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首页

第五章 心理圈循环中的细节(1 / 3)

人们做事的过程,常常都需要在行动调整的内嵌循环中多次循环。这一次次的小循环中,不断调整行动,最终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策略。行动调整内嵌循环,可以用于管理。做好这个循环,就可以更好地完成计划,实现目标,获得成就。

第一节 时间和空间

人最初的欲望,是证明“有我”。最初的焦虑,是害怕感觉不到“有我”,也就是害怕失去存在感,因此我称之为“存在焦虑”。

最初的循环圈中,人会用某种方式来获得存在感。有了存在感,存在焦虑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

这个消解是不令人满足的,因为这个消解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暂时的,因此时间和空间是我们的第一个敌人。

所谓空间有限,是说当我们以某种方式获得存在感的同时,在我们的视野之边缘,依旧可以看到不支持我们存在感的事物。

“我看故我在”,但是在世界上那么多我没有看的地方,就都没有“我”的存在。“我行动故我在”,但是我的行动所不能触及的区域,就没有我的存在感。当然,只要我能看,就能证明有个我在,即使别的地方我没有看也有一个我在。但是从感觉上,毕竟不看的地方就没有存在感,并且能看到有“我不在”的领域,就会提示我们“我可能不在”。对于一个不允许自己失败的说谎者来说,任何可能揭穿自己谎言的可能性都是可怕的。因此,空间是我们的敌人。

但话说回来,也许不划分空间,才更不利于这个谎言。划分了空间,至少在某个非常微小的区间能产生我在的感觉,而不会被更大领域中的不存在感所吞噬。这就好比一个村长,在村里感觉非常有存在感。但是如果县长省长以及国家元首都在村子里生活,那么村长的存在感就会迅即被湮灭。如果从银河系的尺度去看事情,那么每一个人实际上几乎可以说什么也没有看见过,也没有什么行动产生过。所以实际空间也是“我”的第一个助手。

所谓时间有限,是说我们以某种方式获得存在感,这个存在感仅当我们用这个方式的时候存在,之后就会不存在。“我思故我在”,那么当我停止思考的时候,我就丧失了存在感。“我唱歌故我在”,那么在不唱歌的时候,就丧失了存在感。存在感必然是在时间上有限的,所有获得存在感的方式都不可能抵御时间。因此,存在焦虑最多也只能暂时被消除。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为什么要涕下呢?为什么这首诗被千古传唱呢?因为它触及了所有人的根本的痛苦,那就是人不能永恒地存在。

丧失存在感就有存在焦虑。

因此,在循环圈第一圈进行的过程中,人的存在感就是不全面完美的。而且,在第一圈的检验中,虽然检验发现焦虑得到了缓解,但是随即就会检验到这个缓解的作用不久就失去了——药效不持久。

因此在第一圈的诠释中,就有一个信念:要持久完全地获得存在感,需要全面地永恒地去证明。只有全面才可以战胜空间,只有永恒才可以战胜时间。

什么是全面,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讲就是:“全知全能。”什么是“永恒”,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讲就是:“不死。”全知全能并且永恒存在——这就是人希望中的“我”,人把这个理想叫作“上帝”。

有些人相信有个上帝存在,这是在追求永恒的欲望驱使下,所选择的一种策略。虽然他们也知道人不可能成为上帝,但是他们愿意采取一种信仰行动。他们相信只要人把自己的灵魂交给上帝,就可以成为这个全知全能的上帝的附属。似乎作为天堂中上帝的附属,人就永恒存在了(虽然严格说起来,上帝永恒存在并不能必然保证某个人的灵魂就会永恒存在)。这个策略巧妙地把“我”的存在转换到了“上帝”上,并且通过上帝的永恒存在来满足了“我”永恒存在的愿望。而“上帝”的永恒存在是不会被证伪的,因此检验中会发现,这种信念会带来一种极大的安全感。但是问题是:凭什么可以相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存在?

第二节 认知活动

认知活动贯穿于循环的始终。在每个循环中,策略的建立都需要依赖人的认知活动,在行动的过程中也有认知活动,检验中有认知活动,而诠释过程也是一个认知活动。认知活动中出的错误,是循环中迷失的根本原因。

认知活动可以不出错误吗?不可能,人的认知本身具有的局限性,就会导致一些错误。如认知活动中,人所能记忆的信息数量是有限的,这就导致有些信息会被遗忘,从而可能导致发生错误。人在学习中,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记忆各种各样的知识,就是为了减少这种错误。

认知的信息加工是要耗费很多时间的,这导致人们常常等不及。为了提高速度,人只好做一些近似正确的简易运算,而这也会带来一些错误。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有个人记忆的能力非常强,而且运算的速度非常快,那么他在玩扑克游戏时,一定会战无不胜。因为记忆力强,就可以记住别人每次所出的牌,加上使用运算他就可以计算出别人手中的牌是什么。而以后自己出什么牌之后,根据对方手中的牌,可以计算出对方最大可能如何应对,从而算出怎么做自己就会胜利。这种能力用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也几乎可以保证战无不胜。但是现实中的人,却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原因就是因为信息记忆量是有限的,而运算也是需要耗费时间的。

还有一点是,人的运算过程也会时时出现错误。智力越低,错误越多。

当然,有时我们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故意扭曲运算过程、扭曲记忆,带来更多的错误。这虽然一时满足了欲望,但是往往会遗留以后的祸端。人在循环中的一次次迷失,根本原因都是因为认知出了错误。

第三节 对焦虑诠释的偏差

认知错误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对焦虑诠释的偏差。在第一圈结束前,焦虑就不再只是单纯的存在焦虑了,而混合进去了一些新的成分。最早混合进去的成分,是空间有限性带来的“不满足感”,以及时间有限性带来的“不永恒感”。时间不永恒,就意味着以后会出问题,这就带来一种不安全感。

在第一圈最后的诠释中,对于所感受到的焦虑会有一个诠释。如果这个诠释中没有任何错误,那么这个焦虑应该被诠释为存在焦虑加不满足感,再加不永恒感、不安全感等,但是事情却往往不是这样的。

因为人的认知有一种局限性,难以清晰地处理复杂的信息,因此它有一种简化的趋势。多种感受或者情绪出现的时候,它会倾向于看作是一种感受或者情绪。因此,对这种混合的焦虑,人的认知倾向于看作是由一个原因带来的一种焦虑。

因此会出现诠释偏差,或者把这个不单纯的焦虑解释为存在焦虑,或者解释为不满足感,或者解释为不永恒所带来的不安全感。

诠释如何简化,在下一圈开始时,人感受焦虑的时候就会把它感受成那一种焦虑。因为诠释可以有不同,所以第二圈开始时的焦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观感受。有的人感觉还是存在焦虑,有的人则会感觉焦虑变成了不满足感或不安全感。

在以后的各圈中,各种不同的感受和情绪不断产生,混合到原来的焦虑之中。特别是到了营界后,各种新的感受和情绪大量增加。比如,行动失败了会有挫败感,外界没有按照自己的期望变化的时候会有烦躁甚至愤怒感,发现自己的错误会有懊恼感等。而焦虑的成分越来越复杂,人的认知局限一如既往,所以对焦虑的诠释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偏差产生,从而导致主观上感觉到的焦虑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简化之后,人们会把多种焦虑简单地看作是一种,但多种焦虑的能量会被加之于这一种焦虑之中。比如有一个人有多种焦虑,他担心别人轻视自己,担心自己工作没有成就,担心婚姻出问题,担心孩子将来没有前途,但是他的所有这些焦虑都被归结到一个焦虑上,担心自己会得心脏病。于是,他会告诉心理咨询师,自己有一个问题就是担心得心脏病。而这个人担心心脏病的能量就会非常大,而且每当工作上遇到困难,他就会格外担心自己心脏病发作;或者妻子对他有不满意的话语,他也会更担心自己心脏病发作。因此,他会感到焦虑越来越强,从淡淡的似有似无,到最后是排山倒海,不可忍受。

第四节 后发覆盖

对焦虑进行诠释时,有一个现象叫作后发覆盖。具体来说这个现象就是,人们常常会把混合的焦虑,解释为后面新产生的那个感受或情绪。比如在第一圈结尾,人们更容易把存在焦虑和不安全感的混合解释为不安全感,而不是把这个混合解释为存在焦虑。仿佛后面新产生的感受和情绪可以覆盖住前面的焦虑,使人们只看到后面的而不再看到前面的。这种效应大概可以看作是一种近因效应,后面的感受和情绪产生的时间比较近,所以比较容易被注意到。

在以后的任何一圈中,都有这种后发覆盖现象,因此我们感受到的焦虑,多数时候是后面产生的那些新的情绪的混合,而前面的那些焦虑则被覆盖了。因此,大多数人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焦虑根子是存在焦虑。

后发覆盖让人们忘记了自己焦虑的根子是存在焦虑,才会使得大多数人堕入“营界”。大多数人在“营界”追求成功,追求得到外界的资源的时候,都只认为有了这些外界的资源作为条件,自己就会更少焦虑而更多快乐。

我们去询问社会上那些焦虑紧张、压力大的人,他们的回答往往是:“我焦虑是因为担心考不上大学;我焦虑是怕找不到好工作;我焦虑是因为工作干不好就不能爬到高的职位上去;我焦虑是因为还没有挣到足够的钱;我焦虑是因为还没有找到好的伴侣……”很少有人会回答说:“我焦虑是因为找不到人生意义,我焦虑是因为缺少存在感……”这就清楚地显示出来,后发覆盖已经让多数人忘记了更早的焦虑。

当然,也不能说所有营界的人都忘记了存在焦虑。有些人虽然记得存在焦虑,但是他坚定地认为必须先有了某些条件,才能去解决存在焦虑,因此他们选择先来解决后面的那些问题,以后再解决存在焦虑问题,也会堕入营界。

个别比较有智慧的人,可能会较少受到后发覆盖的影响,能看到更原发的那些焦虑。例如,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就认为,人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那些心理问题,虽然表面上有一些现实的原因,但是从根本来看,原因则大多都是那些“存在性的问题”,包括:生死问题、人的基本孤独、人生的意义、选择问题等。这些人的迷失程度,会因此而小一些。