公司不是考试做数学题,一旦有了思路就可以按着这个思路一直走下去。只有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思路,公司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众所周知,福特是现代汽车产业的鼻祖。福特汽车公司于1913年创造并首先采用流水线作业,使大批量生产得以实现,生产成本大大下降,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汽车才真正作为一大产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作为全球的支柱产业不断拉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大名鼎鼎的“T”型车是福特早期的拳头产品,他们靠着流水化生产的“T”型车整整独霸了美国汽车市场十几个年头。“T”型车让福特发家,但同时,福特第一次败走麦城也是因为“T”型车。

当福特在汽车市场上势头最猛的时候,它的对手们(共有多达29家汽车公司)联合起来向它展开进攻。它们在内部推行专业化、制度化管理的同时,采用了多品牌、多品种的产品特色化策略,先后推出多款比“T”型车更先进的车型。但福特公司的创始人亨利·福特根本不以为意,他认为福特公司财大气粗,只需要通过价格战,就可以让那些规模不大的竞争对手们全都破产。因此,每次竞争对手们推出一个新型号,福特就以降价来应对。但是,从1920年到1924年这短短的4年时间里,福特的竞争对手们竟然先后推出了8款新型车。而福特呢?他们经历了8次大的降价。长期的降价经营使福特公司利润率已经很低,在继续降价余地已经变得不可能的情况下,“T”型车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